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岳飞后裔:忠顺与叛逆之间的挣扎

岳钟琪(1676年— 1754年),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第 21世嫡孙、岳飞三子岳霖系后裔,四川成都人。

岳飞后裔:忠顺与叛逆之间的挣扎

岳钟琪的父亲岳升龙年轻时即加入清军,不久便被授予永泰营千总(今景泰永泰城,此地在明代属庄浪卫管辖)。康熙十四年(1675年),陕西提督王辅臣随吴三桂反清,这是“三藩之乱”中西北声势最大的反清呼应。岳升龙在永泰堡以千总衔诛杀了王辅臣的得力干将永泰营守备许忠臣,并得便结识了甘肃提督张勇,得到张勇的赏识,推荐岳升龙任庄浪营守备。同年四月,清军攻打驻守兰州的王辅臣另一悍将赵仕升,岳升龙率部参战,以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带伤冲杀而立下战功,受到张勇、王进宝等将官的赞赏举荐。由此得到朝廷重用,由守备而渐升至山东登州镇总兵、天津镇总兵。

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岳升龙跟随康熙帝征伐噶尔丹,再立战功,擢升四川提督。康熙皇帝赐予岳升龙匾联“太平时节本无战,上将功勋在止戈”。岳逐渐成为康熙帝为数不多的“议政大臣”之一。几年后岳升龙以“母年逾九十,乞入四川籍”,得到了康熙帝的允准,于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加入四川籍。

岳飞后裔:忠顺与叛逆之间的挣扎

岳钟琪就是在其父升任庄浪守备时出生的。岳钟琪从小颇受家风熏陶濡染。自幼熟读经史、说剑论兵、天文地理、习武学射,样样精通。“儿时好布石作方圆阵,进退群儿有法” ,常从父亲戎马沙场。

康熙末期,准噶尔汗王与中央政府为敌,并派兵占领西藏部分地区。清政府以岳钟琪为副将,率军平叛。岳钟琪率精兵良将,先歼灭康定地区叛兵。接着长驱直入,千里奔袭,直逼拉萨,顺利收复乱区。因战功显赫,康熙六十年(1721年),岳钟琪被清廷授予左都督,擢升为四川提督。

雍正元年(1723 年)夏,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煽动和裹胁蒙古各部反叛,阴谋割据青海。清廷授岳钟琪“奋威将军”,征讨叛乱。岳钟琪抓住春草未长,叛军人畜乏粮,分散屯驻牧养的有利时机,奇兵奔袭敌军主力驻地。叛军顿时溃不成军,惨败而逃。岳钟琪以少取多,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一昼夜驰三百里,不见虏乃还,出师十五日,斩八万级”。岳钟琪只用了15天时间,就把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土地完全收复,这是中国战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与此同时,甘肃部分藏族部落也乘机叛乱。岳钟琪再次受命指挥两万大军平乱,掉头驶入甘肃。他将强攻与智取相结合,派大军在正面堵住叛军的出路,然后挑选精兵,从山上顺着青藤攀缘而下,从后面突袭叛军重兵。面对从天而降的清军,叛军张皇失措,军心顿时涣散,稍作抵抗就投降了。前后不到50天时间,岳钟琪就平定了这次叛乱。

随后,岳钟琪被授予甘肃提督,又兼任甘肃巡抚,没多久就出任川陕总督,成为名噪一时的封疆大吏。

清王朝建立后,内外重臣多系满族人担任。岳钟琪以军功先后任川陕总督、甘肃提督及甘肃巡抚,以汉人承当川、陕、甘三省军政大权。川陕位置险要,是清王朝西北边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清廷联络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大本营。自康熙年间设川陕总督以来,此职一直由满人担任。岳钟琪为汉人,以军功奇才,荣任督位,满朝震惊,忌恨者大有人在。诽谤诬陷者寻找一切机会构陷。为着各种目的,攀附巴结者也密切注视着他。岳钟琪身居高位,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当然最让岳钟琪尴尬的是他特殊的身份。按当时的民意,他是岳飞的后代。岳飞因抗金而丧命,宋明两朝均系亡于(后)金人之手。家仇国恨,他都不应苟且偷生,安享荣华富贵。

钟琪内心的彷徨苦闷与挣扎有谁能解。雍正帝对他的恩赏抬举已异乎寻常,他报恩都不及万一,哪里还敢有此不堪之想。即使内心深处偶尔有此想法,他也深知自己的斤两,以一地方总督之力,哪是旷世枭雄雍正帝的对手。吴三桂即为前师之鉴也。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当时民间已有流言,说钟琪与朝廷已有矛盾,三次召京不赴,内心藏有反意。岳钟琪也有所闻,但苦于无处发作,只好隐忍不发。

