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冬日一碗葫芦头,百病不沾精气爽

作者:惠说天下事

西安葫芦头

冬日一碗葫芦头,百病不沾精气爽

海味葫芦头是西安特有的传统风味佳肴,浓郁味重,名闻遐迩,饮誉长安。

据说,这个小吃初出现时,既不是现在这种作法,又不叫现在这个名字,食者寥寥无几,后经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指点,改变作法,提高质量,才崭露头角。

孙思邈为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很深的研究,他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写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医学专著,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而其中的《千金食治》更是饮食医疗方面卓有成效的著作。

冬日一碗葫芦头,百病不沾精气爽

相传,一次孙思邈来到长安一家专卖猪肠、猪肚的小店吃“杂糕”,发现肠子腥味大、油腻多,问及店主,才知道制作不得法。他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告知店主烹制肠肚的方法,并将他一个药葫芦留给店主调味。店主按照孙思邈传授的方法,先后通过十二道手续处理肠肚,然后从药葫芦里倒出花椒、大香、上元桂等调味品入汤烹制,使杂糕香气四溢,特别好吃。店主又特意将孙思邈留给他的药葫芦高挂门首,就这样,“杂糕”易名为“葫芦头”。从此,这家小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后来西安厨师在此基础上,调整原料,加入海参、鱿鱼、鸡肉等,从而发展成为今天的“海味葫芦头”。

海味葫芦头必须经过处理肠肚、熬汤和 (pào)饭三道制作工艺。肠、肚的处理特别重要,要通过挼肠子、捋肠子、刮肚子、翻肠子、摘肠子、回翻肠子、二次挼肠子、漂洗肠子、二次捋肠子、笊肠子、三次捋肠子、煮肠子、晾肠子等12次细致的处理,才能达到去污、去腥、去腻的要求。

冬日一碗葫芦头,百病不沾精气爽

熬汤是葫芦头的又一重要技艺。先将骨头洗净砸断,投入锅内添水烧开,撇去浮沫,见汤色发白时,下肥母鸡一只,食盐适量,烧20分钟后,放入调料包(花椒、八角、上元桂等),小火继续熬至汤浓。

“ ”饭前先由顾客掰馍,接着将切成“坡刀形”的肠肚五六片,配猪肉、水海参、水鱿鱼、熟鸡肉各两片和适量粉丝,整齐的排列在掰好的馍块上,用滚汤反复浇“ ”三四次。再加熟猪油、味精、调料水、青菜,最后浇适量开汤即成。吃时配糖蒜、泡菜、辣子酱等小碟,如果不愿泡馍,以原碗葫芦头(叫单做)就饦饦馍吃亦可。

经过这样烹制后,海味葫芦头鲜香滑嫩,肥而不腻,成为人们喜食的佳肴,也是一种滋补品。大概因为海味葫芦头凝聚着“药王”孙思邈的智慧和情意,所以它在西安为人们特别珍爱,吃起来更是津津有味。

冬日一碗葫芦头,百病不沾精气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