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函谷關 一座改變曆史走向的關隘

據《辭海》解釋:“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稱天險。”春秋時,秦孝公從晉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定函谷關。自此,函谷關成為我國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 一座改變曆史走向的關隘

公元前491年的一個早晨,函谷關令尹喜站在一個土台上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欣喜若狂地大呼:“紫氣東來,必有聖人過關。”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發飄逸,氣宇軒昂,并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紫氣東來的典故就源于此。關令尹喜請求老子留下一部著作在走,于是老子留下了影響中國乃至世界曆史思想和文化的《道德經》。内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展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函谷關 一座改變曆史走向的關隘

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上号稱兵家必争之地的關隘有很多,《史記·項羽本紀》" 關中阻山河四塞" 裴骃集解引徐廣曰:"東函谷 ,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西晉的陸機 《洛陽記》" 洛陽有四關:東成臯,南伊阙,北孟津,西函谷 。"

函谷關 一座改變曆史走向的關隘

不管是西京長安還是東都洛陽,函谷關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存在。函谷關,連接配接着西安與洛陽兩座古都,它被夾持在中華龍脈秦嶺和黃河之間,四周布滿了深溝狹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函谷關 一座改變曆史走向的關隘

函谷關建于春秋戰國時期,《辭海》在函谷關的詞條解釋中說: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稱天險。秦朝時的函谷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裡處的王垛村,向東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裡,也就是本文中的函谷關。另外,還有一處漢朝時的函谷關,據此向東150公裡,在今天的洛陽市新安縣。古時的函谷關官道僅僅是一條深陷于溝壑中的狹窄小道,但它卻是貫通東西的必經之路。長達五十公裡的峽谷,東頭是函谷關,西頭是潼關。

曆史上發生在函谷關的重要戰争達16次。

比較著名的有:公元前1029年,周武王伐纣,率軍出函谷關會八百諸侯于孟津。兩年後,天下歸周,武王又在這裡解散軍隊,刀槍入庫。城樓南側的“劍庫遺址”,就是當年放刀槍劍矢的倉庫。

公元前318年 ,魏相公孫衍聯合關東五國楚、趙、燕、韓、楚六國合縱攻秦。秦軍依據函谷關天險,開關迎敵,使六國軍隊“流血漂橹”,大敗而歸。

函谷關 一座改變曆史走向的關隘

戰國時期,齊國公子田文孟嘗君入秦為相,實為人質。忽一天,秦王起殺機,孟嘗君手下門徒學狗叫,騙了門崗,偷得已經進獻給秦王的狐白裘衣,行賄秦王愛姬,換得東逃出關的文書。孟嘗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關,正值半夜,當時關規是“雞鳴開關,日落閉關”。後邊追兵将至,形勢危急。此時,一門客站在土堆上學雞鳴叫,周圍雄雞齊鳴,關吏打開關門,孟嘗君一行匆匆逃出函谷關,向東一片坦途,保全了姓名,堂堂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居然留下了雞鳴狗盜的成語典故。

公元前206年,項羽、劉邦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選擇秦國兵力較弱的線路進攻,從陝西的商洛經武關提前進入關中。而項羽自恃兵力強大,一路走大道,等他攻打到函谷關時,聽說劉邦已人關中,大怒,命大将黥布強行攻關,并把關樓燒毀,演出了千古絕唱“鴻門宴”。

建安十六年,曹操讨伐漢中張魯政權,走的就是函谷關,馬超率十萬将士據守函谷關,曹操久攻不下,隻好北渡黃河。

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多次從函谷關進攻潼關,被唐軍統帥哥舒翰擊退,但唐玄宗聽信不懂軍事的奸相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放棄守關拒敵計劃,率兵出戰,結果大敗,20萬人僅有8000人脫逃,以緻潼關、長安相繼失守,杜甫在《潼關吏》中對這段曆史悲劇發出慨歎,“哀哉桃林哉,百萬化為魚”。類此著名戰例,不勝枚舉。

這裡還是唐玄宗喜得“玄元靈符”遺址。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玄宗在此喜得玄元皇帝“靈符”。“靈符”為古“桑”字,寓意當朝四十八年。玄宗并不知這是谶語,以為吉祥,遂改開元年号為“天寶”,改桃林縣為靈寶縣,這就是靈寶縣名的來曆。

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玄宗改元等曆史故事和傳說,都是圍繞函谷關而展開的,函谷關既是曆史之關更是人文之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