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1年美联社报道:联军每天只前进100米,每一米要付出120人代价

1951年11月4日,志愿军第47军抽调415、421两个团的4个营,对美军骑兵一师盘踞的正洞西山发起进攻。此时他们没有想到,这场规模并不算大的战斗,日后会成为我军军事科学院授课的范例,因为这是我军第一次出动炮兵、坦克和步兵协同作战。

1951年美联社报道:联军每天只前进100米,每一米要付出120人代价

当志愿军也有坦克后,联军觉得仗快要打不下去了

第五次战役之后,双方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李奇微指示新上任的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不管使用什么手段,要最大限度的杀伤中国人,要让他们知难而退。在随后的秋季攻势中,范佛里特除了“范佛里特弹药量”这个基本技能外,还多次使用了毒气弹,但仍然收效甚微。

美联社报道:(秋季)攻势开始的前十天,联军每天只能前进100公尺,每前进1公尺,要付出120人的代价。而到后来,敌人(志愿军)的防线基本上推不动了。美联社的报导在国内引起了愤怒,范佛里特被指责无能,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前,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进攻的方向。

1951年美联社报道:联军每天只前进100米,每一米要付出120人代价

为对付美军毒气弹,志愿军戴上防毒面具作战

而就在此时,志愿军却抢先一步发起了进攻。随着苏式武器的换装,志愿军的火力得到了加强,他们开始有计划的反击美军驻守的26个目标,第一个就是正洞西山。

正洞西山驻有美军骑兵一师一个加强团,山上用钢筋水泥构筑了层层叠叠的工事。工事前又有多层铁丝网,并密布地雷。如果想凭人力攻克这个目标,非付出惨重的代价不可。但此时的志愿军和一年前已经大不相同,早已不是“小米加步枪”了,他们有了两个营的“喀秋莎”火箭炮。

1951年美联社报道:联军每天只前进100米,每一米要付出120人代价

志愿军在围观刚刚送到的喀秋莎火箭炮

据47军141师宣传干事王天羿回忆,11月4日夜里9时,两个营一共18台发射车被部署到两个阵地,首次作战,仪式感很强。营长和教导员先后讲话,最后营长命令:为了保卫新中国,向万恶的美帝,开炮!

话音一落,火箭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带着呼呼的声响向敌人阵地飞去。两个营将手里的864枚火箭弹一口气全砸了出去,打完之后迅速转移。与此同时,早已集结完毕在前线等候坦克2团的10辆T-34和6辆IS-2坦克配合步兵向骑兵一师阵地发起了冲击。

1951年美联社报道:联军每天只前进100米,每一米要付出120人代价

两个营的喀秋莎一口气发射了864枚火箭弹

在这猛烈的打击下,骑兵一师被打得措手不及,敌人的防线很快被撕开了一个口子,一营仅用了40分钟,就占领了3号和4号高地。但在进攻1号和2号阵地时受阻。志愿军的坦克无法靠前,一营只能依靠60炮作为攻坚主力,直打到次日凌晨2时,才攻占1号和2号阵地。

攻占阵地后,志愿军留下2连抢修工事,天刚亮美军飞机就过来扫射了,还没有完工的工事被全部摧毁。紧接着骑兵一师组织部队开始向头山发起进攻。2连经历了一场血战。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和铁锹和敌人肉搏,刺刀和铁锹都断了,就用石头砸。打到下午4时,2连仅剩下8人,团长郑波命令他们撤下来,阵地又被敌人占领。

1951年美联社报道:联军每天只前进100米,每一米要付出120人代价

在坦克和火箭炮的支援下,骑兵一师的防线很快被撕了个口子

当天夜里,志愿军又重复了昨天的一幕,在火箭炮和坦克的掩护下,三营打了个漂亮的反击,又一举收复正洞西山。可能是被打怕了,这次敌人没有大规模反扑,只在天亮后派了十几个人试探性的进攻了一下,直到11月10日,军里宣布正洞西山战斗结束。415、421两个团撤回到原阵地,正洞西山阵地交由416团接防。

1951年美联社报道:联军每天只前进100米,每一米要付出120人代价

骑兵一师遇上志愿军算是倒了霉,交手多次没赢一次。图为第一次战役中被俘的骑兵一师士兵

这是志愿军首次出动火箭、坦克配合步兵攻坚,是我军正规化建设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此役我军共歼灭美军骑兵一师2496人,缴获火炮27门、各种枪支570支。战法很快在志愿军里推广开来,到11月底,我军共收复26个目标中的22个,全歼敌军两个营、13个连、5个排。打残敌军6个连,总共歼敌一万余人。敌人很快又被打回到谈判桌上来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