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趣对妙联故事集锦——常江赏联评联入骨三分(二)

作者:西红柿0e5m

二两双;

独孤乙。

见《南亭四话》,是清代人征对的结果。二两双,是爆竹名,又叫“天响地响”,今称两响或“二踢脚”。独孤乙,是人名,“乙”字,有一种意义为“一”,如书信中的“不复乙乙”就是“不复一一”。

此联,六个字,是六个数字,或相当于数字的词,而且,出句均为“二”及变通称法,对句均为“一”及其相当叫法。奇在上、下又分别为固定名词,工妙无比。

十万杵;

五百斤。

见《巧对续录》。联语是从两个方面称赞文房四宝中的“好墨”。我国传统造墨工艺,以油烟为主要原料,因此,佳墨墨块上常写“五百斤油”几个字。加工过程中,造墨油烟“和胶”后需多加杵来捣,捣杵越多,油烟与胶揉和的程度越高,质量也就越好。因此,贵重墨块上面多写“十万杵”,说明所造之墨,料纯工足。

联语全用数量词,竟都有出处,颇见新颖别致。

孙行者;

祖冲之。

1934年,陈寅恪先生主持清华大学国文入学考试,于考卷中加对题三字:“孙行者”。有对以“胡适之”者得满分。按陈先生自拟答案为“祖冲之”。以“胡适之”作答者,虽得满分,相比之下,还是“祖冲之”为最佳。就对仗而言:人名对人名;祖对孙,从姓氏角度或从辈份角度,双重含意均妥;冲对行,为动词对动词;之对者,是虚词对虚词。就音韵而言:出句平平仄,对句仄仄平。从各种角度审视均十分工稳贴切。另有韩退之、王献之等,则逊色太多;至于当时对之“猪八戒”“沙和尚”的考生,恐怕多半是对考对子一时生气所致。其实,考对句是很能衡量一个人综合语文能力的事,陈寅恪为此专有一论。当代联家莫非认为,所有对的人名,与中间的动词“行”对得都不够理想,本人曾以“李默然”为对,一动一静,以为如何?

桃叶渡;

杏花村。

这是从《笠翁对韵》“元韵”中摘出的地名对。桃叶渡在金陵(今南京)。晋代王献之有妾名桃叶,渡江时,王献之作诗送她:“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来便把这个地方叫“桃叶渡”,在今南京怀清桥畔。杏花村,大约是唐代杜牧诗中牧童所“遥指”的那个“杏花村”吧?在安徽贵池。有人说南京也有叫杏花村的地名。从对仗来看,这个地名对是极为工稳的。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年征联,我们出了个京剧剧名对“赏中秋醉酒杏花村”,来稿中筛选的结果,是一个有“桃叶渡”的对句,在场的评委有名票朱家溍、名家吴小如两位先生,他们说没有“桃叶渡”这齣戏。作为遗留问题,我们去北京图书馆查了京剧大全之类的书,还去向梅葆玖先生请教,都找不出它是京剧名的根据,这个对句便真的与一等奖无缘了。看来,人们很容易让桃叶渡和杏花村对在一起,只是熟读了《笠翁对韵》的缘故。

陶然亭;

张之洞。

清末大臣张之洞等人常去北京城南陶然亭饮酒。那时,北京城中的好去处,都是皇帝的禁苑;在内城外城,文人墨客及寻常百姓能去的地方只有陶然亭了。一日,在陶然亭会饮,张之洞以“陶然亭”三字命作“无情对”(上下联仅对字面,内容绝不相干),端方(一说李文田)说:“若要‘无情’,非阁下姓名莫属矣。”意思是:用你的名字“张之洞”对,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此联按“无情对”要求分析,张对陶,是姓氏相对;之对然,是虚字相对;洞对亭,是名词相对。天衣无缝,滴水不漏,然而,一为景点,一为人名,毫不相干,故可称之“无情”。倘若景点对景点,或者人名对人名,便不是无情对了,因为上下联内容“相关”。

伸出点石成金手

按下关注就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