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普通人也应该懂点战略?

作者:卓言日知录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153天。

今天我们分享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先生谈战略。

什么是战略?

战略就是关键时刻的重大抉择,是面临关键时刻,要做重大抉择的时候,如何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按照知行合一的方式,战略的本质说白了就是“找魂”,记住这句话“找魂”。就是你要把这个问题的要害,把它的关键点,把它内在的必然规律找出来。就像缫丝女工一样,这么一卷丝怎么找到线头,通过这个线头不断往外拔,最后把一个蚕茧变成了一卷丝。这就是纲举目张的问题。从哲学上讲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关键是“找魂”。

今天的中国跟西方有个最大的不一样,就是西方社会有很多现象相当于实验室一样,要素是确定的。在这个时候,只要用大数据把规律找出来以后,输入这些数据,得出来的结论七七八八就差不多,我们把它叫打固定靶。就是瞄准一个靶以后,九环、八环、十环这样子打。而今天的中国,是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行驶,这个时候我们打的是移动靶。打移动靶和打固定靶完全不一样,打移动靶非常需要战略。为什么呢,因为战略还有个解释,就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这就是战略的核心要义和精髓。

战略是怎么来的?

毛主席有篇文章是在延安的时候写的,叫《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非常了不起,其实讲的就是这个战略认知的问题。有的人能获得正确的知识,有的人会误导,战略更是这样。那么应该怎么建立自己的战略认知?主观和客观怎么结合?几十年的探索下来,我认为知识的构成,它像一个阶梯一样,是五个层次。今天把它拆分出来,跟大家一块探讨和交流,这样的话可能对你们以后掌握知识会有很大的好处。

我认为知识是五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信息。一个现代人活在世上,他的开化与不开化,就取决于他信息掌握的多寡。一个农民可能活到100岁的高寿,但是你跟他聊天的时候,他永远在这个村庄里,只知道村前有一棵大树,村后有一个碾子。除此以外,毫无所知。但村里有一个人走街过县,出去工作过了,回来以后带回好多外部的信息,就会成为村里的名人。这就是第一个层面,信息获取的多寡决定了一个人的开化程度。但这只是前提,如果满足于此是走不远的。

第二个层面是经验。我们每天面临海量的信息,如果我们不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归纳和总结,就永远只是一个信息篓子,没有出息的。一个爱学习的人,一定要擅长去伪存真,把这些东西进行升华,而这个升华就是经验。很多人撞了南墙不知道回头,有的人撞了南墙会总结,之后再也不会撞南墙。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生命期限里,后者比前者要走得更远,因为他不重复。有些人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这是好汉;有的人从哪里爬起来,又从哪里跌倒,这是蠢蛋。原因在哪里呢?就是不善于总结。所以今天我们说很多人拧巴、倔、是犟驴,同这个都有关系。当然从高层次上讲,这涉及到一个哲学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辩证思维,有没有动态、发散、整合的思维,从知识上,认识上是这样的。

第三个层面是智慧。这个社会为什么像长江一样滚滚向前,是一代一代传承才能继续往前走的。我们这代人活在当下,要善于鉴古而知今,把前人的东西消化完。而消化不是为了消化而消化,而是为了知行合一,为了要开创新的未来,这就是人类的命运,也是优秀的人和愚蠢的人的差别。这就是叫智慧。

在生活中,有的人虽拥有博士学位,却与智慧无缘,他们肚子里面就是书,除了书根本没有对现实生活的应对能力。有的时候他们看不起没有文化的人,其实有很多没文化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智慧不单纯是从书本上带来的,更多的是在生活里面得到的,所以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四个层面是思想。思想是啥意思呢?我们讲人云亦云,那叫没思想。包括很多人读硕士、读博士,读了半天最后只能够谈西方的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怎么跟自己结合,变成自己的思想,并不知道。而这个思想的表征是独立见解。这个独立见解不是自以为是,而是吃透了前人的东西以后跟自己结合,看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这种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成才。

第五个层面是理论。独立的见解只是一个观察点,叫思想,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最终能不能真正的成为大家,必须要有系统的理论。而这个理论就能帮助你看问题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动态看到趋势,透过复杂纷呈的矛盾抓到主要矛盾,这就叫理论。

