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前贤自有今人不可及处:戴海斌的2021书单

前贤自有今人不可及处:戴海斌的2021书单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戴海斌。

张舜徽著,周国林点校:《壮议轩日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壮议轩日记》是张舜徽先生早年日记,分“居湘编”(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北平民国学院时期)、“入陇编”(兰州大学时期)两部,约写作于1942至1947年之间。按今人日记分类标准,此日记大概可归入“学人日记”,每日所记以读书札记为大宗,抄撮原文外,也有许多“论议”之言,研究心得已具有“学术论文雏形”,后多数融入《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等专著之中。又多记学人交游、问学,有关钱玄同、吴承仕、余嘉锡、杨树达、黎锦熙、钱基博、马宗霍等人,事迹有相当生动者,为他书未载,无疑是非常宝贵的现代学术史研究资料。尤值得一提的,日记全稿笔力遒劲,一丝不苟,如雕版一般,予人以强烈的美感和震撼力,睹此深感前贤自有今人不可及处。

近年来《壮议轩日记》影印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常置案头,读之不倦,时有心会。2018年又有周国林先生的整理点校本,更加方便利用。个人以为张舜徽在《壮议轩日记》中发挥的最大精义,以及这部日记给予今世读者最大教益,尚非何种远不可及的“高明光大”之道,只在平实的“补偏救弊”四字。在1940年代,相较于煊赫中天的以胡适、傅斯年为首之北大—史语所一系,或者渐已式微、然典型犹在(俗语“倒驴不倒架”)的章黄学派,偏处楚地一隅的张舜徽无疑属于边缘学人,不过并未倚门傍户,或自甘默默,“不附和时下风气,卓然有以自立”。日记中多有读《胡适论学近著》、傅斯年《论学校读经》等记载,认为“二君之言,似是而实非也”。1944年拟作《匡时十议》,以箴砭时风,凡读经议、考史议、尊孔议、教孝议、改字议、崇文议、广才议、重选议、定制议、责实议十端,“皆系乎今日政教之大,必出新思以分论之”。此种地域派分、暗中竞逐的消息,在张舜徽当时发愿纂辑之《湘贤语录》《湘贤学案》中也多有透露,藉此可窥民国时期学界内部主流、非主流各派在纠葛中并进的多元学风。

叶毅均:《走向马克思主义史学之路——范文澜前传》,三民书局,2020

台湾史学界向来对于傅斯年、陈寅恪等民国史家多有研究和热情,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则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以非学术名之而置于不闻不问之列。叶毅均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作为纯粹“台产”的学界新锐,从事相当冷门的范文澜研究,确实可以算作“异数”。1928到1949年,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点在国内逆风上扬,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如王汎森所言,“说服了无数青年学者转向其学术阵地”,该书处理的主题,即在于论证这种“说服”的力量如何体现在范文澜学术转变历程之中?全书以“思想传记”的写作方法,描摹了今日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创始所长范文澜,如何从一位民国初年北京大学国学门毕业的“旧国学传人”,变成中国大陆史学界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

范文澜留下的材料不多,且多数为学术性论著,少有个人性的材料。叶毅均能探其深处,取之左右而逢其原,体现出非常细腻、老道的史料处理手法。他也有很好的中西史学理论的训练,在研究意识上倾向于“不把史学史当作是一般的学术史,而是将其理解为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注意还原范文澜学术成长、生涯发展的脉络与语境,作为了解其思想转变的凭借,在探索“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方面,做出了很有深度的尝试。作者原是希望写完范文澜先生一生学术与思想的变化,但完成30余万字的“前传”,已是洋洋大观。如果说,成功解释范文澜“为何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前传”已经大大吊起了读者的胃口,那么,专门处理他“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后传”,无疑更加值得期待了。

杨琥:《李大钊年谱》,云南教育出版社,2021

这是一本大书。这里的“大”,不仅是指上下两巨册、总计1700多页、超过135万字的著述规模传达出的直观印象,也是全书积20年研究功力所聚材料、所成文字、所凝思想给人的深刻感受。李大钊这种量级的革命先驱人物,从来不缺少研究,目前还在以每年数十篇论文的速度增加。但检视这些成果,可以发现“三多三少”的现象:重复成果多,原创性研究少;概念性论述多,实证研究少;政治宣传性文章多,学术研究论著少。杨琥对这种现状有充分认知,“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不断扩张范围,去查找、搜集和阅读各种原始资料”,这项工作前后断续进行了十年左右,其间还多次参加新版《李大钊全集》的修订工作。2013年动笔撰写年谱,2019年基本成书,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之际正式出版。按我的理解,本书著者基本是用“反潮流”的方式,做了一件“预流”的事情。

该年谱以李大钊生平事迹为核心,主体为“谱主事略”、“诗文系年”、“时事纪要”三部分,又增“存疑”“考辨”“思想演变”等部,在体例上做了很多创新,而且以“多方参证,考订正误”的原则对待每一条史料,择其可信者而用之,其不可信者则弃之,这也使得年谱具有很高的研究性。本书在准确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建立的“李大钊革命活动的全貌”,对于通过《觉醒年代》《革命者》等影视作品了解李大钊的当代人,无疑会有不少启示。

全书新挖掘30余万字史料,补充大量谱主事迹与思想言论。如果纯用计算学术投入与产出比的“经济理性”驱使,这些珍贵的新史料大概可以催生N篇核心或C刊论文,然著者计不出此,而坦然以学术公心贡献于学界,使史料工作者“予任其劳,人享其逸;予居其难,人乐其易”的高尚旨趣落到实处,不能不令读者肃然起敬。

戴海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