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朱灵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朱灵(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朱灵(生卒年不详),字文博,冀州清河国鄃县人。只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他应该不太熟悉,因为演义中是将他当做路人甲处理的,小说毕竟不是历史,需要创作加工,吸引读者,所以人物形象与历史有较大出入。例如演义中的诸葛亮,基本是将庞统、法正甚至刘备本人的军事才能都叠加给了孔明;又如夏侯惇,拔矢啖睛固然精彩,可却是虚构的情节,历史上的夏侯惇虽是独眼,却注重仪表、喜好读书,是更接近文官的形象。还有很多三国历史的重要人物在演义中被冷处理,毕竟人物太多,小说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分主次,而朱灵就属于不幸因演义戏份太少而不广为人知的名将。

五子良将的大名可谓响彻云霄、千古流传,在人才辈出猛将如云的三国时代也是佼佼者。如果说他们代表曹魏最顶级的将领,那么稍差一点的,或者说仅次于他们的是谁呢?好比篮球比赛会评选最佳第六人,曹魏也确实有一位仅次于五子的第六人。很多人猜是李典,也为他英年早逝惋惜。不过笔者在系列文章李典篇中已详细论述李典没能入选五子良将的原因。还有一人,排位比李典更加靠前(如果非要排名),更有资格被称为仅次于五子良将的第六人,这便是朱灵。

朱灵传是附在五子良将传记之后的,全文一百余字,极为简略。但陈寿将其附在这里,并且最后载“灵后遂为好将,名亚晃等”对朱灵的能力与地位给出了他的答案。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朱灵篇(上)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这里人们存在一个误区:即越是接近某个时代的人写的东西就越详细,越能掌握更多资料。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历史这东西,其实恰恰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时间让材料成型。所谓大浪淘沙,我们当代人看明清历史,资料丰富顺手拈来,各种历史事件已有定论成规,但要我们看三十年、二十年前的历史呢?是不是反不如一二百年前的历史那么清晰,资料那么权威?很多新闻事件经过十年甚至百年,是不是人们的看法会与当时不同,或更深刻?这就是历史。

这也是《后汉书》作者范晔、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他们反而比陈寿掌握更多史料的原因。而且《三国志》是陈寿个人所写,与后世动员国家力量修史所能掌握的史料丰富程度不在一个层面,所以比如名将如乐进、陈到、朱灵等人的资料缺失而未能详细记载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历史留下的遗憾。

让我们回到主题,说朱灵。最初作为袁绍部将登场,至于更早先是否像张郃那样为韩馥旧部已无从考证。

朱灵重大事件之一——支援曹操,脱离袁绍

初平二年(191)冬,袁绍与公孙瓒爆发界桥之战。公孙瓒起初占据优势,据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记载,袁绍的清河国守将季雍在鄃城倒戈投向公孙瓒,公孙瓒派兵给季雍以守卫城池。袁绍派遣朱灵攻城。朱灵就是鄃县人,因为季雍叛变,全家都成了肉票。看到来的是朱灵,季雍将朱灵的母亲、弟弟拉到城头,大声向朱灵劝降。

朱灵望着城头上的亲人,大哭不已。然而他咬了咬牙,喊道:“丈夫一出身与人,岂复顾家耶!”含泪指挥士兵攻城,不久攻进城中,生擒季雍。然而,包括朱灵母亲及弟弟在内的全家皆已被杀。

好个“出身与人,岂复顾家”,放在今天这种行为很有争议,但在封建社会这代表着对君主的无限忠诚,是最被统治阶层所赞扬的精神。能看出朱灵很早就展示出他冷酷铁血、果敢忠诚的形象。

按理说这样的将领,没理由不受袁绍的信任与重视。可后来他却投到曹操麾下,这又是怎么回事?

初平四年(193年)春天,袁术纠集黑山军、南匈奴、陶谦,从东南西北同时对曹操的兖州发动进攻。结果曹操先大败袁术以及黑山军、南匈奴,只剩徐州牧陶谦攻入兖州南部地区。最终陶谦也被曹操击败,曹操还反攻入徐州夺了十来座城。

在曹操被四面围攻时,袁绍派出朱灵总督三个营的兵力支援曹操。三国志朱灵传载,战争结束后其他将领准备撤回河北,朱灵对他们说道:“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于是便留在了曹操身边。朱灵带领的士卒都非常仰慕他,都随朱灵留下来。

这个事就很蹊跷了,朱灵可不是小角色,在季雍叛变时袁绍让他去镇压,说明朱灵在袁绍阵营也是重要将领。尽管此时袁绍与曹操是蜜月期,曹操算是袁绍的附庸势力,但不代表将领可以随意跳槽。有人以荀彧、郭嘉来举例,他们都是从袁绍那投向曹操的,为什么朱灵不行?因为,荀彧、郭嘉只是先到袁绍那里观察,发现袁绍不行就走了,从来没有与袁绍成为君臣关系。

而且,朱灵是武将,身份更加敏感,他可是为袁绍的事业连家人都肯抛弃的狠角色,更要命的他不是只身一人,还有他的士兵也一起投了曹操。“总督三营”表示他是这次支援曹操的总指挥,虽然不都是他的士兵,但三营至少有一个营是他的。按照汉代军制,营实际是指可独立作战的单位,就是一部,通常为两千人(高顺陷阵营特意在史书中记七百人恰是因为非典型,若陷阵营编制普通,没必要提到人数。),那么朱灵直属的营约两千人一同投到了曹操账下。

