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突围,傅秋涛上将忍痛割爱将女儿寄养农户家,后来怎样了?
上将傅秋涛,在1000多名开国将帅中是一位可圈可点的传奇人物:他18岁当选乡雇农委员会委员长,23岁担任红军赤卫团政委,26岁成为湘赣军区政治部主任;在中央红军长征后率部坚持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党保存一支千余人的红色武装。
更为人熟知的是,他在"皖南事变"中率领新四军第一纵队成功突围,也是唯一成功突围的成建制部队。
但鲜为人知的是,期间他为了保证突围成功,不得不忍痛割爱把年仅4岁的女儿寄养在农户家,那么后来他找到自己的女儿了吗?

1941年1月6日,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和所率皖南部队9000多人到达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7个师共8万军队的伏击。
在这风云变幻的情况下,当日下午军部在潘村召集各纵队首长紧急会议,作出决定:
黄昏开始行动,以一纵队傅秋涛司员兼政委率领新、老一团全部出求岭;
以二纵队的新、老三团的四个营出丕岭,两个营出博刀岭;
以三纵队的军特务团出高岭,五团为全军后卫,随二纵队行军。
当一纵队占领求岭后,刚越过坑口的小河,后续部队遭敌伏击打散,因孤军无援,损失甚重。
而在傅秋涛的率领下,战士们不怕牺牲,斗志昂扬,还坚持顽强地战斗,连续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9日下午9时许,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部队被迫分散突围,一部分战士向东流山撤退,傅秋涛率部向东南方向强行突围,经过几天的浴血奋战,傅秋涛在15日经桃岭转移到涌溪西坑(今泾县黄田乡涌溪村),当时仅剩下干部、战士百余人,部队也十分疲劳。
在当地党组织的掩护下,就地休息了三天后转移到小石坑,但又遭搜山的敌军第52、144师的包围。
20日早上,双方发生激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只得再次分散突围。
这时傅秋涛同志身边仅剩下干部、战士30余人了。
邓、杨两位营长为保卫领导及同志们的安全,手一挥,一跃而起分两路向旌德方突围,而傅秋涛和部分战士未能冲出包围圈,只得迅速转移到乌龟墩石坑大石洞里隐蔽了起来。
在敌人“清剿”到天黑撤退下山后,涌溪地下党组织朱品山同志,随即将他们转移到屋基坑肖藕生同志家居住。
傅秋涛没有突出重围,是因为身边还携带了个年仅4岁的女儿,叫小妹宜,为此作战行动不便。
为了革命事业,经过反复考虑,他忍痛割爱,在当地党组织的帮助下,将女儿寄养在桃岭甘基里肖东林同志家,自己继续奔赴征程。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傅秋涛带领战士顺利突围,为党保存了一支千余人的红色武装力量。
那么战争结束后,傅秋涛找到自己的女儿了吗?
当国民党进行清乡,开展“五家连环保”,继续追查新四军流散人员时,我地下党组织为了确保革命后代的安全和成长,又将小妹宜转送到宣城县红杨树一农户家抚养。
1944年,吕辉同志在泾宣三县边区开展游击战争时,得悉此事,就委派警卫员冯和忠同志前往红杨树将傅小妹接到涌溪坑,寄养在胡宗来同志家里。
直到解放后,在各级党组织的关怀经过多方的查询,傅小妹才终于回到了她久别重逢的亲生父亲身边,其时,傅小妹已经13岁了。
傅秋涛夫妇非常高兴,没想到他们失去多年的女儿长大又回来了。傅秋涛感慨地说:“改名吧,叫傅还,皖南人民不但把我的女儿养大了,还送回来,这是失而复得哟!”
傅小妹后来多次从北京去信,告诉涌溪抚养过她的乡亲:“谢谢你们对我的抚养,我不会辜负老区人民对我的期望,我会接好革命班。我回到父母身边后,一直上学读书,后来在军事学院学习结业后,参加了工作。”
老区人民听了无不由衷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