所以知识的结构就是这五个层面。今天我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跟大家提醒一个观察点。我们这些知识好像看起来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但其实不是,知识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括我个人,这些年来能做点事,我把原因概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如果没有这种不断地反刍,就像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里面讲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直到永远。人的实践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它不是一种知识的迭代,而是一种叠加。从量变到质变,这就是知识的构成。

知识除了这方面带来的东西以外,还有实践。因为我每天都在实践,一年有很多委托项目,都是挑战性很大,甚至很多都是“濒临死亡”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感受特别深,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有一种知识,读书、读人、读社会,后面两种知识,特别当我们走出大学之后更加重要。

所以我提出一个口号,我说人生应该是立体的,叫三生有幸,共享未来。生活、生命、生意,一个都不能少。生活要丰富多彩,生命要非常饱满,有价值,有意义,最后生意只是顺带的结果。如果只是为了挣钱,为了生意,那就会穷得只剩钱了,真是可怜虫。以前这样的土豪特别多,但今天很多企业家开始在反思这个问题了。有的人反思晚了,但有很多人比较早的开始接触这个问题了。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懂点战略?

战略这个东西的确很了不起,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是个很宏大的问题,它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不要以为它是奢侈品,不要以为它够不着,其实它跟我们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这里讲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和例子吧。

12年前,当时北京大学请我给学生们做一次讲座,当时我讲了三天,后来这三天变成了一本书,在市场上卖得很好,出版社为了好卖把它叫做《谋生》。其实我的书名原来叫《我的命运我做主》,后来他们没用,没想到被《哪吒》那个电影用了,叫做“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实我现在回想起来,用“我的命运我做主”是最好的。但是我发现一个现象,这个书出了十多年了,最近有一批二十来岁的小青年拿着书来找我签名,我当时很感慨,时光荏苒,但道理不老。

我印象特别深,当时我跟大学生们,北大的天之骄子们在交流的时候,虽然讲了三天,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个理论。这两个理论很多人照着办的话都成功了,有的人没当回事是另外一回事。我说你们都是人才,其实这种人才是泛泛的人才,是否真正是人才,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国人讲的自知之明了。知人者为智,自知者为明,统一起来看叫自知之明,但很多人干了一辈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更搞不明白对方是谁。所以我说,虽然把它概括起来都是人才,但人才分成两类,一类叫自用之才,一类叫被用之才。

如果你是自用之才,你就适合当野生动物,去寻找自己的草原,去实现自己,艺术家也行,作家也行,甚至企业家也行;如果你是个被用之才,你就好好在圈里面,在体制内,好好去实现自己,最后有很好的伯乐发现你。你最大的优势是属于比较稳妥,但最大的风险,是如果遇不到伯乐就会明珠投暗。如果遇到伯乐,当CEO这些都没有问题。所以人才无非就是两种,被用和自用。所以我说北大的孩子们自己去衡量。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跟着别人赶潮流,一定要搞清楚我是谁,自用还是被用。

除了自用和被用以外,还有一个接受、喜欢、离不开。我们很多人出去社会以后总是觉得怀才不遇,总是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但其实生活很简单,衡量你的不是你自己,你有几斤几两,最后是通过社会这个“一般等价物”来称你。所以我把人生分成三个阶段,让人家接受你,让人家喜欢你,让人家离不开你,就这三个过程。操之过急没有用的。

包括新员工来求职,不管安排你做什么,第一个问题,同伴接不接受你,领导接不接受你,这是前提。如果接受了你,你就站稳脚跟了,如果不接受你,肯定你身上有很多毛病,你不能怪客观环境,那是你自身的问题,向内求,不能向外求。第二句话,让人家喜欢你。接受你,你站稳脚跟,喜欢你意味着你有很多机会,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最后第三句话很关键,让人家离不开你。如果你真有本事,真有能力,真有才华,这时候你不想当股东都不可能,你不想当老板都不可能,都会留你。

所以,战略不是跟我们没关系,而是跟每个人都有关系,知人者为智,自知者为明。我怎么认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上哪里去?我怎么认知我的核心能力,从而设计我的人生规划?这是非常关键的,这是芯片,这是魂,如果这个东西没有,现实生活里面遇到很多智商很高的人,三十年再回过头来看,还是原地踏步,不是青春无悔,悔了也没有用。所以战略不是跟我们没关系,而是非常有关系。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您的点赞、关注、推荐是最大的鼓励。

参考资源:得到启发俱乐部·《王志纲:什么是战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