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冲锋枪上绑手电,弹匣并联,讲究走位,志愿军才是CQB战术鼻祖!

抗美援朝战争打到第二阶段,美军也学志愿军玩起了坑道。在一些反复争夺的阵地上,志愿军一占领表面阵地,美军就缩入坑道中。为了清理坑道里的美军,志愿军发明了最早的CQB战术。

冲锋枪上绑手电,弹匣并联,讲究走位,志愿军才是CQB战术鼻祖!

俄军在进行CQB训练

CQB,即“室内近距离战斗”,是当前各国的军、警反恐部队或特种部队根据室内狭小环境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一种战斗技巧及战术模式。CQB战术对武器配备、人员编组、队形走位、近身格斗以及通信联络都有特殊的要求。

一般人们都认为,现代的CQB战术起源于英国的SAS,但实际上在1952年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就开始潜心研究并大力推广CQB战术了。

冲锋枪上绑手电,弹匣并联,讲究走位,志愿军才是CQB战术鼻祖!

通常都认为SAS是现代CQB战术的鼻祖,其实志愿军才是

美军对于坑道里的敌军,通常使用火焰喷射器,但志愿军缺少这种兵器。且夺取美军阵地后,美军的坑道也不能一味炸塌,在敌军反攻时还要能为我所用,因此用相对“斯文”的方法清理里面的敌人,就非常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版的CQB战术应运而生。

志愿军以4人为一个战斗小组,每人配置一支冲锋枪、10个弹匣、8枚手榴弹。每个小组还配备大炸药包(5公斤)一个,小炸药包若干个,爆破筒一根。此外每个人还配有一个电筒,一个原始的“防毒面具”(口罩内夹压碎的大蒜,可防瓦斯和烟熏)。

冲锋枪上绑手电,弹匣并联,讲究走位,志愿军才是CQB战术鼻祖!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近处的志愿军战士已经弹匣并联起来,这是现代特种部队才会采用的方法

在战术训练上,志愿军战斗小组已经和现代CQB没什么两样了。比如他们会把两个弹匣用胶带捆在一起,以加快换弹速度。他们用毛巾、皮带或铁丝把电筒绑在枪管下方,成为最早的枪灯。为了防止电流过高烧毁灯泡,电筒里的电池都是一新一旧的搭配。在训练上则注重人员配合、跪姿射击、狭小空间投弹等专业技能。

在进入坑道前,志愿军战士会先投掷手榴弹,或投入带辣椒面的小炸药包,消灭或驱赶坑道口附近的敌人。进入坑道后,先待眼睛适应黑暗环境,再沿两边的坑道壁跪姿前行。通常两人打开“枪灯”,另外两人在暗中主攻。如有遗漏则有持“枪灯”的射手补射。

冲锋枪上绑手电,弹匣并联,讲究走位,志愿军才是CQB战术鼻祖!

到后期冲锋枪已成志愿军标配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容易暴露主攻手的位置,也在直线上保证了火力。遇到拐弯处则需要进行投弹,这是相当考验技巧的了。美军的坑道修得相当敷衍,一般只有2米高、3米宽。在这样狭小空间投弹,需要经过专门训练。

在投弹时有两种方法,如需左右投掷时,将手榴弹横握(弹头朝向要投掷的方向)甩出。向前投掷时,竖握手榴弹,但手臂下垂,以肘关节为支点向前甩臂,同时用另一只手臂拍打投弹的手臂,这样手榴弹就会以直线向前飞出,这个方法在狭小空间里极其有用。

冲锋枪上绑手电,弹匣并联,讲究走位,志愿军才是CQB战术鼻祖!

美军的坑道修得人都站不直,投弹非常需要技巧

遇到有不明岔路时,用炸药包将岔路炸塌,以防止腹背受敌。一般一个小组负责20米的坑道,如有更长的坑道,则增加更多的战斗小组。

一般表面阵地丢失后,美伪军就会退入坑道,他们会静静地呆在里面默不作声,企图蒙混过关。一旦志愿军进入坑道了,美军的抵抗并不激烈,他们更热衷于装死,等志愿军战士过去后再起来偷袭。吃了几次亏后志愿军也学精了,看到倒伏在地上的“尸体”先补枪再说。

冲锋枪上绑手电,弹匣并联,讲究走位,志愿军才是CQB战术鼻祖!

抓获坑道中的美军

1953年3月26日的梅靓里东山之战,志愿军120师358团1连仅用20分钟就攻战陆战一师5团驻守的表面阵地。56名陆战队员躲进坑道,1连派出4个战斗小组进入坑道,只用了不到30分钟将其全部歼灭。

一名叫多瓦迪尔的陆战队员躺在地上装死,因为紧张得牙齿打颤而被发现,一名战士一梭子扫过去将其打伤。不料死人堆里突然爬起5人跪地救饶。1连在一个坑道里就击毙50人,俘虏6人。今天各国苦心钻研的CQB战术,其实都是当年志愿军玩剩下的。志愿军不愧站在了步兵战术的巅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