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黑臭河”变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变史

作者: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柴枫桔 实习生 刘彦君

漫步在冬日的沙河边,水草丰美,河畅水清、彩树成荫,是成都市民口中的“生态河”,看着这样的沙河,你可能想像不到这条河20年前的样子,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它曾是成都人心底隐隐的痛。

自2001年成都对沙河开启大型综合整治来,20年来,沙河的治理脚步始终未曾停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打造沙河生物多样性,为系统修复流域自然岸线和湿地,构建蓝绿交织生态水网。

沙河是如何从曾经的“黑臭河”变成今天市民口中的“生态河”,完成幸福蝶变的?12月3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处得到了答案。

从“黑臭河”变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变史
从“黑臭河”变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变史

生态筑底,告别“黑臭”

“什么‘生命河’,水又黑又臭,喝了怕要得病哟。”这是来自“老成都”过去的抱怨。他们口中的“生命河”,就是沙河。

沙河,古称凤凰水、升仙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与府河、南河并称为成都“姊妹三河”。上世纪50年代,随着一批大型工厂在成都东郊兴建,沙河承担了成都市工业和生活用水总量的90%,被成都人亲切地称为“生命河”。

但是由于城市和经济发展迅速,沙河流域范围环境污染,水质恶化,河道淤积,河堤失修,直接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岷江下游水环境质量。

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主任谢振川提到,“从2001年起,成都市委市政府历时三年的沙河整治工程共计投资32.48亿元,规划整治范围涉及4.63平方公里、河道长度22.22公里、河道两侧50—200米。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污染治理、防洪及河堤整治、绿化及园林景观、道路桥梁、文化光彩和其它配套工程”。

从“黑臭河”变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变史
从“黑臭河”变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变史

宜居“绿岸”,提档升级

据了解,自2017年,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通过种植草甸、花甸构建生物多样性的固碳水网,强化沙河以林、水为核心的生态基础,提升沙河绿地的承载力。至2021年,沙河流域先后实施81项整治提升工程,修复地被80余万平方米,种植花田8.5万余平方米,完善了沙河生态、补水、防洪、健身、休闲等功能。

如今,22.22公里长的沙河,从以往的11个标段被重新划分为14个,“每个标段的体量更均等,景观打造和绿化管养按照星级标准划分,更加科学。”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河道绿地管理站站长李鹏飞说。

标段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意味着沙河的绿化、保洁、防汛、监管等每个环节的“守护者”们将迎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黑臭河”变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变史
从“黑臭河”变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变史

多维生态,协同共生

据悉,在新一轮的水系治理中,对沙河上游升仙湖、下游翠湖分别实施了由湖底生物,到湖边花卉,再到湖岸林草的生态序列和野生生物生境生态系统修复路径;通过机械+人工的方式梳理湖底沉水植物和湖面浮水植物,在岸边种植香蒲、紫花鸢尾以及芦苇等观赏型挺水植物,构建协同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采用科学精准水量控制手段,调控和维护湖泊整体生态。

可以看出,通过新一轮治理措施使沙河从过去单一水量调度向水量、水质、水生态等多目标调度转变,改善了湖泊水质,同时在沙河沿线打造了完整、多维的河湖生态群落。

接下来,如何将沙河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以项目的方式活态呈现,更好的切实保障居民精神文明生活是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b>【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b>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