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发捻之乱”后,内外交困,清朝是如何硬撑半个世纪?

秦、两汉、晋、隋、唐、元、明、清,这些大一统封建王朝之更迭有一定的历史规律,即是均熬不过300年,这是帝国之宿命。小农经济条件下,土地兼并呈现出周期性规律,农民运动也呈现周期性爆发。一旦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以农业为立国基础的封建王朝必然会走下破路,且短时间内会灭亡,一般不超过30年时间;黄巾起义、黄巢起义、红巾起义、李自成起义,等等,均在30年内埋葬了封建帝国。然而,清朝则不一样,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发捻之乱”被平定后,清朝居然还能够硬撑半个世纪之久。这在危机四伏、内外交困之社会大背景下,算是个奇迹。那么,“发捻之乱”后,内外交困,清朝是如何硬撑半个世纪之久?

“发捻之乱”后,内外交困,清朝是如何硬撑半个世纪?

01.汉族地主势力崛起,给末路王朝注入新鲜血液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横扫八旗、绿营,迅速席卷三江两湖,大清东南半壁江山已失。同时,张乐行、龚德树、任化邦等在两淮地区发动“捻党”起义,“捻军”纵横中原,攻略京畿腹地,清朝震撼。太平军、捻军同一时刻发动起义,一南一北,给清朝造成巨大战略压力。八旗、绿营战斗力低下,满蒙贵族遍地“草包”,元朝覆辙之路,清朝看似无法避免了。然而,奇迹出现了,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强势崛起,给王朝注入新鲜血液,延续了大清寿命。这些汉族地主,对内平定“发捻之乱”,对外则与列强周旋,避免与欧美直接冲突,使得大清内忧外患之局面有所缓解。就拿李鸿章来说,列强说他是“东方俾斯麦”,是大清王朝之柱石,大清续命50年,李合肥之功劳也。

“发捻之乱”后,内外交困,清朝是如何硬撑半个世纪?

汉族地主势力崛起,满蒙贵族衰落,给垂危的大清帝国注入新鲜血液,再续命近半个世纪。大清开国以来,汉族地主备受压制,如今崛起,自然要充分发挥自己能力,报效朝廷。王恺运《湘军志》所云:“文宗忧之,诏湖南治团练善后,以乡人副巡抚,湘军始萌芽矣。方围城时,官吏仓皇,治军劣愈于武昌、安庆。其后湘军日强,巡抚亦日发舒,体日益尊,至庭见提镇易置两司,兵饷皆自专。湘军则南至交趾,北及承德,东循潮、汀,乃渡海开台湾,西极天山、玉门、大理、永昌,遂度乌孙,水属长江五千里,击柝闻于海。自书契以来,湖南兵威之盛未有过此者也。”可知,大清帝国后期,汉族地主成为王朝之柱石。

“发捻之乱”后,内外交困,清朝是如何硬撑半个世纪?

02.洋务运动,工业化背景下,社会矛盾适当缓和

以小农经济为立国基础的封建王朝,大量自耕农长期存在,是帝国得以延续之根本保证。然而,在土地有制背景下,土地转移、买卖经常发生,小农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将手中少量土地典卖给地主、商人,此为土地兼并。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富人之手,小农纷纷破产,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等极端不公平之社会现象。如此一来,一旦遇到灾荒,小农家破人亡,朝廷因无法征收赋税,财政瘫痪,无法赈济济民。此时,大规模农民起义运动爆发,而朝廷军队却因军饷不足,不卖力镇压,王朝陷入绝境,随之被推起义军翻。东汉、唐朝、元朝、明朝等盛世王朝,压垮他们的最大也是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农民起义。

“发捻之乱”后,内外交困,清朝是如何硬撑半个世纪?

