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普通人也應該懂點戰略?

作者:卓言日知錄

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153天。

今天我們分享中國著名戰略咨詢專家,智綱智庫創始人王志綱先生談戰略。

什麼是戰略?

戰略就是關鍵時刻的重大抉擇,是面臨關鍵時刻,要做重大抉擇的時候,如何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按照知行合一的方式,戰略的本質說白了就是“找魂”,記住這句話“找魂”。就是你要把這個問題的要害,把它的關鍵點,把它内在的必然規律找出來。就像缫絲女工一樣,這麼一卷絲怎麼找到線頭,通過這個線頭不斷往外拔,最後把一個蠶繭變成了一卷絲。這就是綱舉目張的問題。從哲學上講是這麼個道理,是以關鍵是“找魂”。

今天的中國跟西方有個最大的不一樣,就是西方社會有很多現象相當于實驗室一樣,要素是确定的。在這個時候,隻要用大資料把規律找出來以後,輸入這些資料,得出來的結論七七八八就差不多,我們把它叫打固定靶。就是瞄準一個靶以後,九環、八環、十環這樣子打。而今天的中國,是在沒有航标的河流上行駛,這個時候我們打的是移動靶。打移動靶和打固定靶完全不一樣,打移動靶非常需要戰略。為什麼呢,因為戰略還有個解釋,就是“在不确定中尋找确定”,這就是戰略的核心要義和精髓。

戰略是怎麼來的?

毛主席有篇文章是在延安的時候寫的,叫《人的正确思想是從哪裡來的?》,非常了不起,其實講的就是這個戰略認知的問題。有的人能獲得正确的知識,有的人會誤導,戰略更是這樣。那麼應該怎麼建立自己的戰略認知?主觀和客觀怎麼結合?幾十年的探索下來,我認為知識的構成,它像一個階梯一樣,是五個層次。今天把它拆分出來,跟大家一塊探讨和交流,這樣的話可能對你們以後掌握知識會有很大的好處。

我認為知識是五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資訊。一個現代人活在世上,他的開化與不開化,就取決于他資訊掌握的多寡。一個農民可能活到100歲的高壽,但是你跟他聊天的時候,他永遠在這個村莊裡,隻知道村前有一棵大樹,村後有一個碾子。除此以外,毫無所知。但村裡有一個人走街過縣,出去工作過了,回來以後帶回好多外部的資訊,就會成為村裡的名人。這就是第一個層面,資訊擷取的多寡決定了一個人的開化程度。但這隻是前提,如果滿足于此是走不遠的。

第二個層面是經驗。我們每天面臨海量的資訊,如果我們不善于去粗取精、去僞存真,進行歸納和總結,就永遠隻是一個資訊簍子,沒有出息的。一個愛學習的人,一定要擅長去僞存真,把這些東西進行升華,而這個升華就是經驗。很多人撞了南牆不知道回頭,有的人撞了南牆會總結,之後再也不會撞南牆。這就意味着在同樣的生命期限裡,後者比前者要走得更遠,因為他不重複。有些人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這是好漢;有的人從哪裡爬起來,又從哪裡跌倒,這是蠢蛋。原因在哪裡呢?就是不善于總結。是以今天我們說很多人擰巴、倔、是犟驢,同這個都有關系。當然從高層次上講,這涉及到一個哲學問題,就是你有沒有辯證思維,有沒有動态、發散、整合的思維,從知識上,認識上是這樣的。

第三個層面是智慧。這個社會為什麼像長江一樣滾滾向前,是一代一代傳承才能繼續往前走的。我們這代人活在當下,要善于鑒古而知今,把前人的東西消化完。而消化不是為了消化而消化,而是為了知行合一,為了要開創新的未來,這就是人類的命運,也是優秀的人和愚蠢的人的差别。這就是叫智慧。

在生活中,有的人雖擁有博士學位,卻與智慧無緣,他們肚子裡面就是書,除了書根本沒有對現實生活的應對能力。有的時候他們看不起沒有文化的人,其實有很多沒文化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智慧不單純是從書本上帶來的,更多的是在生活裡面得到的,是以這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

第四個層面是思想。思想是啥意思呢?我們講人雲亦雲,那叫沒思想。包括很多人讀碩士、讀博士,讀了半天最後隻能夠談西方的很多東西,但這些東西怎麼跟自己結合,變成自己的思想,并不知道。而這個思想的表征是獨立見解。這個獨立見解不是自以為是,而是吃透了前人的東西以後跟自己結合,看任何東西都有自己獨到的眼光,這種人在什麼地方都能夠成才。

第五個層面是理論。獨立的見解隻是一個觀察點,叫思想,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最終能不能真正的成為大家,必須要有系統的理論。而這個理論就能幫助你看問題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通過動态看到趨勢,透過複雜紛呈的沖突抓到主要沖突,這就叫理論。

