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函谷关 一座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隘

作者:地理大帝

据《辞海》解释:“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春秋时,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自此,函谷关成为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函谷关 一座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隘

公元前491年的一个早晨,函谷关令尹喜站在一个土台上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欣喜若狂地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圣人过关。”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紫气东来的典故就源于此。关令尹喜请求老子留下一部著作在走,于是老子留下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思想和文化的《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函谷关 一座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号称兵家必争之地的关隘有很多,《史记·项羽本纪》" 关中阻山河四塞" 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东函谷 ,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西晋的陆机 《洛阳记》" 洛阳有四关:东成皋,南伊阙,北孟津,西函谷 。"

函谷关 一座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隘

不管是西京长安还是东都洛阳,函谷关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存在。函谷关,连接着西安与洛阳两座古都,它被夹持在中华龙脉秦岭和黄河之间,四周布满了深沟狭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函谷关 一座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隘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辞海》在函谷关的词条解释中说: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秦朝时的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向东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也就是本文中的函谷关。另外,还有一处汉朝时的函谷关,据此向东150公里,在今天的洛阳市新安县。古时的函谷关官道仅仅是一条深陷于沟壑中的狭窄小道,但它却是贯通东西的必经之路。长达五十公里的峡谷,东头是函谷关,西头是潼关。

历史上发生在函谷关的重要战争达16次。

比较著名的有:公元前1029年,周武王伐纣,率军出函谷关会八百诸侯于孟津。两年后,天下归周,武王又在这里解散军队,刀枪入库。城楼南侧的“剑库遗址”,就是当年放刀枪剑矢的仓库。

公元前318年 ,魏相公孙衍联合关东五国楚、赵、燕、韩、楚六国合纵攻秦。秦军依据函谷关天险,开关迎敌,使六国军队“流血漂橹”,大败而归。

函谷关 一座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隘

战国时期,齐国公子田文孟尝君入秦为相,实为人质。忽一天,秦王起杀机,孟尝君手下门徒学狗叫,骗了门岗,偷得已经进献给秦王的狐白裘衣,行贿秦王爱姬,换得东逃出关的文书。孟尝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关,正值半夜,当时关规是“鸡鸣开关,日落闭关”。后边追兵将至,形势危急。此时,一门客站在土堆上学鸡鸣叫,周围雄鸡齐鸣,关吏打开关门,孟尝君一行匆匆逃出函谷关,向东一片坦途,保全了姓名,堂堂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居然留下了鸡鸣狗盗的成语典故。

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选择秦国兵力较弱的线路进攻,从陕西的商洛经武关提前进入关中。而项羽自恃兵力强大,一路走大道,等他攻打到函谷关时,听说刘邦已人关中,大怒,命大将黥布强行攻关,并把关楼烧毁,演出了千古绝唱“鸿门宴”。

建安十六年,曹操讨伐汉中张鲁政权,走的就是函谷关,马超率十万将士据守函谷关,曹操久攻不下,只好北渡黄河。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多次从函谷关进攻潼关,被唐军统帅哥舒翰击退,但唐玄宗听信不懂军事的奸相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放弃守关拒敌计划,率兵出战,结果大败,20万人仅有8000人脱逃,以致潼关、长安相继失守,杜甫在《潼关吏》中对这段历史悲剧发出慨叹,“哀哉桃林哉,百万化为鱼”。类此著名战例,不胜枚举。

这里还是唐玄宗喜得“玄元灵符”遗址。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玄宗在此喜得玄元皇帝“灵符”。“灵符”为古“桑”字,寓意当朝四十八年。玄宗并不知这是谶语,以为吉祥,遂改开元年号为“天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这就是灵宝县名的来历。

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都是围绕函谷关而展开的,函谷关既是历史之关更是人文之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