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黑臭河”變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變史

作者: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柴楓桔 實習生 劉彥君

漫步在冬日的沙河邊,水草豐美,河暢水清、彩樹成蔭,是成都市民口中的“生态河”,看着這樣的沙河,你可能想像不到這條河20年前的樣子,由于生态環境不斷惡化,它曾是成都人心底隐隐的痛。

自2001年成都對沙河開啟大型綜合整治來,20年來,沙河的治理腳步始終未曾停息。不斷改善生态環境,打造沙河生物多樣性,為系統修複流域自然岸線和濕地,建構藍綠交織生态水網。

沙河是如何從曾經的“黑臭河”變成今天市民口中的“生态河”,完成幸福蝶變的?12月3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市水務局河道監管事務中心處得到了答案。

從“黑臭河”變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變史
從“黑臭河”變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變史

生态築底,告别“黑臭”

“什麼‘生命河’,水又黑又臭,喝了怕要得病喲。”這是來自“老成都”過去的抱怨。他們口中的“生命河”,就是沙河。

沙河,古稱鳳凰水、升仙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與府河、南河并稱為成都“姊妹三河”。上世紀50年代,随着一批大型工廠在成都東郊興建,沙河承擔了成都市工業和生活用水總量的90%,被成都人親切地稱為“生命河”。

但是由于城市和經濟發展迅速,沙河流域範圍環境污染,水質惡化,河道淤積,河堤失修,直接影響了沿岸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岷江下遊水環境品質。

成都市水務局河道監管事務中心主任謝振川提到,“從2001年起,成都市委市政府曆時三年的沙河整治工程共計投資32.48億元,規劃整治範圍涉及4.63平方公裡、河道長度22.22公裡、河道兩側50—200米。工程建設的主要内容包括污染治理、防洪及河堤整治、綠化及園林景觀、道路橋梁、文化光彩和其它配套工程”。

從“黑臭河”變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變史
從“黑臭河”變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變史

宜居“綠岸”,提檔更新

據了解,自2017年,成都市水務局河道監管事務中心通過種植草甸、花甸建構生物多樣性的固碳水網,強化沙河以林、水為核心的生态基礎,提升沙河綠地的承載力。至2021年,沙河流域先後實施81項整治提升工程,修複地被80餘萬平方米,種植花田8.5萬餘平方米,完善了沙河生态、補水、防洪、健身、休閑等功能。

如今,22.22公裡長的沙河,從以往的11個标段被重新劃分為14個,“每個标段的體量更均等,景觀打造和綠化管養按照星級标準劃分,更加科學。”成都市水務局河道監管事務中心河道綠地管理站站長李鵬飛說。

标段精細化管理的同時,意味着沙河的綠化、保潔、防汛、監管等每個環節的“守護者”們将迎來更加嚴峻的挑戰。

從“黑臭河”變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變史
從“黑臭河”變成“生态河”看成都沙河的幸福蝶變史

多元生态,協同共生

據悉,在新一輪的水系治理中,對沙河上遊升仙湖、下遊翠湖分别實施了由湖底生物,到湖邊花卉,再到湖岸林草的生态序列和野生生物生境生态系統修複路徑;通過機械+人工的方式梳理湖底沉水植物和湖面浮水植物,在岸邊種植香蒲、紫花鸢尾以及蘆葦等觀賞型挺水植物,建構協同共生的複合生态系統;采用科學精準水量控制手段,調控和維護湖泊整體生态。

可以看出,通過新一輪治理措施使沙河從過去單一水量排程向水量、水質、水生态等多目标排程轉變,改善了湖泊水質,同時在沙河沿線打造了完整、多元的河湖生态群落。

接下來,如何将沙河豐富厚重的曆史文化以項目的方式活态呈現,更好的切實保障居民公德心生活是成都市水務局河道監管事務中心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