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所有人,所有事,都是会变的。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乌衣巷,历来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地。可谁又能想到,不过短短三百年,金陵六朝皆覆灭。当年朱雀桥被埋入了野生花木间,而那旧时栖息在王谢堂前的燕子,如今也已到了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之所以被野生花木所掩,是因为自六朝颠覆,金陵梦碎后,这里从繁华喧嚣,渐渐归于沉寂。没有人再来这朱雀桥吟诗作对,品酒赏玩,这成了一座空城里的空桥,无人问津,只有渐生的野花木,一点点蚕食它昔日的繁华。这一处景物描写,生动地体现出了乌衣巷的落败。
同时,飞燕有宿旧居的习惯,可诗人却说它从王谢堂前飞到了寻常百姓家。这一点,看似矛盾,但实则合情合理。并不是飞燕喜新厌旧,攀炎附势,当王谢落败便不再栖息。燕子们住的仍旧是它的旧居,只是因为六朝更替,权贵消亡,那曾经富丽堂皇的居所,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的街头巷陌了。这一个转变,更直观地突出了乌衣巷的落败。
西晋时权贵石崇有金谷园,繁华无双,世间难比。后来孙秀攻入,敛尽财宝,致使金谷园破败。可金谷园纵然是败了,仍旧是一处名园,常有后人至此赏玩游乐。可乌衣巷,却比金谷园败得还彻底,成了寻常百姓的府邸,连死灰复燃的希冀都没有了。
到底是刘禹锡最得意的一首怀古诗,寥寥数语,便将世事多变,荣辱无常剖析得如此深刻,让人不得不感慨:贫贱愿莫弃,荣耀当感恩。
金陵五题
《乌衣巷》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金陵五题》包括《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和《江令宅》五首。这组诗以大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变化相比衬,抒发怀古叹今之感慨。随着历史的演变,六朝王宫贵族的富贵荣华已成为陈迹,诗中对于图谋权势的帝王将相的沦亡既有悲悯之情,又暗含讽喻之意。诗作借古喻今,情、景、事、理融为一体,场景阔远,寓意深邃,堪称唐诗中的艺术珍品。
乌衣巷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原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为纪念王导、谢安,人们重建了王谢故居作为纪念馆。纪念馆主体建筑为来燕堂和鉴晋楼,建筑古朴典雅,仕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朱雀桥
即朱雀桁,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朱雀桥之所以家喻户晓,还是源于金陵怀古诗《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多在此居住。因年代久远,朱雀桥现已不复存在。
王导
王导,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早年便与琅琊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一心协助晋元帝,并深得其器重。东晋建立后,王导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后来,王敦谋反并攻入建康,欲篡权夺位,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不久,王导受晋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晋明帝去世后,王导与庾亮等大臣共同辅佐幼主晋成帝。王导也因此成为三朝元老。王导去世后,晋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谢安
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他善行书,通音乐,性情娴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使他名垂青史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他巧妙地阻止了桓温的篡位活动,避免了内战的爆发;二是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了安静和平。
晋简文帝时桓温掌握着军政大权,曾多次觊觎帝位,都因谢安、王坦之巧妙机智地从中斡旋才未能得逞。晋简文帝死后,谢安等一众大臣又趁桓温不在建康,拥立司马曜为帝。对此桓温怀恨在心,率领大队人马赶回建康。谢安、王坦之到新亭迎候。及见桓温,王坦之汗流浃背,谢安则不慌不忙,从容就席。谢安严肃地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的职责是守在四方,您为何重兵压境,剑拔弩张呢?”桓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次日,桓温再次邀请谢安、王坦之入帐,商讨诛杀朝中大臣的名单,风卷幕帐,露出了藏于帐后偷听的桓温的谋士郗超,谢安见此微微一笑道:“郗生真可谓是入幕之宾啊。”一句话说得郗超羞愧满面,无地自容。谢安代表了支持晋室的一批世家大族,桓温知道在道义上是不能压倒谢安的,武力也不能使他屈服,只好强按怒火,握手言和,晋室凭借着谢安机智勇敢的斡旋得以维持。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统治者苻坚率兵挥戈南下,直取东晋。当苻坚大兵入淮肥后,京师震恐,谢安受命于危难之中,担当起抵抗入侵的重任。晋军与苻坚相遇于淝水,晋军采用谢安的诱敌移动之计,趁强敌脚跟未稳,一举击溃苻坚大军。崩溃的秦兵争相逃命,苻坚本人也差点做了刀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