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作者:如沐书单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今天阿丘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聊聊《飞向太空》这部电影:

一个是电影对原著《索拉里斯星》未交待内容的补充,第二个是电影关于人性、爱情的探讨,第三个是导演塔可夫斯基独特的风格。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补充内容

在上期的内容中,有两个重要内容没有交待,一是作为心理学家的主角为什么要去索拉里斯空间站,二是空间站目前为什么只有三位科学家。书中留白,让读者自己去猜,但电影直接对它进行了补充。

关于第一个问题,凯尔文之所以前往索拉里斯空间站,主要是为了对空间站驻扎的三位科学家进行心理状态评估,以决定是否关闭索拉里斯空间站。

为什么要关闭空间站?为什么要做心理评估?此处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上期说了,自从人类发现索拉里斯星以来,科学家们围绕这颗星球的研究发展出了一门索拉里斯学。但这门学科日渐衰落,本来可以住85位科学家的空间站目前只剩下了3位。

而对索拉里斯星的研究逐渐衰落的原因,主要在于人类逐渐觉察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发现无法认识索拉里斯星,并且已经出现了科学家“精神错乱”的现象。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其中一位科学家掉在索拉里斯海洋里消失了,而幸存下来的科学家声称看到了由海洋胶体组成的巨大人类婴儿,但这些说法并不被考察队咨询委员会其他科学家认同,他们只当那是一个人的头脑受了大气中有毒气体的毒害之后所产生的病态产物。

所以就出现了电影开头的一幕,凯尔文父亲的老友伯顿前来拜访,却和凯尔文吵了起来,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伯顿就是那位声称目睹过海洋巨婴的科学家,他已经老了,但其他人对他的说法还是存疑,包括凯尔文的父亲——曾经与他共事的科学家之一。

他此次前来的目的就是劝凯尔文不要关闭空间站,因为如果决定关闭空间站,研究索拉里斯学的掌权者倾向于摧毁索拉里斯星,用射线轰炸索拉里斯海洋,因为既然无法认知这颗星球,那就无法辨别它是敌是友,它也就成了一个潜在的威胁。

凯尔文以纯粹的科学主义、以桀骜的理性回应了伯顿,一点也不给父亲的老友留面子,气得他转身就走。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爱是共同度过的日子

这是一部根据不太“科幻”的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但电影比小说更不“科幻”。

电影的大部分情节发生在空间站内部,其中穿插了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片段,没有炫酷的画面,更多的是对人物情绪的展现。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在对莱姆原著进行改编时,极有个性的塔可夫斯基添加了自己的理解,着重挖掘的是人的感情和人性,以至于莱姆曾说自己的小说被塔可夫斯基改编成了《罪与罚》。

电影里有一句话被广泛引用:人类需要人类。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是有感情的,人受制于情感联结但也需要情感联结,人不是纯粹的理性生物。

人有既有理性也有感性,而是否具备感性特征而不是理性才是区分智慧生物是否为人的标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已经泯灭了人性,而一个拥有了人类感情的仿生人,会像亲人、朋友一样触动我们的心。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海洋提取凯尔文大脑皮层物质创造出了“妻子”哈丽,当斯诺特和萨特里厄斯奚落她只是个复制品时,她说我是人。因为她拥有人的感情,她能体会到爱,而爱,是人类感情中最重要的一种。

爱在全世界的文化传统里,都是高尚的,它是人类特有的感情,它的高尚不在于其甜蜜美好,而在于它可以违背生物自私的基因,超越生命,超越物质存在,成为永恒不灭的精神。

爱有时是反生存本能的,爱是理性世界里一个不被允许的出其不意。为了不拖累凯尔文,哈丽自杀了。多么不可思议,哈丽只是索拉里斯海洋创造出来的类人生物,她学不会像人类一样睡觉、吃饭,但她懂得像人类一样去爱,为了让爱人幸福,她选择牺牲自我。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此外,电影还引发了人们对爱情是什么的思考。上期说过,凯尔文真实的妻子哈丽已经于十年前过世,他又把第一次遇见的仿生哈丽送进了太空,后来第二个仿生哈丽出现,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与她再次相爱。