雍正五年( 1727年),岳钟琪奉命驻扎成都。某日街上有一卢姓男子忽然沿街叫喊:“岳公带领川陕兵马欲行造反”,号召人们跟随岳钟琪起事。岳钟琪闻报后,愤怒不已,命四川提督即刻拿下该人。他立即上疏,诚惶诚恐地请求雍正帝处置。雍正帝谕曰:“数年以来,谗钟琪者不止谤书一箧,甚且谓钟琪为岳飞后裔,欲报宋、金之仇。” “钟琪懋著勋著,朕故任以西陲要地,付之川陕重兵。” “而奸邪之徒,造作蜚语,馋毁大臣,其罪可胜诛乎?”对大臣一番笼络安定后,此事看似波澜不惊:卢生被当做疯子,以煽乱惑民,被砍了头。

这件事充分显示上上下下持有此说者大有人在。这成了岳钟琪的隐痛。事情虽然以皇上的“大度”而顺利过关了。但针对钟琪的风浪不但没有平息,更大的风暴更接踵而至。

雍正六年,岳钟琪回驻西安。九月的某天,他忽然接到一封署名“南海无主游民夏靓遣徒张倬”的投信,恭称岳督为“天吏元帅”。岳督立感大事不妙。所谓无主游民,就是不臣属当朝,不承认清政府统治。观阅密信后,他更是惊恐不已。来信内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一,以“华夏之分大于君臣之伦”,来藐视和否定清王朝统治;二,以雍正谋父、逼母、弑兄、疑忠诛良、好谀任佞等十大罪状,来攻击谴责雍正帝,否定其称帝的合法性;三,指称雍正登基以来,“寒暑易序,五谷少成”,“山崩川竭,地暗天昏”,说明其统治逆天犯道,命祚不长,反清时机已经成熟;四,认为岳钟琪系宋武穆王岳飞后裔,今握重兵据要地,应乘时反叛,举事灭清,为宋明复仇。

此大逆不道的言语,让岳督倒抽一口冷气,这不是拿自己往火上烤吗?尤其是重提岳飞之后,不应丧失良知,更是戳中了他的心病,令其恼怒万分。

他一刻不停,亲自提审来人张倬。精明的岳督每次提审时,总是要拉一个满洲大员陪同观刑,以撇清关系,表现忠心。无奈张倬抱定必死之决心,信念坚定,只字不吐。岳钟琪使尽招数,严刑拷打,也得不到他想要的信息。这样旷日持久,不能结案,使岳日益紧张难捱。岳督不愧为官场中人,摸爬滚打,也有一套。他知道这样下去于己不利,于是采取“踢皮球”的办法,将问题上交,要求将张倬解送京城会审。孰料雍正帝也是老手。他谕示:此事在卿利害所关,当缓缓设法诱之,何必当日追问即加刑讯?伊既有胆为此事,必是不畏死之徒,便解京亦不过如此审问。将球又踢还岳钟琪。岳督冥思苦想,终于设想一个妙计,精彩的表演粉墨登场。

某晚深夜,他将张倬请至密室,桌上早已置好美酒佳肴。推杯换盏间,他“推心置腹”地说出自己的苦衷:其实自己早有反意,只是处境险恶,实力不够,尤其是没有得力如诸葛亮刘伯温般谋士,所以迁延观望,迟迟未动。现对张倬用重刑,一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麻痹当局,二是验明来者身份意志,是否真为反清志士。岳督动情落泪,表示要重用张倬,结盟举事。看到张倬还有点将信将疑,他又设坛焚香,跪天发誓,要求与张倬结为金兰之交,生死不渝。他的这一番真切诚恳的表演,着实精彩逼真,令人不由不信。张倬心理防线顷刻崩溃,被彻底俘虏。他竹筒倒豆子般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

投书人名张熙(化名张倬),他的老师曾静(化名夏靓),年近五十,湖南郴州人。因屡试不中,绝意仕途。他闭门读书,受授门徒,传播反清思想。当年,曾静修书一封,派张熙偕同其叔父,携书致岳钟琪——他们理想中的反清人选。他们叔侄二人经贵州进入四川,又一路追踪至陕西。他们打听到岳督并无三召不应之事,有点失望,本不想再施投书,但张熙千里迢迢至此,不愿虚此行,决意仍上督府投书。他叔父因害怕,已只身返回。

在封建社会,结盟发誓成兄弟,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举动,是将自己所有的人格和信誉作抵押和奉献。如有违背,意味着这个人在精神上彻底沦亡,是要遭天谴。岳钟琪使出这招,一般人确实是很难抵御的。它已经跌破世人处世的底线。

这种心中唯有国家和君主,而唯独没有自己,不惜违背人伦,肝脑涂地的精神,连雍正皇帝都感动得“泪流满面”。他降旨赞曰:“卿之忠赤,朕实洞晓。朕惟朝夕焚香对天祖叩头,祝愿祈我良佐多福多寿多男子耳。”为了对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忠心”进行补偿和安抚,皇帝不惜降低身份,为臣焚香祈福,这是极其罕见的。

