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3年,美军陆战一师和志愿军的最后一仗,伤亡是志愿军的8倍多

(续昨)志愿军40军358团夺取了梅靓里东山和马踏里西山两个高地后,没有人欢呼胜利。因为他们知道,按陆战一师的尿性,他们很快就会进行反扑,而两个高地上的工事在之前的战斗中大部分被毁,因此,这里的战士们正忙着修筑新的防御工事。

1953年,美军陆战一师和志愿军的最后一仗,伤亡是志愿军的8倍多

陆战一师修的工事在志愿军的进攻中摧毁得差不多了

不出志愿军所料,陆战一师此时正在紧张的调集兵力准备反扑。他们出动了陆战五团的3个营(欠两个连),又从陆战七团调来1个营,一共4个营的进攻兵力。此外还有3个炮兵营和1个坦克营在二线作火力支援。陆战一师的剧本是这样的:

战前的侦察得知,驻守在两个高地上的只有358团的两个排。由于受地形限制,美军的进攻也只能以连级单位展开。先用飞机和火炮猛轰志愿军的阵地,然后步兵开始发起进攻。这个方案其实很老套,但陆战一师的方案做得很细致,他们列出了两个关键节点。

1953年,美军陆战一师和志愿军的最后一仗,伤亡是志愿军的8倍多

脸上带着几分稚气的志愿军战士,拿着缴获的巴祖卡

一个是在距离志愿军阵地200-300米左右,这是第一个阻力点。志愿军会用重机枪和迫击炮进行拦截。美军则用火炮和坦克炮进行直瞄射击,摧毁志愿军的火力点。第二个阻力点在40米左右,在这里会有志愿军的轻武器射击和成片的手榴弹雨。

如果能顶往这一波,美军就有机会冲进战壕,美军在兵力上占优,就算是肉搏也能取得胜利。早上5点开始,美军的战机就到了两个高地上空进行了8次猛烈的轰炸,之后火炮的覆盖也一直没有停过。短短两个小时,3个炮兵营就打出了数千发炮弹。炮击一停,陆战队员就冲上来了。

1953年,美军陆战一师和志愿军的最后一仗,伤亡是志愿军的8倍多

此时志愿军的火力已经不是两年前刚刚参战的时候了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刚出发没多久志愿军的炮弹就打过来了,而且是大口径火炮和迫击炮,第一个阻力点就冲不过去。一直打到11点整,首批出发的陆战五团的3个连被打得血肉横飞,损失了超过一半的人都没能冲到山脚。

美军只得又增加了一个坦克营,让两个坦克营冒着炮火抵近射击,陆战7团的3个连冒着炮火发起了猛攻。此时志愿军阵地上伤亡很大,由于时间太短来不及修完工事,很多战士在美军的炮火准备中就牺牲了。现在马踏里西山上指挥的只是一名班长。

1953年,美军陆战一师和志愿军的最后一仗,伤亡是志愿军的8倍多

战后打扫战场发现,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手里仍握着手久弹

经过近10个小时的苦战,傍晚时分,美军终于攻占了西山阵地的一角。阵地上已经没有完整的工事,双方都趴在弹坑里用轻武器对射。一直零星地打到了第二天拂晓。

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就来了,重磅航弹将志愿军夜里抢修的工事炸得稀碎,刚刚补充上来的两个排也出现了重大伤亡。但庆幸的是炮兵观察员于成志一直坚守岗位,不断报告美军的方位、人数,呼叫炮火进行覆盖。美军一度两次占领西山主峰,均被我军炮火消灭。

1953年,美军陆战一师和志愿军的最后一仗,伤亡是志愿军的8倍多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美军

打到最危急的时刻,阵地上仅剩于成志一人,他向指挥部汇报: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我就是光荣了也绝不会后退,向我开炮。此后的几天,美军均没有大的进展。虽然阵地几度易手,但最终仍掌握在志愿军手里。

最关键的是,在兵力明显少于对方的情况下,志愿军炮兵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统计,在5天的防御战中,志愿军伤亡200余人,歼灭陆战一师1700余人,我军初尝“大炮兵主义”的甜头。

1953年,美军陆战一师和志愿军的最后一仗,伤亡是志愿军的8倍多

炮兵观察员于成志是个王成式的人物

4个月后,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我军认真总结了马踏里之战中炮兵运用的经验,并积极推广。26年后的老山松毛岭之战,我军一个步兵团防守,5个炮兵团支援,一天就歼敌近4000人。今天我军的陆军支援火力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当年志愿军敢于用劣势装备向敌亮剑的精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