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offer3”说起:医疗纪实节目的共情密码与长青法则

作者:看电视
从“offer3”说起:医疗纪实节目的共情密码与长青法则
从“offer3”说起:医疗纪实节目的共情密码与长青法则

聚焦医学现状、社会问题、生命教育,医疗纪实类节目的现实化、人文化表达。

文|宇宙

现实视角、职场焦虑、同辈竞争……职场观察类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播出一个月以来,为受众抛出了多个话题标签。医生季背景下的节目拥有多个观察视角,如果把职场节目里的较量、协作、成长等关键要素当成基础看点的话,行业共情与人文精神的引导便是本季节目的内在核心。

医疗题材的影视表达层出不穷,2014年的医患矛盾纪录片《急诊室故事》与2016年的医疗新闻纪录片《人间世》在播出后均获得较好的反馈,纷纷推出第二季;随后,纪录片《生门》和纪录片类型电影《生命里》将视角缩小化,分别聚焦生育问题与临终关怀,为生命话题拓展出新的思考方向;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武汉日夜》《生死金银潭》等纪录片致敬抗疫,呈现疫情危机时刻的第一视角……

影视化的表达随时代而进阶,生命话题宏大又渺小,包含着人世间万千极致的体验。影视医疗纪实如同大众视野里的一台天平,将行业医疗与社会人文相平衡,软化着无数大众所被禁锢住的传统观念——医护中有百态人生,生死并非忌讳而不能谈的话题。

从医之路道阻且长

不只局限于本季《令人心动的offer》,很多医疗纪录片都将两个极具现实性的社会问题推到观众面前。

一是在医生层面上,中国医疗行业和职业培养体系漫长又艰难,理想与责任背后是艰辛的摸索之道;二是在患者层面上,疾病治疗的终端并非一纸出院手续,除去病症的痊愈康复之外,民间对部分疾病的偏见会对患者的愈后产生极大影响,疾病污名化所带来的外界舆论会伴随患者长时间生活,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分支。

8名医学生被分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三个科室中进行实践学习生活,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中总伴随着迷茫和自我怀疑。

26岁的浙大博士后刘畅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临床经验却为零,最初面对病人时她胆怯、不自信,在极度压力下绷不住痛哭:“我担心我欠的东西太多,一个月以后还是这个样子。”心血管内科的副主任医师董樑安慰她:“你现在最多算一张白纸,临床能力差是可以补的。”

从“offer3”说起:医疗纪实节目的共情密码与长青法则

然而,“临床小白”的身份只是迈入职场的第一个障碍,部分从业已久的医生虽拥有充足的临床判断力,但还是会被行业不断升高标准需求所淘汰。《人间世》第二季便向观众展现了医生从业的另一种困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小儿急危重症医学科医师朱月钮的搭档老张勤奋认真、临床能力强,在科室里拥有超高人气,但本科毕业的学历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一块巨大的短板,三甲教学医院对医生的学历有着严格的要求,老张的论文课题经验少,没有经过博士的训练,他在高压的机制里摸不清未来发展的方向,最终选择了辞职。

面对同事和领导所表达出的惋惜,老张说:“我们还是有事业在做的,继续为祖国的儿童事业做贡献。”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尚是如此,在一些技术受限更大的医院中,医生的晋升渠道也在同样变得越来越狭窄,面临着沉重的职场压力。

从“offer3”说起:医疗纪实节目的共情密码与长青法则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长期存在,医学生的培养又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行业压力大、技术要求更新快、医闹现象屡见不鲜……纪录片中所呈现出的仅是医生职业发展道路与体系的一小部分问题缩影。

生活之中的无数人将医生“神化”,认为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却忽视了每一位医生在成为医生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对医生而言,“医之为道大夫,医之为任重矣”,一方面恪守医德,一方面要面对未知的风险,使命和理想背后的点滴付出拥有着巨大的能量。

医疗与人文并不相斥

“加油团”嘉宾陶勇医生所说的一句话在网络上获得大量点赞:“没有关怀的医学是冰冷的,但没有技术的关怀是滥情”。

医疗是个理性的词语,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重视依据、要求绝对谨慎,但也因如此,生活中有人过度苛求技术服务而占用大量资源,有人为医学的严谨性贴上“冷冰冰”的便签,也有人只将医护的概念局限于医院内、忽略了人文的治愈力量。

其实医疗处处有温情。《生门》中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被当地优生科判定需引产,面对一条小生命,医生在救与不救之间艰难徘徊,痛苦不堪;《急诊室故事2》中,重症监护室里的护士护工们为帮助一个因坠楼伤导致失语症的女孩恢复语言能力,用尽了各种办法,在家人的关心及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之下,女孩开口说话,逐渐康复。

从“offer3”说起:医疗纪实节目的共情密码与长青法则

《令人心动的offer3》的第四期节目里,神经外科的病例回访中有一位21岁首次发病的癫痫患者,如今他已年过50,十年前做完手术后便再也没有发作过,可当实习生冯琛询问他现在是生活质量如何时,他却沉默了许久,表示自己变得孤独,搬了家,与网络为伴,知道他有病的同学和同事都不再联系他,他很希望人们能够消除对“羊癫疯”的相关误解。

从“offer3”说起:医疗纪实节目的共情密码与长青法则

“病耻感”的概念也由此而来。病耻感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烙印”,表示人身体上的某一个特征,后在医学领域被指代为一种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内心耻辱体验,如精神疾病患者、癌症患者等都可能会有病耻感。外界压力是病耻感的来源,病患会出现社会退缩、隐瞒疾病、自行停药、拒绝就医等消极行为。

