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为何要实行海禁?难道他们不知道海外贸易的好处吗?

“海禁”其实是一种闭关锁国政策,发源于宋代,元、明、清历代都不同程度的执行了这个政策。

自宋代开始,中国的海外贸易不断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政府的朝贡贸易和民间的私人海外贸易。朝贡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体现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有着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政府也有主管部门经管。民间贸易是民间产生的不被政府认可的一种贸易,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走私行为,所以一直受到政府的抑制和禁止。

明朝为何要实行海禁?难道他们不知道海外贸易的好处吗?

(海禁后的海滩)

明朝的海禁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波浪式的过程,洪武时期海禁严厉,永乐年间海禁松弛,从洪宣时期到弘治时期又严格控制,到嘉靖年间的海禁的严厉达到高峰,隆庆时期起又逐渐开放,直到明朝末年海禁彻底废弛。

明代从朱元璋起实行严厉的海禁制度,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一、走私和倭寇造成的海防压力大。

明朝建立的时期,也是日本南北朝时期,不停歇的战乱在日本这个小小岛国不乱上演,大批武士、士兵和农民被迫流亡海上,成为海盗。这些海盗将目光瞄准富庶的中国沿海地区,直到明朝和朝鲜合力打击,取得“望海大捷”后才有所收敛。

明朝为何要实行海禁?难道他们不知道海外贸易的好处吗?

(禁海令使得海边居民流离失所)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先后击败了张士诚、方国珍等江南地区的农民起义,虽然张士诚和方国珍被剿灭了,但他们的余部有不少流亡海上,坚持与明为敌。他们与倭寇相勾结,给明朝的海防带来很大压力。《玄览堂丛书》就记载“遗孽窜岛中,两浙、淮阳驿骚矣”。甚至在明朝建立后,仍有张士诚余部两万余人聚众反明,在海上与明军周旋,给明朝造成很大的威胁。

这些农民军余部与倭寇相互勾结,“每诱岛倭入掠”,逼得朱元璋“罢太仓黄渡市泊司”,撤销了泉州、宁波和广州的市舶司,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正式禁海。

明朝为何要实行海禁?难道他们不知道海外贸易的好处吗?

(明朝海上贸易图)

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朱元璋的海禁

朱元璋是个重视农业的皇帝,他在建立明朝后,采取了解放奴婢、奖励垦荒、屯田等发展农业的措施,同时压制工商业。在他的《明大诰》里,规定如果外出经商,“其业邻里务必周知。客舍之际,辨人生理,验人引目,恐有他为”。这些举措就是为了打击商人的地位,将商人置于政府严格控制下,同时交纳很重的商业税。因此,朱元璋时期的市场,是个死气沉沉的市场。一些人为了暴利,不顾生死,进行海上走私和海上贸易,这又给明朝的的海禁增添了理由。

三、朝贡贸易的不平衡

明朝与周边小国是宗藩关系,各国向明朝中央政府进贡,中央政府刚给他们大批的赏赐。但明朝作为中央大国,很重视脸面,给这些小藩国的货物比他们进贡的要多得多。这些小国也不傻,见有利可图,便争相朝贡,朝贡的人数越来越多,次数也越来越勤。

明朝为何要实行海禁?难道他们不知道海外贸易的好处吗?

(朝贡图)

这种不平衡的贸易显然是无法持久的。吃不消的明朝政府,只得压缩进贡人数和次数,严格控制海上进贡的规模。而这些藩国根本不管,根本不遵守这些规定,中央政府出于面子又不能叫他们不要来,所以明面是很风光,其实经济压力很大。

从洪武十六年起,明朝向藩属国发放勘合文册,规定只有持册才能进贡。其他小藩国虽然有意见,也不敢提。但是日本国内却因为勘合之争,向明朝开战,爆发了“朝贡之役”,导致明朝宁波卫指挥袁进和备倭都指挥刘锦战死。明朝上下震怒,关闭了福建和浙江的船舶司,断绝了日本朝贡之路,这又反过来使得一心想朝贡的日本人变成了强抢的倭寇,双方陷入恶性循环,明朝海禁愈发严厉。

明朝为何要实行海禁?难道他们不知道海外贸易的好处吗?

(倭寇之乱)

四、“嘉靖倭患”是明朝海禁的高峰

综上所述,原本逐渐消失的倭寇因为朝贡之役死灰复燃,并且愈演愈烈,终于在嘉靖时期达到高潮。著名的明代抗倭战役基本也集中在这一时期,抗倭明将胡宗宪、戚继光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在倭寇猖獗的情况下,嘉靖发布了三次禁海令,将海边一切大船全部烧毁,规定:''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沿海军民有私与倭寇做生意的,一律严惩,知情不报的连坐。

明朝为何要实行海禁?难道他们不知道海外贸易的好处吗?

(抗倭斗争)

当时想从海上进入明朝市场的不止日本人,欧洲的葡萄牙人也早有此心。葡萄牙人很早就在浙江、福建沿海活动,将这里当做与中国商人走私贸易的据点,每年双方的贸易额在300万两白银以上。嘉靖二十六年,朝廷派朱纨向葡萄牙人发动进攻,攻破了葡萄牙人的大本营,将葡萄牙人赶出了沿海地区。

终嘉靖一朝,明朝的海禁和反海禁之争是最严重的。根据《嘉靖平倭记》记载,当时“海上居民,近来每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蹇,转而为盗”。

五、海禁对明朝社会、经济的影响

海禁是把双刃剑,这一点在当时很多有识之士都看得很清楚。明末顾炎武就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此外,滨海地区的居民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斗争的手段,逃亡、潜往海外。''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

明朝为何要实行海禁?难道他们不知道海外贸易的好处吗?

(倭寇侵海路线)

海禁这种完全禁止对外贸易的禁令造成了''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所以隆庆皇帝继位后,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开始调整严禁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政策。

明朝开放海禁,使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大大发展,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72年间,自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输入明朝的银元,至少在1亿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明朝国内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朝为何要实行海禁?难道他们不知道海外贸易的好处吗?

(开放海禁后的港口)

明朝的海禁政策,最初是为了防止走私和打击海盗,但真正受到打击的是大明的沿海贸易,海禁反而使得海盗和走私活动更为猖獗,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明代后期放开海禁,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郑海南:《中国海盗史》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