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經的高僧譯經之地,如今成了長安古樂演出場所

位于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内的小雁塔,又稱“薦福寺塔”,建于唐景龍年間,屬于唐長安城安仁坊,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經的高僧譯經之地,如今成了長安古樂演出場所

薦福寺是唐朝的皇家寺院,也是當時著名的禅宗修行寺院。當時的方丈義淨法師,是繼唐·玄奘法師之後的第二位“西方取經”的唐朝高僧。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經的高僧譯經之地,如今成了長安古樂演出場所

一千多年前,義淨法師就是在薦福寺方丈殿修行弘法,翻譯佛經。從印度傳來的佛經,約有七分之四的都是義淨法師帶領團隊在這裡翻譯成漢文,如今,方丈殿上演的長安古樂演出,又成為傳承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場所。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經的高僧譯經之地,如今成了長安古樂演出場所

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産項目,就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該項目在中國有22處遺址,在陝西省有7處。其中最重要的一處就是:唐·薦福寺遺址。這裡的“三唐文化”,就是“唐寺”、“唐塔”、“唐傳長安古樂”。

唐寺,就是唐朝皇家寺院薦福寺。唐塔,就是薦福寺塔,俗稱小雁塔。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經的高僧譯經之地,如今成了長安古樂演出場所

唐傳長安古樂,則是該遺産項目中唯一被組合列入“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被世界音樂界、曆史考古界和文化旅遊界譽為“世界音樂活化石”、“陝西千年活文物”和“漢唐遺音原生态”。

唐傳長安古樂用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6個核心元素,給大家展演中國漢唐宮廷交響樂。這6個核心古代音樂文化元素就是:唐樂律、唐樂調、唐樂曲、唐樂譜、唐樂器和唐樂式。

長安古樂社,在唐代稱為“傘坊二巷樂社”,清代稱為餘氏“樂壽堂”樂社,民國時期稱為“西安佛教古樂社”。

近年來,在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的主管和支援下,成立了民營非企機構:陝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該院院長李铠博士,是餘氏“樂壽堂”近二百年來的第四代關門弟子和掌門人,也是“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産長安古樂代表性傳承人。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經的高僧譯經之地,如今成了長安古樂演出場所

長安古樂的兩千餘年傳承過程中,一個音符不敢改,一個節拍不敢變,一種樂器不敢換,進而保持了中國古代宮廷交響樂的原生态再現。

從中國古代《詩經》到《漢樂府》和《唐詩》,中國的詩歌本來都可以随曲吟唱。隻是因為古譜的失傳,才導緻了“沒有譜”和“不靠譜”的音樂文化弱象,詩歌如今變成了詩歌朗誦。

幸運的是,長安古樂還原生态地為中華民族儲存了超過兩千五百多首古譜,其中包括漢唐宮廷名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民族流傳到長安的古曲譜,以及《詩經》和《漢樂府》、《唐詩》的部分古譜。

長安文化的傳承精華,最接地氣的就是唐服、唐餐、唐樂。唐代飲食文化的習俗,就是将百姓家常便飯稱為“吃飯”,有肉食時稱為“咥飯”,有酒有肉時稱為“酒席”,有肉、有酒、有歌舞、音樂時才稱為“宴席”。唐朝皇帝在皇宮裡大宴群臣百官,其時演奏的就是宴樂。

舊時的宮廷音樂表演,今人随時都可以欣賞,在西安的小雁塔景區内,“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幾乎每天都可以欣賞到。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經的高僧譯經之地,如今成了長安古樂演出場所

在“2021中國-東盟博覽會旅遊展”期間,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聯合舉行了“2021全國文化遺産旅遊百強案例”釋出儀式,西安博物院申報的“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項目成功入選。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經的高僧譯經之地,如今成了長安古樂演出場所

這是陝西省和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主題旅遊類項目首次在全國性評選中勝出,也是西安博物院創立國家标準的精品旅遊演藝項目的曆史性突破。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經的高僧譯經之地,如今成了長安古樂演出場所

自2019年7月31日以來,在衆所周知的影響幾度中斷演出的情況下,“長安古樂絲路文旅音樂會”常态化演出仍然跨兩個年度營運了12個月,總共演出超過 2000 場次,累計接待中外遊客觀衆達超過3萬人次,營業總收入超過100 萬元。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經的高僧譯經之地,如今成了長安古樂演出場所

中外遊客觀衆的贊揚評論留言已寫滿6大學,受到了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内百餘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網絡媒體、電視台、廣播電台、報紙、雜志、網絡自媒體的關注,各類新聞消息、專題、專訪、綜述報道達500餘篇(次)。

唐朝第二位西方取經的高僧譯經之地,如今成了長安古樂演出場所

未來,長安古樂絲路文旅音樂會演出依然每天都會在小雁塔下上演,不論風雨,無論人多人少,隻為了讓世人能夠随時領略這個曆經千年的藝術表演,就如同曆經千年風雨的小雁塔一樣,一直矗立不倒,你如果來到古城西安,不妨去欣賞一下長安古樂千古妙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