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他三尺又何妨?说说曾国藩与六尺巷的故事以及领导让利之道

作者:豹哥侃百态
让他三尺又何妨?说说曾国藩与六尺巷的故事以及领导让利之道

六尺巷,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角。这里有一条长约180米、宽约2米、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人们称之为六尺巷。六尺巷南边是宰相张府,北边为吴家宅。巷道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有关它的来历,相信很多人都清楚。

据《桐城县志》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大致意思就是,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的争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一封家书快马加鞭千里告诉张英。张英当时贵为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外交、教育部长,身高权重。张尚书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大笔一挥,回诗曰: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人看到回信,知道了张尚书宽容礼让,争一时不如主动谦让。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邻居本来还争个义气,现在看到尚书家人居然退让三尺,一时间竟大受感动,高官能够如此,百姓岂不美哉,于是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

时光荏苒,大清帝国繁荣百年,却逐渐走向衰败。清末,太平天国崛起,大批贫民造反,乱世出英雄,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崛起。曾国藩也一跃成为大清第一重臣,贵为两江总督。

让他三尺又何妨?说说曾国藩与六尺巷的故事以及领导让利之道

曾国藩

巧的是曾国藩也遇到了这种事,他们曾家在湖南老家要盖新房,也跟邻居因为宅基地起了争执。当时主持家务的曾国藩的二弟曾国潢是个非常霸道的人,因为这事几乎要到县衙打官司,同时修书一封给曾国藩,让他“摆平”当地衙门。曾国藩看完后,不像张英只回了一首诗,而是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来教育弟弟,让他应以此为戒,勿与邻争利。信的最后,曾国藩又附了张英这首诗。后来,曾国潢看后还是接受了大哥的教育,曾家为此还主动把地 基缩后了三尺。邻居一看不好意思,又听说曾国藩专门写了“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家书回来,更是感动非常,反而主动让出一些地基,让曾家扩建了新宅。

这两位名人典故,大抵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工作一味地争抢也许会适得其反,有原则的退让反倒成其好事。虽然退让是一个词,但退和让却又大不同,其中体现的境界也大有差别。

想当年曾国藩在岳麓书院读书时,他的一个同学飞扬跋扈,常常与人发生争执,凡事以利己为主,有一天他对旁桌的曾国藩说,你挡了我的光线,咱俩必须换换。曾国藩固然生气,但也懒得与这种张扬之徒计较,于是就和他换了座位。又过了几天,一天晚上,那人又逮住曾国藩说你晚上读书这么大声,打扰到我睡觉了。曾国藩再次选择了隐忍,不再大声读书改为默读。后来曾国藩考中举人,大家都很高兴,那人却又说是他把风水宝地让给了曾国藩,要不然中举的就是自己了。曾国藩笑而不语,抛之脑后。这是曾国藩选择退的事例,所谓忍辱负重。总结来说就是:不与小人起争执,却跟自己较长短。人跟自己比才是进步的表现。

但是中国还有句古话叫: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因此一味地忍退,也并不是解决矛盾的最有效的办法。于是主动地积极作为化解矛盾才是最有效的办法,这就是让了。说起六尺巷,如果不让三尺,这就是止步于退,又让了三尺是主动作为,化解矛盾。曾国藩曾说“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退让之道,也就是我们现在宣扬的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道理。曾国藩又说“独享大名,实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所以让利于众,成就了“天下幕僚。尽出曾府”,曾国藩也不遗余力推荐幕僚,其中不乏与曾有过节或者对头之人,向左宗棠,曾国藩虽然和其斗了大半辈子,但依然竭力推荐说他“取势甚远、审机甚微,才可独当一面”。最后竟然有“天下督抚,半出曾门”的说法。这是什么概念呢,督抚之职相当于省级大员,可见曾国藩不遗余力的让利,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晚清第一重臣的称谓。放到现在,且有部分官员或者领导要深思一二了,有些不自觉的领导,有好事先想着自己,有了名利自己想霸占,想想这样的人,必不长久。真正想干事的人,必先建立自己的团体,独木难成林也是这个道理,难的是成团不散,必成事。

借用曾国藩的话结尾就是:人生做事,仗的是胸襟。

让他三尺又何妨?说说曾国藩与六尺巷的故事以及领导让利之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