曾静张熙投书案至此水落石出,告一段落。但雍正帝阅读投书后,大为震惊,“惊讶堕泪。”他断不相信曾静张熙这些僻居山野的小知识分子会有如此深邃的“反动”思想,如此洞晓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此案必定还有更为深厚的背景。结果雍正帝追根究源,从打击“思想犯”入手,继续扩大此案。最终酿成了雍正朝第一大文字狱——吕留良案。学人吕留良具有传统汉人的反清思想,信奉“夷夏之防”,在当时读书人中享有清誉——曾静即为追随者之一。在雍正帝狂风暴雨般的摧击下,结果吕留良本人遭戮尸,其子孙门徒私刻收藏其书籍者,均遭受毁灭性打击,处决、流放、没收为奴者上百人,抄没家产无数。

岳钟琪因在此案中的坚定立场和突出贡献,深得皇上嘉许。他头上的顶子更加鲜红坚挺了。

然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雍正帝在内心也许萌发了些许疑心和防范。终于在三年后,即雍正九年(1731年),借口岳钟琪进击准噶尔部的某些失利——他的部下因急功冒进,被准噶尔部击败——这在战争中原是很平常的,但却成为岳失势的拐点。朝廷以“误国负恩”罪削尽他的所有官职,交兵部拘禁。

各色大臣的忌恨和倾轧,得以乘机宣泄。他们落井下石,构陷罗列。大学士鄂尔泰参劾岳钟琪“专制边疆,智不能料敌,勇不能歼敌”。有人参劾他“调兵筹饷,统驭将士种种失宜”。 十一年( 1733年),大将军查郎阿又论岳钟琪“骄蹇不法”,参劾其部属疏于边防,军纪涣散。结果,旧事重提,他的屡立战功的两员悍将,终因三年前进攻准噶尔部战役的一次失利,一个以“疏防”,一个以“战败”而被处斩。大学士们向皇上“奏拟岳钟琪斩决”。好在,雍正帝念他的忠心耿耿和赫赫战功,改签“监斩候”(即死刑,缓期执行)。对清政府忠心不贰的岳钟琪,才没有在历史上重蹈他的先祖岳飞的覆辙。

雍正过世后,乾隆继位。乾隆二年( 1737年),51岁的岳钟琪在经历了5年的牢狱监禁后,被释放出狱。在家里过了10年的平民百姓生活。

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政府用兵大金川,久攻不下。这才又想起了熟悉康藏情状,当年立下汗马功劳的岳钟琪了。十三年三月,乾隆皇帝决定重新起用岳钟琪,授其总兵衔,召其至军中。后又改授四川提督,赐孔雀翎。

岳飞后裔:忠顺与叛逆之间的挣扎

这时的岳钟琪已经62岁了。但他老当益壮,斗志不减当年。岳钟琪以惊人的胆略,亲带13骑深入敌巢,迅即降敌。旷日持久的大金川事态平息。

乾隆皇帝兴奋不已,谕奖岳钟琪,加其太子少保,复封三等公,赐号“威信”, 赐诗褒奖。岳钟琪入朝觐见,乾隆皇帝命岳钟琪在紫禁城骑马,免西征追偿银70余万,加封岳钟琪两个儿子为侍卫。不尽的恩宠又从天而降,大有重现昔日荣光之势。

乾隆十五年( 1750年),西藏某部作乱,时年64岁的岳钟琪,奉命重出康定,顺利将其讨平。两年后,再遣兵镇平土司之乱。又两年(1754年),重庆义民倡乱,岳钟琪认为重庆地位重要,亲自前往捕治,迅速平定。

然而,山河长青,人生易逝。尽忠尽职,为朝廷效力一辈子的岳钟琪,已是油尽灯枯。凯旋途中,不幸病逝,时年68岁。乾隆皇帝手谕褒勉,称赞其为“三朝武臣巨擘”。赐祭葬,谥岳钟琪“襄勤”。他的葬礼极尽哀荣。也算得善始善终,功德圆满。

岳钟琪的一生,波澜壮阔。他的文治武功,在当时的将相里面,均属首屈一指,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传统的汉族民族主义者眼中,是期待他背离清政府的。他应该有充分的理由和使命这样做。但是,知恩图报也好,顺应历史潮流也好,他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史成全了他,明主的知遇之恩造就了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岳钟琪心里也许会泛起非分之念,但那也只会是内心深处一瞬间。一如闪电,转瞬即逝。真的去做,他会成功吗?这种哗众取宠的轻浮,于世无补。于是,他理智地选择了“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名”。他内心的苦闷和挣扎,长埋心底,不为人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