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徐霞客

作者:东篱悦读
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徐霞客

“自今往后,我夫妇就当从未到过京城,回到家乡,也绝口不提北行半字。徐振之此生,仅是个游山玩水的闲客,不知庙堂之高,不懂江湖之险,更无缘得识过历代天颜!”

第一遍读完茶弦《徐霞客山河异志》最终卷的时候,是一个略有些寒冷的雨夜,随着徐振之的这一番话,两行热泪竟不自觉地滚落。

明明知道,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已,历史上的徐霞客,绝大可能真的就只是个“游山玩水的闲客”而已。

但对故事里的“徐振之”而言,这番话,字字诛心。

——他的父亲,曾为大明的江山付出了生命;他自己,曾多少次出生入死力挽狂澜?到最后,只能轻轻抹去、一切归零?

他终于明白:这朝堂,完全不适合他这样的人。

可那些逝去的人、那些失去的时光,永远无法再回来了。

浮生一片草,岁月催人老。

为所有如徐振之一般的错付,一哭。

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徐霞客

最终卷是整个系列里最厚的一本。

原本以为,到了这一本,作者的“大招”已经用尽,不过是让故事里的人物沿着既定的命运走向结局而已,应该不会有太出人意料的内容了。

万万没想到,居然还有这么多、这么大的“埋伏”!

比如故事刚刚开始时出场的那个叫黄蛮子、后来跟了魏忠贤改名“黄泉”的少年,任谁打破脑壳都没想到,最后居然是……

比如第一章结尾,作者漫不经心地写朱由检那一声“由校哥哥,好威风啊……”的喃喃自语,已经埋下了巨雷。

出人意料的还有剧情。

根据前三册内容,曾经猜测“山河五脉”会是最后的重头戏,接过“山河令主”的徐振之,极有可能率领五脉中人,到战场上进行一场异常惨烈的厮杀,最后还能归来的,搞不好就只剩下作者没法写死的徐振之一个人……他从此心灰意冷、寄情山水也说得过去了。

豆瓣上有作者的后记,里面提及创作计划:这卷最初的计划,也是让主角率领五脉出关,以各种绝技助守宁远城。这一段的故事,我已然写好了,像什么凿冰为镜、纵鼠啃船、徐振之以毒烟诱敌、龙魁死战觉华岛等,亦是悲壮,亦是热血。

可惜,如此精彩的一战我们看不到了,作者最终狠心地把已经写好的三四万字全都拖入了回收站。

于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成品,虽然也有战场上异常惨烈的描写,如白杆兵和戚家军的那场浑河血战,“地上遍处忠骨,天边如血残阳。戚金的尸身犹倔强地站于原处,在那片密密麻麻的箭杆中,宛若一支傲然挺立的标枪”,同样充满热血和热泪。

但作者落笔的重点,在朝堂。

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徐霞客

从朱由校站稳脚跟、魏忠贤权倾朝野;到朱由检接棒登基、魏忠贤荒村末路。整个故事的主线,是朝堂之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势力更迭,他们之中,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那个原本唯唯诺诺的李进忠,在上一册末尾说服锦衣卫助朱常洛夺宫时已经初露锋芒,到了这一册,恢复了本姓,也露出了本性:打残蒋猛、离间徐振之、计赚客印月、胁迫王体乾、诛杀王安、清除东林人……从“委鬼立”到“九千岁”,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而坐在皇位上的人,无论是不理朝政的万历,还是忙于嬉戏的朱由校,或是懦弱老实的朱由检,都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正如徐振之猛然间看清的那个十六岁少年——

“那青涩的面孔下,似藏着一只跃跃欲出的狂兽,虽未显露全貌,却已张牙舞爪、头角峥嵘。”

魏忠贤心机再阴狠、手段再毒辣,到了他们手里,也不过是弹指间灰飞烟灭的事,如同那《五更断魂曲》,满目都透着凄凉。

——说到底,权与利的游戏里,没有忠奸、只有立场,不论本事、只讲手腕。

或许,这才是作者弃稿改写的真正原因,也是整个系列要揭示的“徐霞客的旅行机密”所在:让徐振之看透朝堂上的这一切,比让他到战场上经历生死更加彻底,从战场上无奈退下,最多只是无力回天的遗憾,而从庙堂里决意退出,才是死心彻底的绝望。

这天下,姓朱姓李还是姓爱新觉罗,都不重要了。

唯一重要的,是那个从皇权中金蝉脱壳、却终究没躲过寒冬的小知了最后的嘱托:“什么江湖,什么朝堂……都放下吧,那些……不是咱们寻常百姓要想的事……”“那大好山河,我只走了一小半,剩下的,你替我去看看……”

不如归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