朱灵为袁绍付出那么多,就算他看得出曹操有才,比袁绍强,那他之前为袁绍付出那么大代价就这么放弃了?就这样抛弃自己的忠诚吗?这太不合逻辑了。

笔者的答案是,朱灵传的记载是表面现象,深层次原因陈寿没有明说。

要知道朱灵是重要将领,两千人也不少,这笔财产怎么可能无偿赠送,朱灵是没有亲人,可那两千人都有家小的,就这么集体跳槽,袁绍不追究,其他队伍怎么带?恐怕是袁绍将朱灵这支部队安插在曹操处,以便监视动静。但这事不好挑明说,所以袁绍曹操传记里都没有记载。

带着这么一只部队,主动从最强诸侯袁绍转投过来,你说尚且弱小的曹操心里能不嘀咕,能完全地信任朱灵吗?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朱灵篇(上)

朱灵重大事件之二——被夺兵权

于禁传中陈寿记载一件事,说曹操“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事情在系列文章于禁篇中已有叙述,大意是曹操对朱灵“常恨”,打算削掉朱灵兵权,把部队夺走。于是曹操派出在军中极有威严的于禁出马,带着亲笔命令和几十名亲兵,于禁就进到朱灵的中军大帐,向朱灵宣读命令,接管部队,同时宣布自己成为朱灵的顶头上司。朱灵和他的手下大气都不敢出,完完全全被于禁强大的气场震慑住了,于是事件和平收尾,于禁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这是于禁的光辉事迹,却是朱灵的黑历史,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原因又是什么?

我们知道朱灵后来可是战功赫赫,官至后将军,配享曹操庙庭的二十六位开国功臣之一,兵权被夺并未影响朱灵后来的地位。而且在曹操灭袁术、战马超、攻张鲁等等重要军事行动中朱灵都有出场,所以事件发生时间应该较早。

什么时间曹操会对朱灵最不放心?自然是与袁绍开战前,曹操绝不会留着这个地雷。袁绍曹操多年的合作由于两人力量不断增强,最终在消灭杂鱼后在官渡爆发了决战。

两家关系好时,朱灵的存在是可以容忍的。首先毕竟袁绍是老大,安插钉子虽然恶心但曹操敢怒不敢言。其次朱灵确实是员良将,曹操正是吸纳天下人才的时候,连刘备他都礼遇有加,朱灵他自然也不愿错过,想必没少拉拢。

可到后来曹操发现与袁绍迟早有一战,朱灵的态度可能就不那么让自己满意了,并没有明确表示效忠。也难怪,朱灵对袁绍赤胆忠心的往事曹操一定知道,所以对朱灵是既爱又恨。不想杀,可是他手下这么多河北来的士兵,实在没法放心。怎么办?把他兵权夺了,观察观察,慢慢将朱灵对袁绍的忠诚转移到自己,岂不美哉。

于是才有于禁的出马。笔者认为,朱灵当初对曹操的仰慕确实发自真心,而且长期接触下来朱灵确实很认同曹操,但对原主公袁绍自己也有感情,处于两难境地。所以兵权被夺他才没有反抗,内心也许还有点轻松感吧。毕竟他不愿意背叛袁绍,也不想背叛曹操。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朱灵篇(上)

那么事件时间可以再精确点吗?可以。

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战前夕,袁术在寿春支撑不住北逃,打算投奔袁绍,袁绍派长子袁谭在青州边界接应。结果曹操派出刘备、朱灵、路招半途拦截,袁术战败吐血而死。刘备脱离朱灵、路招,枪口一转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进占下邳。

此事也是袁绍与曹操矛盾激化的一大直接原因,袁术虽然向来与袁绍不和,但袁绍已经准备接纳袁术,曹操却半途击杀,这口气袁绍必然咽不下去。而参与战斗的朱灵又是袁绍旧将,这实际上就是曹操在断朱灵重返袁绍阵营的退路。曹操安排刘备做主将以防朱灵临阵倒戈,安排朱灵以防刘备生变,却没想到刘备真的叛变了,朱灵却没看住。

该事件的细节已经无法得知,但想必朱灵即使没有疏于防范刘备,在攻打袁术时也有消极怠工,才导致刘备有机会跑路,加上自己尴尬的身份,曹操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夺兵权一事最可能发生在此时。

之后朱灵长时间没有领兵打仗,官渡之战到平定河北之间大约八年都没出现在战场。这八年曹操一直在与袁氏集团作战,所有曹军名将都有记录,“名亚晃等”的朱灵却没有参战。想必曹操对他放跑刘备是很怨恨的,笔者推想,朱灵还很有可能感念袁绍知遇之恩,表示了拒绝与袁家为敌的态度。作为袁绍旧将的张郃因参与平定河北得到升迁,朱灵拒绝反戈旧主而遭到冷藏,结合他为袁绍抛弃家人的往事,这是非常可能的。这是朱灵忠义的体现,但毕竟他忠的是曹操的对手,所以曹魏不可能去宣扬,这也是朱灵的史料很少的原因之一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