去年,新京报公布了一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6.57%,超过三成患者有“病耻感”。而精神障碍终生患者的咨询率及治疗率均不足两成,很多患者只有出现了头痛、心悸等生理不适后,才会选择去医院就诊,且都是去综合医院看急诊,没有人去精神科。

面对精神疾病患者,消除自卑,清理顾虑,让“病耻感”不再沉默,让精神健康得到重视和及时的治疗,不仅是患者和医院之间的配合,更需要全社会对该群体的重新定义和认识。

从“offer3”说起:医疗纪实节目的共情密码与长青法则

太多落后观念的根深蒂固,想要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但比起解决问题的困难而言,发现此类社会问题时的迟钝与麻木似乎更令人悲哀。当媒介纪实将疾病问题个体化地呈现到观众眼前时,不少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治好了一个问题,还会有其他问题的残留。

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大众对此类现象的感知力还有所欠缺,但一切都还来得及,无论是医学回访,还是媒体报道,亦或是生活中具体某个例子所带来的直接冲击,都在让医疗的链条扣得更紧,拉得更长,赋予更多人文关怀的内涵。

谁共情了

生命和奋斗相关的话题总是带有强大的共情能力。尽管医生这一行业自带极大的特殊性,千百种疾病例子也可能是第一次被观众所认识,但纪实类医疗节目不是独角戏,现实性的表达方式总能直抵人心。

本硕博都就读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博一生汪苇航便是《令人心动的offer3》观察室里陶勇医生的“共情对象”。在面试环节中,他说自己能吃苦,最难最累的活都可以交给他做;他提到自己出生在医学世家,有一种特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在实践学习中,医学世家的背景给予了他较大的思想压力,进行肝胆胰外科的手术时,他因腹腔镜操作不熟练被换下,严盛医生要求他每天练习深部打结1000个,他一天也没落下,一步步取得进步,终于在之后的肝移植手术中收获了严主任的夸奖。

从“offer3”说起:医疗纪实节目的共情密码与长青法则

陶勇医生说,他从汪苇杭的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由于技术不熟在手术台上被临场换下,面对重重压力继续实践生涯。顾虑多、不服输、有韧性、怕犯错其实是很多新人在初入职场时的特征画像,从医学延伸到其他领域中亦是如此,职业化进程挑战重重,从书本到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间世2》中,骨肉瘤患者王思蓉的妈妈在买水果时看到路边一人以“孩子患重病”为由进行乞讨,她觉得那个人可能是骗子,但还是返回去给了他钱。

从“offer3”说起:医疗纪实节目的共情密码与长青法则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虞先濬也在节目里说,他从业生涯中第一次在急诊看到病人抢救无效而死亡的现象时,家属悲痛欲绝,自己也跟着一起哭。

在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崭新的生物—人文—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力量不可小觑,但感性也讲究分寸感,从事例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进步才是促进行业良好发展之道。

从“offer3”说起:医疗纪实节目的共情密码与长青法则

人们总是避讳谈论死亡,可生死话题永远是不可被回避的。医疗纪实片的推出就像是为社会大众打开了一扇窗,以现实共情,敬畏生命。

不只是“旁观者”

纵使绝大多数观众都只是医学与疾病的门外汉,但在医疗话题中,我们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无数的内容深入到社会生活,重男轻女、老年痴呆、医患关系……影视和纪实节目的记录让许多无形的观念得以具体化地表达。

《生门》中,一位大哥老来得子,各处奔走相告,亲戚朋友纷纷祝贺他生了个儿子,甚至回老家祭拜祖先,称生了儿子才能继承衣钵。而当这位大哥的母亲说起她生了三个儿子,婆婆也才生了一个儿子,言语之间满是骄傲。很难想象,在观念进步、环境开放的今天,封建观念依然深深植根于无数人的心中,捆绑着一代代人的思想。

从“offer3”说起:医疗纪实节目的共情密码与长青法则

在《人间世2》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呈现里,有76岁的弟弟坚持照顾从小相依为命的患病姐姐;有16年日复一日照顾丈夫,并在爱人临终之际真情告白的吴老师;有身患心脏病要手术,女儿即将高考,但依旧抽空陪伴老父亲的真性汉……

从“offer3”说起:医疗纪实节目的共情密码与长青法则

在揭露医患关系的表达中,《人间世2》摄制组蹲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记录了100例真实的医患关系案例。言语攻击、肢体冲突在纪录片里频频出现,医患事件在近年来频繁成为新闻的焦点,如何平衡医生、患者、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又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以小见大地看,医患之间的隔阂背后透露着系统性的信息缺口,如医疗资源供不应求、交流沟通阻碍重重、生命教育总是缺席等等。多种问题与多个领域紧密相连,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在时代下的诸多问题被暴露出来之时,每个人都肩负责任。

当无数观众在对医学、生命、疾病等话题进行感慨时,医疗影视的记录与映照的意义便随着被凸显出来。医护往往是沉重而敏感的,但现实需要被更多人看到,医疗的多层意义也需要多向化的传播与表达。影视化的每一例个体经历都反映着当下真实的医疗行业,而在一步步深入表达中,大众逐渐消解认知盲区、对医疗工作内容拥有更合理的解读,有利于提高社会对于医护人员的理解、共情与信任。

医疗相关的话题里,人人都有发言权。多角度的切入口往往与不同人们的经历相关联,人文化的表达路径中藏着万千情绪感受。医疗纪实片在普及行业生态的同时,也推动了生命教育的发展,而生命教育的终极意义,便是正确传播信息、消除固有的观念隔阂,让更多人能够珍惜生命,体会生命的意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