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為何要實行海禁?難道他們不知道海外貿易的好處嗎?

“海禁”其實是一種閉關鎖國政策,發源于宋代,元、明、清曆代都不同程度的執行了這個政策。

自宋代開始,中國的海外貿易不斷發展,主要有兩種形式:政府的朝貢貿易和民間的私人海外貿易。朝貢貿易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展現國家間的政治關系和經濟關系,有着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政府也有主管部門經管。民間貿易是民間産生的不被政府認可的一種貿易,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走私行為,是以一直受到政府的抑制和禁止。

明朝為何要實行海禁?難道他們不知道海外貿易的好處嗎?

(海禁後的海灘)

明朝的海禁政策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個波浪式的過程,洪武時期海禁嚴厲,永樂年間海禁松弛,從洪宣時期到弘治時期又嚴格控制,到嘉靖年間的海禁的嚴厲達到高峰,隆慶時期起又逐漸開放,直到明朝末年海禁徹底廢弛。

明代從朱元璋起實行嚴厲的海禁制度,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一、走私和倭寇造成的海防壓力大。

明朝建立的時期,也是日本南北朝時期,不停歇的戰亂在日本這個小小島國不亂上演,大批武士、士兵和農民被迫流亡海上,成為海盜。這些海盜将目光瞄準富庶的中國沿海地區,直到明朝和北韓合力打擊,取得“望海大捷”後才有所收斂。

明朝為何要實行海禁?難道他們不知道海外貿易的好處嗎?

(禁海令使得海邊居民流離失所)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先後擊敗了張士誠、方國珍等江南地區的農民起義,雖然張士誠和方國珍被剿滅了,但他們的餘部有不少流亡海上,堅持與明為敵。他們與倭寇相勾結,給明朝的海防帶來很大壓力。《玄覽堂叢書》就記載“遺孽竄島中,兩浙、淮陽驿騷矣”。甚至在明朝建立後,仍有張士誠餘部兩萬餘人聚衆反明,在海上與明軍周旋,給明朝造成很大的威脅。

這些農民軍餘部與倭寇互相勾結,“每誘島倭入掠”,逼得朱元璋“罷太倉黃渡市泊司”,撤銷了泉州、甯波和廣州的市舶司,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釋出“禁外藩交通令”,正式禁海。

明朝為何要實行海禁?難道他們不知道海外貿易的好處嗎?

(明朝海上貿易圖)

二、重農抑商政策造成朱元璋的海禁

朱元璋是個重視農業的皇帝,他在建立明朝後,采取了解放奴婢、獎勵墾荒、屯田等發展農業的措施,同時壓制工商業。在他的《明大诰》裡,規定如果外出經商,“其業鄰裡務必周知。客舍之際,辨人生理,驗人引目,恐有他為”。這些舉措就是為了打擊商人的地位,将商人置于政府嚴格控制下,同時交納很重的商業稅。是以,朱元璋時期的市場,是個死氣沉沉的市場。一些人為了暴利,不顧生死,進行海上走私和海上貿易,這又給明朝的的海禁增添了理由。

三、朝貢貿易的不平衡

明朝與周邊小國是宗藩關系,各國向明朝中央政府進貢,中央政府剛給他們大批的賞賜。但明朝作為中央大國,很重視臉面,給這些小藩國的貨物比他們進貢的要多得多。這些小國也不傻,見有利可圖,便争相朝貢,朝貢的人數越來越多,次數也越來越勤。

明朝為何要實行海禁?難道他們不知道海外貿易的好處嗎?

(朝貢圖)

這種不平衡的貿易顯然是無法持久的。吃不消的明朝政府,隻得壓縮進貢人數和次數,嚴格控制海上進貢的規模。而這些藩國根本不管,根本不遵守這些規定,中央政府出于面子又不能叫他們不要來,是以明面是很風光,其實經濟壓力很大。

從洪武十六年起,明朝向藩屬國發放勘合文冊,規定隻有持冊才能進貢。其他小藩國雖然有意見,也不敢提。但是日本國内卻因為勘合之争,向明朝開戰,爆發了“朝貢之役”,導緻明朝甯波衛指揮袁進和備倭都指揮劉錦戰死。明朝上下震怒,關閉了福建和浙江的船舶司,斷絕了日本朝貢之路,這又反過來使得一心想朝貢的日本人變成了強搶的倭寇,雙方陷入惡性循環,明朝海禁愈發嚴厲。

明朝為何要實行海禁?難道他們不知道海外貿易的好處嗎?

(倭寇之亂)

四、“嘉靖倭患”是明朝海禁的高峰

綜上所述,原本逐漸消失的倭寇因為朝貢之役死灰複燃,并且愈演愈烈,終于在嘉靖時期達到高潮。著名的明代抗倭戰役基本也集中在這一時期,抗倭明将胡宗憲、戚繼光也是這一時期的産物。

在倭寇猖獗的情況下,嘉靖釋出了三次禁海令,将海邊一切大船全部燒毀,規定:''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将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枭首示衆,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将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沿海軍民有私與倭寇做生意的,一律嚴懲,知情不報的連坐。

明朝為何要實行海禁?難道他們不知道海外貿易的好處嗎?

(抗倭鬥争)

當時想從海上進入明朝市場的不止日本人,歐洲的葡萄牙人也早有此心。葡萄牙人很早就在浙江、福建沿海活動,将這裡當做與中國商人走私貿易的據點,每年雙方的貿易額在300萬兩白銀以上。嘉靖二十六年,朝廷派朱纨向葡萄牙人發動進攻,攻破了葡萄牙人的大學營,将葡萄牙人趕出了沿海地區。

終嘉靖一朝,明朝的海禁和反海禁之争是最嚴重的。根據《嘉靖平倭記》記載,當時“海上居民,近來每禁太嚴,漁樵不通,生理日蹇,轉而為盜”。

五、海禁對明朝社會、經濟的影響

海禁是把雙刃劍,這一點在當時很多有識之士都看得很清楚。明末顧炎武就指出:''海濱群眾,生理無路,兼以饑馑薦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集亡命''。''海禁一嚴,無所得食,則轉掠海濱''。此外,濱海地區的居民還采取了另外一種鬥争的手段,逃亡、潛往海外。''國初......兩廣、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為生者萬計''。

明朝為何要實行海禁?難道他們不知道海外貿易的好處嗎?

(倭寇侵海路線)

海禁這種完全禁止對外貿易的禁令造成了''緣(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貿易香貨,因誘蠻夷為盜,東南諸島夷多我逃人佐寇''。是以隆慶皇帝繼位後,認識到''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開始調整嚴禁民間私人海外貿易的政策。

明朝開放海禁,使民間私人海外貿易大大發展,從明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72年間,自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國輸入明朝的銀元,至少在1億元以上,有力地促進了明朝國内商品經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明朝為何要實行海禁?難道他們不知道海外貿易的好處嗎?

(開放海禁後的港口)

明朝的海禁政策,最初是為了防止走私和打擊海盜,但真正受到打擊的是大明的沿海貿易,海禁反而使得海盜和走私活動更為猖獗,對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是以明代後期放開海禁,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曆史的必然。

參考資料:晁中辰:《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

鄭海南:《中國海盜史》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馮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