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找满意的保姆雇主,需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本报近日刊登的家政服务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如何破解家政服务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找个满意的保姆”?很多读者道出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

“都说找一个好保姆不容易,耳边听到的大多都是走马灯似的换保姆,多则几个月,少的几天就把保姆辞了。我雇这个保姆已经两年了,一直没有换过。别人都说我是遇到了好保姆,其实说实话,这里面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换位思考。”今年80多岁的文老太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自己与保姆相处之道。老人坦言:“保姆刚来时,自己的脸盆用过之后都扣着放,她自己的棉被三天两头地晒。闲聊中我告诉她,再晒棉被时把我的也晒晒,这样咱俩都舒服,我身体好了你不也省心吗?”对于一些令老人“别扭”的小事,老人总要先换位思考一下,然后与保姆真诚沟通。这样一来,老人与保姆相互之间有啥说啥,从不生闷气,相处得日益和谐。

“我是个保姆,干的就是伺候人的活。”近50岁的徐姐对记者直言,“做保姆5年里我换了6家,最短的才干了两个月,现在干的这家是最长的了,已经快两年了。”徐姐总结以前干不长的原因有很多,双方都有“容不下”对方的时候。她说:“比如夏天,我一动就出汗,恨不得早早就开空调,可是雇主是90岁的老太太,怕凉,不仅不开空调,睡觉时还要把门关上。没办法,我只有忍耐。再比如,我的习惯是天天洗头,老人家也看不惯。不过,老太太感动我的是,有次我家里有事休息了两天,但是老人家两天的工资照付,说我也不易。我从心里感谢老太太的体谅,所以有些小事能忍就忍了。我的经历告诉我,只有对别人好,别人才能对你好,将心比心嘛,能够做到这样双方没有搞不好的!”

专业人士认为,除了雇佣双方多换位思考相互适应外,家庭服务行业协会近年来推出的多项举措,对本市家政市场的规范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制定并实施天津市家庭服务行业公约、天津市家庭服务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天津市家庭服务行业家庭服务合同,都对规范行业发展具有明显效果。比如,现在雇佣双方在签订合同时,细化的条款可以更好地维护双方权益,减少日后的纠纷。”天津市家庭服务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规范和发展天津市家庭服务市场,该协会提出了天津市家庭服务行业从业“十统一”的要求,同时保障家庭服务各方的利益。此外,开展扶贫对接,与山西、河北等省推进深化合作。促进“吕梁山护工”在津就业;推进京津冀家政“互联网+实体服务”家政高端人才培训等落地,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市家政服务市场的规范发展。

本报记者 王绍芳

【来源:今晚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