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经的高僧译经之地,如今成了长安古乐演出场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的小雁塔,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属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经的高僧译经之地,如今成了长安古乐演出场所

荐福寺是唐朝的皇家寺院,也是当时著名的禅宗修行寺院。当时的方丈义净法师,是继唐·玄奘法师之后的第二位“西方取经”的唐朝高僧。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经的高僧译经之地,如今成了长安古乐演出场所

一千多年前,义净法师就是在荐福寺方丈殿修行弘法,翻译佛经。从印度传来的佛经,约有七分之四的都是义净法师带领团队在这里翻译成汉文,如今,方丈殿上演的长安古乐演出,又成为传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场所。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经的高僧译经之地,如今成了长安古乐演出场所

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就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该项目在中国有22处遗址,在陕西省有7处。其中最重要的一处就是:唐·荐福寺遗址。这里的“三唐文化”,就是“唐寺”、“唐塔”、“唐传长安古乐”。

唐寺,就是唐朝皇家寺院荐福寺。唐塔,就是荐福寺塔,俗称小雁塔。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经的高僧译经之地,如今成了长安古乐演出场所

唐传长安古乐,则是该遗产项目中唯一被组合列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世界音乐界、历史考古界和文化旅游界誉为“世界音乐活化石”、“陕西千年活文物”和“汉唐遗音原生态”。

唐传长安古乐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6个核心元素,给大家展演中国汉唐宫廷交响乐。这6个核心古代音乐文化元素就是:唐乐律、唐乐调、唐乐曲、唐乐谱、唐乐器和唐乐式。

长安古乐社,在唐代称为“伞坊二巷乐社”,清代称为余氏“乐寿堂”乐社,民国时期称为“西安佛教古乐社”。

近年来,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主管和支持下,成立了民营非企机构: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该院院长李铠博士,是余氏“乐寿堂”近二百年来的第四代关门弟子和掌门人,也是“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经的高僧译经之地,如今成了长安古乐演出场所

长安古乐的两千余年传承过程中,一个音符不敢改,一个节拍不敢变,一种乐器不敢换,从而保持了中国古代宫廷交响乐的原生态再现。

从中国古代《诗经》到《汉乐府》和《唐诗》,中国的诗歌本来都可以随曲吟唱。只是因为古谱的失传,才导致了“没有谱”和“不靠谱”的音乐文化弱象,诗歌如今变成了诗歌朗诵。

幸运的是,长安古乐还原生态地为中华民族保存了超过两千五百多首古谱,其中包括汉唐宫廷名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民族流传到长安的古曲谱,以及《诗经》和《汉乐府》、《唐诗》的部分古谱。

长安文化的传承精华,最接地气的就是唐服、唐餐、唐乐。唐代饮食文化的习俗,就是将百姓家常便饭称为“吃饭”,有肉食时称为“咥饭”,有酒有肉时称为“酒席”,有肉、有酒、有歌舞、音乐时才称为“宴席”。唐朝皇帝在皇宫里大宴群臣百官,其时演奏的就是宴乐。

旧时的宫廷音乐表演,今人随时都可以欣赏,在西安的小雁塔景区内,“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几乎每天都可以欣赏到。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经的高僧译经之地,如今成了长安古乐演出场所

在“2021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期间,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举行了“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发布仪式,西安博物院申报的“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项目成功入选。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经的高僧译经之地,如今成了长安古乐演出场所

这是陕西省和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类项目首次在全国性评选中胜出,也是西安博物院创立国家标准的精品旅游演艺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经的高僧译经之地,如今成了长安古乐演出场所

自2019年7月31日以来,在众所周知的影响几度中断演出的情况下,“长安古乐丝路文旅音乐会”常态化演出仍然跨两个年度运营了12个月,总共演出超过 2000 场次,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观众达超过3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超过100 万元。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经的高僧译经之地,如今成了长安古乐演出场所

中外游客观众的赞扬评论留言已写满6大本,受到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百余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网络自媒体的关注,各类新闻消息、专题、专访、综述报道达500余篇(次)。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经的高僧译经之地,如今成了长安古乐演出场所

未来,长安古乐丝路文旅音乐会演出依然每天都会在小雁塔下上演,不论风雨,无论人多人少,只为了让世人能够随时领略这个历经千年的艺术表演,就如同历经千年风雨的小雁塔一样,一直矗立不倒,你如果来到古城西安,不妨去欣赏一下长安古乐千古妙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