“发捻之乱”后,清朝不但继续面临因土地兼并而存在的“农民问题”,还得防御来自欧美列强之侵略,可谓是内忧外患、内外交困。然而,大清很幸运,正好赶上工业化之浪潮,并及时抓住了机会。在镇压“发捻之乱”时,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意识到西方武备之先进,认识到了工业化之重要性,于是决定效仿欧美,搞“洋务运动”,以挽救大清。随着洋务运动开战,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遍地开花,民族资本主义强势崛起,中国逐步从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这是一个巨大历史进步。洋务运动,给破产小农提供了就业机会,缓解了因土地兼并而造成之社会矛盾;人民生活不说富庶,可相对于农业时代,他们已经有了更多谋生机会,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如此,阶级矛盾缓和,大清得以续命。

“发捻之乱”后,内外交困,清朝是如何硬撑半个世纪?

03.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末日帝国的自我革新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列强掀起瓜分中国之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清朝内部进步势力纷纷要求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走宪政道路,挽救危机。康有为、梁启超之努力,得到了光绪皇帝认可,“戊戌变法”因之而起。政治上,开放言路,允许官民建言献策;精简机构,裁汰冗官,提高办事效率;任用新人,提拔具有现代意识之知识分子。经济上,强调工业立国,奖励工商业发展;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鼓励私人开办工厂,支持民族资本主义,为其提供必要政治服务。军事上,编练新军,效仿西洋兵制,强化部队战斗历。文化教育上,废除八股文,兴办学堂,建北京大学。

“发捻之乱”后,内外交困,清朝是如何硬撑半个世纪?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清朝危机重重,陷入灭亡边缘。在此背景下,慈禧等顽固派不得不继续加大改革之力度和速度,不但之前在“戊戌政变”中被废除之条款得到恢复落实,还推行许多新措施,包括颁布宪法,实行宪政,即所谓的“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新政”与“立宪”之影响,超过清朝统治者之预想,两项措施为大清续命之同时,又加快了王朝之灭亡。清朝能够主动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全方位搞现代化,给汉族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群众等看到了中国之希望所在,社会阶级矛盾、内部派系矛盾暂时得以缓和,清朝躲过了一次又一次革命党起义。当然,清朝改革缺乏诚意,决心不强,尤其是“皇族内阁”组建,让大伙失望透顶,导致内部分裂,加快了王朝灭亡之速度。

“发捻之乱”后,内外交困,清朝是如何硬撑半个世纪?

04.矛盾重重,时常较劲的欧美列强,王朝夹缝中生存

相对于其他大一统帝国而言,清朝面临内忧外患之局面最为严重,尤其是西方列强入侵,让中华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变局”。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碰撞,这对大清是一场灾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惨败,使得大清成为列强砧板上之肥肉,是一只待宰之羔羊。尤其是甲午和庚子两次战败,让大清几乎丧失了反抗之能力。但是,西方列强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彼此之间为争夺殖民地而矛盾重重,这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日俄矛盾、日美矛盾、英俄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矛盾重重,相互斗争,又相互勾结。如此,大清得以在列强矛盾之夹缝中生存下来。

“发捻之乱”后,内外交困,清朝是如何硬撑半个世纪?

甲午战败后,日本帝国强迫清朝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此时,一向对东北怀有野心的沙俄非常不满,不希望日本霸占辽东,于是勾结法国、德国,对日本施加压力,让其“吐”出辽东。日本自知国力无法与三国抗衡,当俄、德、法舰队开进东京湾后,日本立刻服软,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但索要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此后,沙俄便以“干涉还辽”之恩人自居,霸占东北,将其当成势力范围。1902年,为抗衡沙俄,英国、日本结成攻守同盟。1904年,日本炮轰旅顺、大连,挑起“日俄战争”,并击败之。与此同时,美国继续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希望各国能“开放”势力范围,彼此在中国贸易享受同等待遇。如此,大清虽颜面扫地,但客观上得以保全统治,在夹缝中续命。

“发捻之乱”后,内外交困,清朝是如何硬撑半个世纪?

从上述可知,“发捻之乱”被平定后,大清帝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江山社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然而,汉族地主势力强势崛起,给其注入新鲜血液;帝国濒临破产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做了适当改革,以适应现代化之需要;同一时期,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彼此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客观上保全了大清。但是,大清没能抓住现代化之历史机遇,改革决心、力度不足,依然免不了灭亡之命运。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待?

参考文献:《清史稿》、《太平天国史》、《筹办夷物始末》、《湘军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