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柳江区拉堡镇的禁毒社工黄柳文如是说。
自加入禁毒社工以来,黄柳文始终保持着军人作风,用坚持和忍耐、用真心换真情,感动和管理着吸毒人员,为吸毒人员指明了一条光明道路。
军人胸襟 心系家乡
2019年,黄柳文回到了家乡柳州,开始从事禁毒社会化工作,主要负责管理柳江思贤村区域。

对于初来乍到的黄柳文来说,思贤村的毒情较为严峻,全村一共就几百号人,而涉毒人员竟有86人!黄柳文深知毒品对社会和家庭的危害,他下定决心要帮助那些因吸毒而深陷泥潭的人,带着一腔热血,黄柳文发扬在部队时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来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
不畏挑战 迎难而上
刚接手禁毒工作的黄柳文,每天的工作内容是核对档案上社戒社康人员的信息,打电话询问社戒社康人员的近况,并邀约他们前来进行检测,或上门给社戒社康人员进行检测。
然而,看似简单的工作,做起来却不顺畅。每当禁毒社工准备下户走访,经常会遭到拒绝和辱骂,甚至会被不近人情地驱赶。按黄柳文的说法是:社戒社康人员都十分敏感,他们生怕社工上门检测被外人看到,让邻居知道自己曾有吸毒史,觉得社工是在“祸害”他们的生活,来找他们“算旧账”的。
禁毒工作的难以开展不仅仅表现在社戒社康人员的不配合上,查找社会面吸毒人员更是一大难题。黄柳文负责的思贤村属于是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众多,人员流动量大,拆迁房居多,现在人去楼空,要找到这些人也是十分困难的。
面对这些阻碍,黄柳文选择了最简单的解决方法:跑!他挨家挨户地询问,在派出所和社区来回折返,最终一个个找到了那些已经搬迁许久的社戒社康人员,劝说他们回归社区配合检查。
而面对那些抗拒监管的部分极端社戒社康人员,黄柳文则选择了忍,他不害怕对方的冷眼,而是更坚定地逆向而行。通过与他们一对一沟通,做社戒社康人员家人的思想工作,将心比心,久而久之,社戒社康人员的怀疑和抵触有所缓和,逐渐在感化下打开心结,接受了禁毒社工,并且开始配合其工作。
真情帮扶 以心比心
“大部分吸毒人员都是有犯罪记录的,他们在出狱之后觉得自己不被社会接纳,也不肯接受社工的帮扶。”黄柳文这么说,在他的印象中,有20多年吸毒史的刘师傅令他记忆尤为深刻。
黄柳文在接手刘师傅的档案时发现,刘师傅已经脱离社区管控多年,目前不知去向,社戒社康人员的脱节无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隐患。
了解到情况后,黄柳文等禁毒社工立即出动,来到了刘师傅母亲家中,主动关心老人家的生活情况,并询问其儿子的下落,但老人却始终不肯说,让一大帮人一次又一次无功而返。久而久之,社工来多了几次,还会遭到老人家的白眼和埋怨。
但禁毒社工们并没有就此退缩,大伙经过走访周边邻居,得知了刘师傅母亲的近况:刘师傅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一个患有脑瘫的儿子和老母亲相伴,祖孙两人生活过得十分拮据。由于儿子常年不回家,一堆烦心事让刘母愁容满面。
得知了真相,黄柳文便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社保局,几番周折为刘师傅的家庭申请了低保,给刘师傅家雪中送炭。一次在去民政局的路上,黄柳文还出了车祸,到医院检查完,第一件事就惦记着刘师傅家的低保,这让老人家彻底湿了眼眶,她紧紧握着黄柳文的手说着谢谢。
随后,在老母亲的劝说下,“失踪”多年的刘师傅从外地回来,主动回到了柳江区拉堡镇禁毒社工服务中心进行报道,并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检测。
闲暇时间,黄柳文也会主动提着东西上门看望老人家,帮忙给床上的小孙子喂饭。现在的刘师傅家里其乐融融,充满了欢声笑语,一个家庭在禁毒社工的关怀下逐渐走上了正轨。
精诚所至 水滴石穿
在禁毒社工的岗位上,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两年,被黄柳文帮过的人不计其数,许多家庭在他的努力下回到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曾经那些被毒品侵蚀的社戒社康人员,现在也步入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从刚开始对禁毒社工的不理解和冷漠,到逐渐打开心结幡然悔悟,再到积极配合禁毒工作,是黄柳文长期以来的坚持和努力换来的。
黄柳文说,他是一名军人,用挺直的腰杆接受质疑,用勤奋的手为出戒人员办实事、办好事,用广阔的胸怀包容着每一位犯错的人,劝导他们迷途知返,回归社会和家庭。
有人曾问黄柳文,做禁毒社工这么累能收获什么,黄柳文笑着回答说:“禁毒社工虽然辛苦,但在我看来,却是最有意义的。吸毒人员过去曾迷惘犯错,但在帮扶之下,他们开始回归正常生活,并且比以前过得更好,这就是对我——一名禁毒社工最好的回报。”
禁毒社工
是禁毒工作的重要力量
是禁毒战线上的排头兵
破除万难,不惧质疑
只为社戒社康人员能顺利回归社会
他们接纳每一个迷惘的灵魂
点亮每一条通向希望的路
让每个犯错之人都能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