天天看点

姜子牙三顾茅庐,访隐士高人,隐士匿而不见,太公:留你何用,杀

姜子牙三顾茅庐,访隐士高人,隐士匿而不见,太公转身下令:杀!

提到“三顾茅庐”,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想到是三国时期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助的典故。然而,“三顾茅庐”并非刘备首创,早在周朝的时候,神机军师姜子牙就已经用过了,只不过两个“三顾茅庐”的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无论是在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主义社会,中国都不乏隐士高人的存在。

姜子牙三顾茅庐,访隐士高人,隐士匿而不见,太公:留你何用,杀

史料《微子》中记载:“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实则透漏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政治清明,就可以积极入仕,治国平天下;

政治黑暗,如果还入仕的话,就有可能面临两种危局:一则是同流合污、为虎作伥,这样势必会被天下人唾弃,人人得而诛之;二则是坚持原则,仗义执言,这样就会得罪小人,遗祸身家。

因此,当政治昏庸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急流勇退,独善其身。要么是小隐隐于野,淡薄所谓的荣华富贵;要么是大隐隐于朝,藏智示愚,和其光同其尘,自保其身,同时不随波逐流,随时伺机待发。

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历朝历代出现了很多的隐士高人。

姜子牙三顾茅庐,访隐士高人,隐士匿而不见,太公:留你何用,杀

商朝末年,周朝初期的狂矞,就是一位隐士,姜子牙三顾茅庐拜访的对象就是他。

史料《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记载,“太公望曰:狂矞,议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以为首诛!”

这里的狂矞是一位齐国东海之滨的隐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因他曾发表过“不臣天子,不友诸侯”的言论,成为了不慕权贵的代表人物,很受当时人们的追捧。

武王伐纣大战结束之后,姜太公就被封到了齐地,姜太公这个人十分重视人才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当他听说在自己的封国之内,竟然有如此一位高人,就像请他吃出山辅助自己治国安民。

可是,狂矞似乎有点高傲过了头,姜子牙先后备厚礼,前往拜望三次,狂矞居然都避而不见,态度十分明显:就是不合作,看不起你。

姜太公也很干脆,转身就下令:“杀”。

姜子牙要斩杀隐士狂矞的消息,惊动了远在鲁国的周公,周公素知狂矞是齐国的名士,就劝阻姜子牙三思而行,不然就会落得一个“杀贤”的恶名。

姜子牙对周公说:“狂矞是有才,但恃才傲物,沽名钓誉,既然满腹经纶不能用来治国安邦,又有何用?杀了他没有什么可惜!”

姜子牙三顾茅庐,访隐士高人,隐士匿而不见,太公:留你何用,杀

姜太公留给后人的形象一直都是英明神武、平易近民,但他杀了狂矞却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但是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在姜子牙的身上,同样具备统治阶级的通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不过被粉饰雕琢的历史所掩盖了而已。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狂矞这位隐士死的一点也不冤,在半奴隶半封建时期,人权是大于法治的。作为大周王朝的开国元勋,齐国的一国之君,放下面子,先后三次请你出山,这对于草民出生的狂矞已经是莫大的恩宠了。

狂矞却选择匿而不见,自己作死,可悲可叹。所以古人们常说:“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人在屋檐下,要学会低头,否则就有可能自取其辱,面临杀身之祸。

姜子牙三顾茅庐,访隐士高人,隐士匿而不见,太公:留你何用,杀

由此,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选择匿而不见的话,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