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离婚都是西施惹的祸

作者:许海维

卧薪尝胆与美女西施

卧薪尝胆是一个骗局,也可以说是一个谣传。史书记载在最早出现“尝胆”且与勾践相联系的就是司马迁《史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由此可见并未有“卧薪出现”。

《国语》《吴语》《越语》中也没有任何关于卧薪尝胆的记录,即使对勾践之事记录很多的《左传》也并没有关于卧薪尝胆的记录。

那么卧薪尝胆从何而来的?把两个词合在一起第一次使用的是北宋的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

这么简单就水落石出了——苏轼是谁?很不幸,他是文人,不是史学家。而到了明朝出现的《春秋列国论》中也提到了卧薪尝胆,其作者遵循史实,引用了苏轼的“卧薪尝胆”一词,却并未提勾践。

任何一个国家,对民众普及的历史,往往都是文人的历史,而非史学家的历史,就如同百姓心中的诸葛亮就是个活神仙,而绝不愿相信著名的“七擒孟获”根本就是杜撰,史实所载为诸葛亮曾被孟获所活捉而非亮七擒孟获也。文人是在创作,而非记录。

文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给世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故事,但同时因为是历史性文学作品,也往往会有歪曲史实混淆视听之嫌,且很可能误导一种价值取向,从而改变或者重塑一种意识形态,这也是很可怕的事情。比如,上世纪90年代历史剧风行,流量经济的萌芽从而出现了以二月河为代表的文人创作的系列清朝历史剧,刻意渲染皇权之尊,把一无是处的大清几乎写成了一部部厚重的史诗。引得很多历史学家愤而口诛笔伐。因为这种严重偏离史实的作品不但误导人民对历史真相的了解,还会削弱后代人对革命价值的认知。

而提到勾践,自然会要说道“沉鱼落雁”的西施,既然卧薪尝胆都是假的,那么沉鱼落雁这样的谣言,或许只能骗一骗古人?这当然是从进化论角度出发而非嘲笑古人愚蠢。我们还是来考证一下。

按传说,那西施是和勾践并存的,是对勾践灭吴起到关键的重要的作用的一个主人公、重要的历史人物,那么在以上提到的一些史料中依然没有她的影子。只有东汉时期的《超绝书》有所记载:“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文种,献之于吴王。”后来《吴越春秋》将这一记载继续升华和完善,说白了就是编得更圆润饱满一些。而《吴越春秋》是什么?它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记事文学,严格意义上说就是小说,因为他有很多都是夸大的离奇的描写。

直到越传越多越传越广,很多历史性著作都有了记载,如《舆地志》、《十道志》、《嘉泰会稽志》亦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纱石"。

《奥地志》是什么?是地理书籍,《十道志》同样是地理书籍,而《嘉泰会稽志》是南宋时期的地方志,陆游父子曾参与修订,陆游并为之做序。真相又来了,路游是谁?很不幸,他是文人……

然后西施的美名以及伟大而凄美的故事就这样在民间逐渐流传。唐代诗人李白《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云:"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

还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均写过深情满怀的西子赞美之作,如王维、皮日休等等。

那么西施一词来历却非杜撰,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小称》记载:“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此记载比勾践的时代早了200多年。除此之外还有《庄子.齐物论》等均有“西施”一词记载,可见西施一词很早就是民间泛指美女的一个代称、统称。后来被文学化艺术化,被文人墨客大肆渲染,实在是中国男人内心的自我寻欢罢了。

经过不断的艺术加工和广为传诵,西施进一步成了中国“美女”实实在在的代名词且在勾践这里被具象化、真实化,不知道多少中国男人日间寻索梦里相拥,每个男人脑子里都有一个不同的形象,相同之处在于,这些形象都与自己的老婆无关。

本大作家在此郑重敬告:别做梦了,西施没有被溺亡,也没有跟范蠡私奔,因为西施根本不存在这个人,别再纠结了。当你朝思暮想他人之妻时,他人亦正在梦里把你的内人当做西施。浪漫的故事总是令人向往的,但是故事只是故事,只有孩子他妈才最值得你去珍惜。

2021/12/3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