那么凯尔文爱的到底是哪一个哈丽?正如斯诺特嘲讽他的那样:你爱的是这一个,还是那个,亦或者下一个?在斯诺特看来,无论哪个哈丽,都没有区别,都是海洋的复制品,他们长相一样,性格一样,并且可以不断出现。

但对于凯尔文来说,他爱的是特定的哈丽。当萨特里厄斯说要拿哈丽做实验时,他挡在哈丽前面说:这是我妻子。

每一个哈丽死去,凯尔文都会痛苦。他到底爱的是什么?在阿丘看来,他爱的是也许和那个特定的哈丽共同拥有的经历和记忆。凯尔文对哈丽说,我爱现在的你,也就是说他和现在的哈丽已经创造了新的共同经历和共同体验,这就是这位哈丽和下一个仿生人的不同。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人性复杂,包括前面提到的爱与爱情,也包括人对自己的认识。在科学家们面临无法认知的索拉里斯星时,他们回归了认识自己,但这时才发现,他们连自己都没认明白。

认识自己就得认识到自己不光有好的部分,也有坏的部分。当海洋扫描了你的大脑,把你脑海中反复思考的东西物质化,你面对那个你忘不掉的人,你长期纠结的事,亦或者你无法抑制的欲望,你能掌控住局面还是充满无助和恐惧?

也许凯尔文的心理状态比三位科学家都要好,作为心理学家的他,比其他人更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所以他和海洋创造出的哈丽再次相爱,尽管没有更好的结局,但哈丽的自毁也是为了还他自由。

自杀的吉巴里安就不一样了,读者不知道他跟那位神秘女人是什么关系,只知道他无法面对内心幻化出的这个人。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老塔的长镜头

这部电影是塔可夫斯基的作品,所以带有极为鲜明的个人特色,所以第三个方面阿丘想说说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这个名字,大概所有电影爱好者都耳熟能详。他是电影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他的电影哲学味浓厚,晦涩、难懂但也因画面精美而带有诗意。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塔可夫斯基代表性的拍摄手法就是长镜头和空镜头,缓慢的节奏给电影带上了诗歌般的忧郁气质,让这部电影看起来不那么“炫酷”,似乎也就不那么“科幻”了。

电影开头拍了长达4分钟的景物,其中以水中漂浮的水草最为经典,随着镜头推移,水草游动,划出悠悠的曲线,给人一种沉静而神秘感觉,也给电影定下了基调。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从水中来到岸边,是一片雾蒙蒙的芦苇荡,苇絮和雾气交织,而渺小的凯尔文在这片广阔的迷雾里游荡。

跟随他的步伐,镜头来到一处亭子里,雨从亭檐洒进来,淋到他身上,但他没有躲避的意思,只是看着桌上被咬了一半的苹果,而苹果上正爬过一只蚂蚁。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这些漫长的沉默的镜头让观众隐约感受到人物波涛汹涌的内心,也暗示了人性中理性和感性的矛盾。

凯尔文是科学家,他理性,面对老索拉里斯学家的劝告,他无动于衷,仿佛能够掌控一切,但他却在独处时焦躁,苦闷,像遇到了许多无解的问题。

随着情节的展开,观众才发现凯尔文与父母关系不好,同时他一直思念着死去的妻子。

当然这些太过细节化的镜头,也可能让初次接触的小伙伴们感到无聊,当你沉静其中,可能觉得连绵的长镜头充满深意,当你走一走神确实很容易被催眠。据说《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导演毕赣,就曾因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太难看了而去了解,从而入了崇拜老塔的坑。

所以欣赏这部电影时,你会体验到一种与好莱坞式的科幻片截然不同的感觉,一种哀歌式的、迷雾梦境般的感觉。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主笔:阿丘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电影截图

《飞向太空》:科幻片中的文艺片?

小伙伴们想看什么书,可以在公众号下方的菜单栏留言告诉我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