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王朝统一天下,为什么先要统一关中?

关中,西起宝鸡,东至三门峡,南接秦岭,北临黄土高原,东西长达三百公里。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三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三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布,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古代王朝统一天下,为什么先要统一关中?

图-关中河西河东

关中区别于同样土地肥沃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的巨大优势,在于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

关中成为帝王之地,是从周朝开始的,周武王从关中起兵,会盟天下诸侯东出函谷,一举而夺天下,建立八百年赫赫大周朝。

周朝虽然得了天下,却并没有迁都中原,而是继续在关中建都,把中原广阔的土地分封给其他诸侯。当时周公旦对关中的评价是:“被[p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

在周人的眼中,关中就是天下最好的地方,哪儿都比不上。后来的秦、汉、唐等朝代与周朝一样,都是先立足于关中,再东进吞并天下。

关中,到底有何地理优势呢?我们先看古代英雄对关中的看法及关中帝王之地的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对秦惠文王评价关中:“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苏秦所说的四塞,是指关中东部的函谷关,东南的武关,西部的大散关,西北的萧关。意思是关中地势显要,有山有水,守住这四座关卡,再将关中众多的百姓武装起来,足可吞并天下。苏秦不愧是佩戴六国相印的大纵横家,他对关中的评价非常中肯,他的预言最终成了现实,秦国就是从关中四塞之地统一天下。

秦昭襄王时期,范雎对关中的评价则更为直接:“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范雎这个评价也非常到位,打得赢就东出进攻,打不赢就回来守住函谷关和黄河一线,这样的地方不是王者之地是什么。

后来的秦汉之际,项羽灭秦朝之后,准备建都的时候,谋臣韩生建议项羽说:“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韩生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成就霸业,可是项羽不以为然,结果怎么样后人都知道了。

接着刘邦击败项羽,在选择都城时,谋臣娄敬建议:“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娄敬的意思是,与人打架,如果不扼别人的喉咙,按住他的背部,就不算打赢。如果在关中建都,就扼住了东方各国的咽喉,按住了他们的背部,此乃必胜之地。

大名鼎鼎的张良则分析:“关中,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比起娄敬的夸张比喻,张良显然更实在,他认为关中防守只要守住东面就行了,进攻却可以顺流而下,非常便利。

刘邦的另一个谋臣田肯同样描述过关中:“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意思是从关中出兵攻打其他诸侯,就像从高屋之上倒水一样有优势。比起娄敬的幽默,张良的实在,田肯的文学色彩隆重,高屋建瓴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里。

英雄所见略同,这么多人肯定关中,刘邦最终建都关中长安,于是一个大汉王朝诞生了。

古代王朝统一天下,为什么先要统一关中?

图-关中地形

接下来西汉时期,太史公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他对关中的地势也深有感触,在《史记》中写道:“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意思是成就大事称霸,东南的越国楚国是好地方,但是最终建立王朝,还是关中最佳。

太史公的话,在今天依然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美国NBA有一句名言:进攻赢得胜利,防守赢得总冠军。关中正是有了绝佳的防守条件,才屡屡成为王朝的龙升之地。太史公不知道NBA这回事,他的话是对前面朝代的总结,但是他这么精辟的概括同样适用于后世。

在经历三国魏晋南北朝及短暂隋朝的乱世之后,中国历史迎来一个伟大的朝代唐朝。

在唐朝建立之前,唐太宗李世民向其父李渊说明关中的地理优势之后,建议李渊先攻取关中:“关中豪杰并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而西,抚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

这里李世民将关中的地位再度拔高,不但肯定了关中的地理优势,而且提到关中的人比较善战,只要控制了关中的豪杰,统一天下就像驱虎擒狼,有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在汉唐时代,关陇集团确实是一支能够左右天下局势的重要军事力量。后来李渊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果然是先取关中,后得天下。

唐朝之后是宋朝,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定都开封,但他真正理想的建都地方是长安。赵匡胤曾经道:“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虽然北宋在军事上表现一般,但宋太祖赵匡胤想开创一个比肩周朝和汉朝的伟大朝代,心情可以理解。

后来北宋灭亡,赵构重建南宋,在选择都城的时候,大臣李纲建议道:“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虽然赵构被迫最后选择了下策的南京(建康),但是李纲的话还是相当有水准,所谓自古横扫天下的帝王,大多来自西北关中,占据东南地方的,历史上很少有打到关中甚至统一天下的。

宋朝之后,元朝、明朝、清朝,北京继西安之后成为了帝王之都,关中的政治影响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热兵器逐渐盛行之后,关中的地利因素有所下降,再者通往关中的道路由于过于险峻,导致关中的经济有所落后。

到了二战时期,关中再次让世人仰望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如果用战国七雄的疆域来推演,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洛阳等东方六国的领土全部沦陷了,唯独秦国的关中还在中国人手中。

日本人为什么没有进入关中,洗劫西安?二战时期,只有关中和四川两个人口密度大的地理板块,还掌控在中国人手里。

当时国民政府临时建都重庆,国民革命军的主力也在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同样扼守了三峡这个险峻的要道,重庆没有沦陷当在情理之中。

可是当时的关中,驻守的中国军队并非装备最精良的直系部队。敢于挑战美国的日本军队,在关中东部以外的中条山,与这支杂牌军打了一仗之后,便放弃了进入关中的打算。

当然日本人完全有实力打下关中,他们望而却步,是对占据关中信心不足。关中的地缘呈现椭圆形,进入关中后战线非常长,物资补给很困难,而且还要防范陕北高原的红军,以及秦岭当中或红或白或黑的武装力量。衡量再三,日本人还是放弃进入关中,可见关中地缘优势之特殊。

在战国时期,秦国统一六国之前,是先占据关中和四川盆地(当时属于巴国和蜀国)之后,才对东方六国发起总攻的,同时占有关中和四川盆地,秦国的地缘优势也是非常明显。

古代王朝统一天下,为什么先要统一关中?

即便是今天,我们摊开中国地图,你会发现陕西省在中国最中部,西安是中国最中心,这或许也是长安能作为十三个朝代都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