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学经典精译:世说新语·陈泰秉忠弹凶顽

作者:三行译站

▲▲▲点击头像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说明:翻译共分四行:

1.原文;    2.逐字直译;

3.意译,力求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4.重点字词或知识点的说明(必要时)。

国学经典精译:世说新语·陈泰秉忠弹凶顽

一、成济弑君爆“热搜”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时年23岁曹芳的皇位,立魏文帝曹丕之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作为其无嗣的伯父曹叡魏明帝的后嗣,改元“正元”;曹髦当年12岁,实权先后由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

长大后,曹髦对专权的司马昭日益不满。不久他写了一首《潜龙诗》,司马昭发现而起了戒心。

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

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髦召见王沈、王经、王业等三人愤慨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朕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他不顾郭太后及众臣的反对,率领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

国学经典精译:世说新语·陈泰秉忠弹凶顽

王沈与王业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旋即派兵入宫镇压,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中护军贾充在南阙下,率军迎战曹髦。贾充命令成济杀曹髦,成济一剑刺穿曹髦胸膛,曹髦断气,当场死在车上,血流满地,仅虚岁20岁(19周岁)。

国学经典精译:世说新语·陈泰秉忠弹凶顽

随后,司马昭假借郭太后的名义下诏“高贵乡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祸,依汉昌邑王罪废故事,以民礼葬”,但在司马昭叔父司马孚等重臣的请求下,最终以王礼下葬曹髦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瀍涧之滨,仅下车数乘、不设旌旐。百姓相聚而观,说:“这就是前日所杀的天子。”有人甚至掩面而泣,悲伤不能自已。

暴戾如董卓,废立天子也算是假惺惺地走完了全套的作秀流程。司马集团居然用最原始、最粗暴的方式刺杀了天子,立刻被卷入了舆论的漩涡,司马昭篡位的计划被意外打乱,迫切希望尽快平息舆论,消除影响。

二、妖后之父贾充

杀害曹髦的命令出自贾充。其父贾逵一生效力于曹魏集团,到了贾充这一代,司马氏集团操纵朝局,贾充转为了司马氏的死忠粉。在曹髦讨伐司马氏时,他知道一旦让曹髦直接见到司马昭,“将帅对脸”,事情将难以收拾,所以下令成济刺杀了曹髦。由于他是司马氏的铁杆心腹,不但没有遭受惩罚,反而在新的傀儡皇帝曹奂被立之后得到了晋升。

国学经典精译:世说新语·陈泰秉忠弹凶顽

贾充的女儿是著名的妖后贾南风,嫁给了著名的弱智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的原创作者),这夫妻俩引发了“八王之乱”,使汉族的力量在内耗中损失殆尽,无力抵抗蛮族入侵,最终使中原大地沦入诸胡异族之手,从此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原百姓度过了将近两个世纪的至暗时代,直到隋唐一统才重归安定。

三、陈泰之死

陈泰(?-260年),字玄伯,颍川许昌人,曹魏名臣陈群之子,荀彧的外孙。三国时曹魏重要将领。父亲死后,曾离开朝廷镇守边疆,多次与郭淮邓艾等人一起阻止姜维的进攻而立下不少功勋,死后追封为司空,谥曰穆侯。

高平陵之变过后,陈泰虽受司马氏的信任与重用,但他的立场仍是对曹氏皇族忠心耿耿。曹髦被弑之后,舆情汹汹,司马昭召集群臣商议如何撤掉这个热搜。朝中重臣皆到唯独陈泰缺席,司马昭就派荀〔岂页〕(陈泰舅舅)请他去,陈泰的家人因惧怕得罪司马昭都逼陈泰去,陈泰于是垂泪而入。

司马昭真的需要陈泰的建议吗?大概率不需要,他早就知道陈泰不是自己这边的人,他真正的用意有二:一是立威,你们看,陈泰这样的顽固派,我叫他来,他也得来;二是借机再次试探陈泰,看看他在如此重大事件上的立场——也许,他还抱着一丝幻想:曹魏的皇帝我说杀就杀,你是不是考虑换个阵营?

陈泰对曹魏是真的忠,也是真的刚,他直接要求“诛杀贾充”。

贾充是司马氏的心腹,而且党羽众多、实力雄厚,司马昭绝不可能自断臂膀。他要陈泰提出更加和缓的建议,既是对陈泰的进一步试探,也是在贾充面前作秀:看,我对你可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哦。这一次,陈泰更加不给面子:“只能更上,不能更下。”——比贾充更“上”的,自然是司马昭本人,这就是和司马昭公开决裂了:劳资连你都想杀,何况贾充这条狗?

国学经典精译:世说新语·陈泰秉忠弹凶顽

黑锅总要有人背,司马昭最终将弑君罪状全部推给成济,称成济违背自己命令杀死曹髦,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断了成氏一脉。

孙盛《魏氏春秋》说陈泰是因为司马昭不杀贾充,呕血而死。

习凿齿《汉晋春秋》亦说陈泰因此事而自杀。

总之,陈泰因此而死了,死在曹魏大厦轰然倒塌的前夕。

国学经典精译:世说新语·陈泰秉忠弹凶顽

先贤经典篇章

为华夏文化之无尽藏也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每天读10分钟经典

一年后,成长的是心灵

每天刷10分钟无营养视频

一年后,流逝的是生命

您,选好了吗?

国学经典精译:世说新语·陈泰秉忠弹凶顽

留给孩子的古文翻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