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朝廷为何没有选择继续征战,而是休养生息

全文共1686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时期被公认的强国,“万国来朝”的盛况与“天可汗”的称谓成就了唐朝盛世的体面与辉煌。

综合实力最强的唐王朝,互通有无的强大经济实力、璀璨光耀的文化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都有一定积极影响。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朝廷为何没有选择继续征战,而是休养生息

政治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之所以唐朝有着这样傲视群雄的成就主要依赖与它强大的政治维护下塑造的安稳环境,文明与发展得以茁壮成长。唐朝本就是一个尚武的王朝,内部实现了大一统之后,唐朝统治者就实施了拓边制度。

当时唐朝东南西北皆有劲敌,唐朝以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与自己的外交智慧完成了疆土的扩张,当时疆土可达12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元朝。

当时欧洲的文明也并未发展起来,唐朝的先进性有目共睹,以唐朝的实力,原本应该可以向西扩进,实现征服欧洲的愿望。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朝廷为何没有选择继续征战,而是休养生息

但是唐朝并没有进行向西扩张的步伐,反而后期对外以守为主,不再进行任何扩张,坚持稳定疆土,对外多采用安抚、包容、交流的邦交方式。唐朝统治者为什么会放弃扩张的路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时局影响对外战略

1、李世民在位时,唐朝最强盛

唐朝自李渊建立以来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败。开元盛世被称为唐朝的巅峰状态,实际上贞观年间才算得上唐朝最繁盛的时期。

唐玄宗在位时的确文化进步、经济繁荣,但此时的军事力量并不如唐太宗在位时那样强大,唐朝的疆土大部分都是在唐太宗时得到了稳定,后期唐朝的军事力量事实上是越来越衰弱。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朝廷为何没有选择继续征战,而是休养生息

2、唐朝后期,军事力量走弱的原因

战争是对国家经济损耗最多的一件事,连年的对外征战,使得人口与经济的无穷损耗。唐朝初期拓边并没有太大问题,后期继续征战资源消耗过大,整个王朝承受力受到了一定的折损,随后由攻势转向了稳定的守势。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朝廷为何没有选择继续征战,而是休养生息

强盛的唐王朝后期根本不需要征战

1、唐朝统治者的包容之心

唐朝统治者自始至终都本着“华夷一家”的心态进行外交,强盛之时也未曾有过任何鄙夷少数民族的行为,众多小国对唐朝心甘情愿的依附,唐朝也以礼相待,进行互惠的经济或是文化交流。因为唐朝强盛之时,根本不需要进行任何征服,也能够成为万国来朝的大国。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朝廷为何没有选择继续征战,而是休养生息

2、外交的目的是建立良好关系

唐朝的外交或攻,或怀柔,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边境稳定,初期拓边时灭掉的外族也是因为双方不能和平相处才不得已兵戎相见。

鉴于保障国家的稳定,必须发动战争才能够使得整个国家更平稳。后来随着唐朝的强大,许多帝国的统治者不愿意与唐朝为敌,实现友好外交,拓边的政策在唐朝中后期不再实施。

客观条件也不允许进行外扩

1、外扩仍然以邻国为主

唐朝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平原的农业国家战斗力并不如游牧民族强悍,外扩的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战略性推进,邻近的游牧民族虽然拥有骑兵,但是唐朝的军事力量仍然足够与其抗衡,中原内地的补给通过唐朝境内远输到边境十分容易,外扩边疆不会有巨大的困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朝廷为何没有选择继续征战,而是休养生息

2、远赴欧洲,对运输补给是一个考验

唐朝需要征服欧洲的话,需要拉长自己的补给线。盛唐之时,交通运输等已经十分先进,但是面对这漫长的路线和恶劣的天气,以中国兵法来看,是不宜猛攻,唐朝本身就不具备游牧民族的特质,自然不敢冒险进行长途跋涉的远攻。

另外当时唐朝的内政其实并不安稳,有很多积弊已久的隐患,如果这个时候唐朝贸然的征服远邦国家,必然使得整个国内陷入危机,所以唐朝并不主张对外扩张。

唐朝的实力是公认的,由于均田制的推行,府兵制军队的灵活作战性有了很大的提升。虽说唐朝初期军事力量雄厚,经济实力基础稳健。

但是最终无法克服奔袭的各种弊端。千里或是万里奔袭,需要强大的补给支撑,这对唐朝来讲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这一切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以守为攻是一个更好的战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朝廷为何没有选择继续征战,而是休养生息

大唐帝国初期仰仗着自己实力逐渐稳定,国力殷实人口逐渐增多,不停拓边。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损耗逐渐增加,人口损失也越来越多,于是军事实力并不如之前那样强盛,如此一来唐朝在盛世之时放弃了对西方的征讨。

尤其是当唐朝周边国家看到唐朝的强大,主动示好表示愿意进行经济贸易或是文化交流之时,以李唐统治者的包容态度,自然也就“华夷一家”,不需要再进行任何征战,保持友好相处是最好的选择。综上所述,唐朝放弃向西征战,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参考文献:《新唐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