是以知識的結構就是這五個層面。今天我隻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跟大家提醒一個觀察點。我們這些知識好像看起來都是從書本上得來的,但其實不是,知識是一個立體的結構,包括我個人,這些年來能做點事,我把原因概括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曆萬端事”。如果沒有這種不斷地反刍,就像毛主席在《改造我們的學習》裡面講的,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理論再實踐,再理論,再實踐,再理論,直到永遠。人的實踐就是這麼一個過程,它不是一種知識的疊代,而是一種疊加。從量變到質變,這就是知識的構成。

知識除了這方面帶來的東西以外,還有實踐。因為我每天都在實踐,一年有很多委托項目,都是挑戰性很大,甚至很多都是“瀕臨死亡”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感受特别深,除了書本上的知識以外,還有一種知識,讀書、讀人、讀社會,後面兩種知識,特别當我們走出大學之後更加重要。

是以我提出一個口号,我說人生應該是立體的,叫三生有幸,共享未來。生活、生命、生意,一個都不能少。生活要豐富多彩,生命要非常飽滿,有價值,有意義,最後生意隻是順帶的結果。如果隻是為了掙錢,為了生意,那就會窮得隻剩錢了,真是可憐蟲。以前這樣的土豪特别多,但今天很多企業家開始在反思這個問題了。有的人反思晚了,但有很多人比較早的開始接觸這個問題了。

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懂點戰略?

戰略這個東西的确很了不起,國家戰略、軍事戰略是個很宏大的問題,它跟我們每個人有什麼關系?不要以為它是奢侈品,不要以為它夠不着,其實它跟我們每個人是息息相關的,這裡講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和例子吧。

12年前,當時北京大學請我給學生們做一次講座,當時我講了三天,後來這三天變成了一本書,在市場上賣得很好,出版社為了好賣把它叫做《謀生》。其實我的書名原來叫《我的命運我做主》,後來他們沒用,沒想到被《哪吒》那個電影用了,叫做“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實我現在回想起來,用“我的命運我做主”是最好的。但是我發現一個現象,這個書出了十多年了,最近有一批二十來歲的小青年拿着書來找我簽名,我當時很感慨,時光荏苒,但道理不老。

我印象特别深,當時我跟大學生們,北大的天之驕子們在交流的時候,雖然講了三天,歸結起來無非就是兩個理論。這兩個理論很多人照着辦的話都成功了,有的人沒當回事是另外一回事。我說你們都是人才,其實這種人才是泛泛的人才,是否真正是人才,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國人講的自知之明了。知人者為智,自知者為明,統一起來看叫自知之明,但很多人幹了一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更搞不明白對方是誰。是以我說,雖然把它概括起來都是人才,但人才分成兩類,一類叫自用之才,一類叫被用之才。

如果你是自用之才,你就适合當野生動物,去尋找自己的草原,去實作自己,藝術家也行,作家也行,甚至企業家也行;如果你是個被用之才,你就好好在圈裡面,在體制内,好好去實作自己,最後有很好的伯樂發現你。你最大的優勢是屬于比較穩妥,但最大的風險,是如果遇不到伯樂就會明珠投暗。如果遇到伯樂,當CEO這些都沒有問題。是以人才無非就是兩種,被用和自用。是以我說北大的孩子們自己去衡量。不要人雲亦雲,不要跟着别人趕潮流,一定要搞清楚我是誰,自用還是被用。

除了自用和被用以外,還有一個接受、喜歡、離不開。我們很多人出去社會以後總是覺得懷才不遇,總是覺得老天對自己不公,但其實生活很簡單,衡量你的不是你自己,你有幾斤幾兩,最後是通過社會這個“一般等價物”來稱你。是以我把人生分成三個階段,讓人家接受你,讓人家喜歡你,讓人家離不開你,就這三個過程。操之過急沒有用的。

包括新員工來求職,不管安排你做什麼,第一個問題,同伴接不接受你,上司接不接受你,這是前提。如果接受了你,你就站穩腳跟了,如果不接受你,肯定你身上有很多毛病,你不能怪客觀環境,那是你自身的問題,向内求,不能向外求。第二句話,讓人家喜歡你。接受你,你站穩腳跟,喜歡你意味着你有很多機會,能夠施展自己的抱負。最後第三句話很關鍵,讓人家離不開你。如果你真有本事,真有能力,真有才華,這時候你不想當股東都不可能,你不想當老闆都不可能,都會留你。

是以,戰略不是跟我們沒關系,而是跟每個人都有關系,知人者為智,自知者為明。我怎麼認識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上哪裡去?我怎麼認知我的核心能力,進而設計我的人生規劃?這是非常關鍵的,這是晶片,這是魂,如果這個東西沒有,現實生活裡面遇到很多智商很高的人,三十年再回過頭來看,還是原地踏步,不是青春無悔,悔了也沒有用。是以戰略不是跟我們沒關系,而是非常有關系。

今天的内容就到這裡,您的點贊、關注、推薦是最大的鼓勵。

參考資源:得到啟發俱樂部·《王志綱:什麼是戰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