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4月,红25师政委被调到了军部工作,因为暂时没有合适人选,政委一职就由许世友暂代,许世友带兵作战或许勇猛无畏,可对文职工作是一窍不通,干了一段时间就向上级强烈要求指派新政委。
很快,新政委来了,然而许世友看见他的那一刻却愣住了,甚至以为自己看错了,这人不是4年前自己身边的勤务兵陈海松吗?怎么摇身一变成了师政委?这位陈海松到底是何人物?
陈海松,1914年出生于河南罗山宣化店李陈洼村的一个农村家庭,家里条件很差,一家人靠着一亩地生活,而且这亩地大多都是斜坡,土壤不算肥沃,产出的粮食极少,仅仅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陈海松两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为了让他拥有母爱,婶母收养了他,对他百般呵护,虽然家境不好,但陈海松从小也是被宠爱着长大的。
1927年,大别山地区开始推动革命,创建了赤卫队和农民协会,地主恶霸被赶走,农民们的生活开始好转,亲眼见证家乡蜕变的陈海松对革命队伍非常崇拜,经常问东问西,长大之后更是加入了儿童团,开始更加深入地接触革命。
1930年,年仅16岁的陈海松当上了儿童团团长,与红军队伍有了更多的接触,他开始不满足于在当地当一个小小的儿童团团长,他想要加入红军队伍,去前线参战保家卫国。
然而,他参军的念头受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甚至给他说了一门亲事,就是为了阻止他出去冒险,陈海松为了让父亲放松警惕,嘴上答应好好种地,心里却悄悄盘算着离开。
终于,离开的机会来了,一支红军部队开拔去往前线作战,陈海松趁着白天独自劳作的时机出去报名,直接跟着部队离开了家乡,等到父亲察觉不对劲,出来寻找他时,他早已走远了,而陈海松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一开始由于年纪较小,陈海松在许世友的身边担任勤务兵,许世友很喜欢他机灵聪明的性格,经常在闲暇时间教导他军事策略、训练作战。
而陈海松也十分聪明,很快就将许世友许教他的知识融会贯通,凭借这些知识,他很快就上了前线,当上了传令班长、战斗排长。
然而,因为一次战斗严重负伤,陈海松的身体大不如前,转为文职岗位,担任政治部宣传队长。
红军肃反时期,陈海松差点被张国焘杀害,虽然因为上级领导的力保侥幸逃过一劫,但他之前的努力也全部作废了,只能在红四方面军当一个普通战士。
虽然遭受了不公的待遇,但韧性极强的陈海松从未想过放弃,他依旧努力作战、努力拼搏,很快在三路围攻的战役中立下奇功,这次功绩让他恢复了原来的党籍,也得到了36团政委的职务。
1933年,陈海松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与革命觉悟升任了红25师政委,成为了自己老上司许世友的上司,这才发生了开头让许世友不敢相信的一幕。
别看陈海松年纪不大,在指挥作战方面却很有想法,他从不会躲在后方指挥部,而是在前线亲临指挥,即使重伤血流不止也不肯离开战场,这份血性让一向轻狂的许世友对他极为认可,两人并肩作战,勇猛无前,将红25师训练成一支战无不胜的功勋队伍。
除了指挥作战,陈海松在军队管理上也很有建树,在闲暇时他经常与战士们聊天谈心,从不会以一个领导的身份去居高临下,而是以平等战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来往,时不时还会和他们一起玩闹,关心每个战士的身心健康。
他的平易近人将整个部队牢牢地凝聚在了一起,每个战士互敬互爱,让部队的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
在部队管理上,陈海松始终宽以待人,但对自己他一直都是严于约束,即使身居高位他也从来不会放弃学习,每天闲暇时间都会看书,增进自己的知识。
而且,他还会拿着军事书籍请教一些老同志,从来不会因为地位之差轻视别人,不耻下问方能成才。
然而这样一位才能德行兼备的天才将领却没能看见新中国成立的那天。
1936年,红军部队派遣两万人组成了西路军,渡过黄河准备西征开疆拓土,陈海松当时就在西路军中,因为宁夏战役没有打上,他按照命令跟着部队顺着河西走廊向新疆进发。
然而,河西走廊危机四伏,装备精良、熟知地形的马家军给他们来了一计当头棒喝,两万人的队伍被围堵截杀,最后只剩下3000人突围了出去。
陈海松指挥红九军掩护他们突围,战斗结束后红九军已经弹尽粮绝、筋疲力尽,无奈之下,陈海松决定在梨园堡一带驻扎休息,等部队休整一会之后再迅速离开。
可是队伍还没休整多久,敌人就追赶了上来,由于时间过于紧迫,陈海松只来得及让机关干部先行撤离,自己则带着警卫排与敌人血战。
纵使陈海松有天才之能,也无法让敌人大军瞬间消失,所以他能想到的唯一方法就是坚持再坚持,让机关干部有充足的时间撤离到安全的位置。
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刻,陈海松打算去至高地观察一下战况,方便下一步的战术制定,然而敌人的火力太猛了,他刚刚爬上土坡,就被敌人的机枪扫射身中数弹,当场身亡。
当时留在原地阻击敌人的队伍几乎全部阵亡,只有一个伤兵勉强逃离,回去向上级领导描述了当时战况的惨烈。
抗日战争时,朱德开会的时候还会经常提起陈海松,夸赞他是红四军最年轻有为的军事天才,如果他没有阵亡,此时必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海松的牺牲是党和国家的损失,也是人民心中永远无法忘记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