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国军二级上将,建国后和十大元帅并列,成为军委副主席
那是1914年,我们的主人公刚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就听说一个法国大力士来到昆明,傲慢地找到云南都督唐继尧,提出在讲武堂摆擂台,并称:如果三天之内没有人将他打败,他就在昆明开馆传授武功;如果有人将他打败,他就从此不踏足昆明。
唐继尧于是在滇军和讲武堂内贴出告示:谁能打败法国拳师,滇军官兵连升三级另有重赏。
法国拳师十分嚣张,在擂台上挂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标语。
打擂第一天,昆明老百姓争相去讲武堂围观,但上台的武术爱好者都被打得鼻青脸肿。第二天,居然没人敢上台比武。
到了摆擂的最后一天,直到下午依然没有人上台,正当法国拳师要洋洋得意宣布自己获胜时,一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登上了擂台,把他打得趴在地上,动弹不得。
这个人就是龙云。

名副其实的“云南王”
龙云生于1884年,云南昭通人,辛亥革民爆发不久,他投入滇军,随部队入川支援。回滇后,他被保送到陆军讲武堂第四期学习,毕业后被推荐为唐继尧的副官,这成为龙云发迹的起点。
1922年,龙云开始掌握滇军的实权,并成为滇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1927年,他推翻唐继尧的统治,又和蒋介石建立联系,成为云南政府主席,到1945年被武力解除职务,他统治云南长达18年,是名副其实的“云南王”,最高军衔为国军二级上将。
龙云因为两件事,可以被认为是当之无愧的抗日英雄:
一是应了汤山与朱老总的对话,组织了二十五万滇军支援抗日前线,同时积极支持滇西抗战;
二是抢得先机,开辟滇缅公路,打通了抗日援华的国际通道,被誉为“抗日输血管”。
“汤山对话”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定于8月中旬在南京召开国防工作会议,龙云接到通知。另一方面,中共派出朱老总、周、叶帅3人参加会议。
颇为巧合的是,朱、叶、龙三人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校友。
一天晚上,在南京汤山,3人一起散步,回顾了云南讲武堂学生外讨袁护国战争、北伐战争中作出的贡献。
话锋一转,在对日作战的问题上,三人的看法也相当一致,龙云也非常赞同中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御侮的决心。
龙云曾感慨地说:“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
所以,他后来慷慨陈词:“把全滇1300万民众的爱国之热忱,及全部精神物质力量……准备为祖国而牺牲。”
1937年10月5日,60军将士在昆明巫家坝隆重举行出征誓师大会,龙云检阅了即将出征的将士,昆明万人空巷,热烈欢送60军出征。
1938年4月22日至5月18日,60军在台儿庄周边禹王山一带与日军浴血奋战27天,重创日军第5、第10师团。
60军以伤亡近两万人的巨大代价,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谱写了一曲不怕牺牲,不畏强敌,抗击外侮的壮丽史诗。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在龙云的领导下,云南出滇抗战的军队达到40多万人,伤亡近10万人,为最后抗战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三根鸡毛修筑滇缅公路”
自抗战伊始,龙云就屡次主动向蒋介石请命修筑滇缅路,说如果修通这条铁路和公路,就可通过陆运直抵印度洋,不怕日军封锁我国东南海岸。蒋介石同意了。
龙云请美国的工程师前来勘探设计,经几个月的实地勘测,美国工程师提出用美国的筑路机器,两头动工,需要3年时间才可以通车。
筑路方案送到龙云手里,他看了直摇头,把手一挥,说道:“我们土法上马,自己干。我就不信干不出来!”
在资金、人力、技术、设备等等几乎都不具备的情况下,龙云用三根鸡毛、一副手铐下达筑路饬令。
于是,中国政府聘请了中国技术人员,对这条线路进行勘探设计,最后确定了“全线兴工”的办法。
为了抗日救国,云南百姓男女老幼,长途跋涉赶往修路工地,平均每天出动11.5万人,最多时达20多万人。
民工不但没有工资,还要保证施工品质及完成的时间,修筑了927公里的路面,仅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
1938年5月间,英国《泰晤士报》连续3天发表图文,报道滇缅公路的修筑情况,赞美“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得到”。
美国大使见到滇缅公路后也赞叹:“这项工程非常了不起,没有机械,全靠人工完成,真可与巴拿马运河媲美”。
“一生为国为民,光明磊落”
解放战争时期,龙云与我地下党组织联系紧密,向往光明之路,并屡屡与蒋介石作对,龙云最终被剥夺了兵权,离开昆明,遭软禁在重庆。在我地下党人的暗中帮助下,他只身逃往香港。后来又辗转回到北京,成了主席的座上宾。
1954年9月,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和中央军委差不多,副主席除了十大元帅外,还有4位原国民党将领,龙云就是其中之一。
1962年6月,龙云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其“一生为国为民,光明磊落”,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