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来自隋炀帝对东都的疑惑

作者:非主流历史

隋炀帝有没有迁都,东都洛阳是不是陪都,他的地位如何?在《隋书》中已经表明了。让我们翻开史书寻找东都蛛丝马迹。隋书对于洛阳的营建改名有详细的记载:

《隋书·帝纪·卷三》大业元年春正月壬辰朔,大赦,改元。立妃萧氏为皇后。改豫州为溱州,洛州 为豫州。

隋炀帝在登基之初只是把洛州改为豫州,并没有提到迁都是事宜。

《隋书·帝纪·卷三》三月丁未,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 以实之。

直到三月十七日份才下令宇文恺修建东京,并且迁徙豫州城下的居民来充实那里。也没有提到迁都事宜。

《隋书·帝纪·卷三》戊申,诏曰:……关河重阻,无由自达。朕故建立东京,躬 亲存问。今将巡历淮海,观省风俗,眷求谠言,徒繁词翰,而乡校之内,阙尔无闻。 恇然夕惕,用忘兴寝。其民下有知州县官人政治苛刻,侵害百姓,背公徇私,不便 于民者,宜听诣朝堂封奏,庶乎四聪以达,天下无冤。”

十八日隋炀帝下诏书大意是说:官员不称职,如为邀功请赏而请求考查,搞个假优秀,并无真实的政绩,纲纪就乱了,冤屈就无法伸了。关河阻隔,真实情况无法传到京师,所以我建立东京,以便亲自处理。这里的京师是大兴城,东京就是洛阳。这段话也说明了修建东京的目的,是为了处理政事。也没有说迁都,只是说修建东京的目的。

《隋书·帝纪·卷三》二年春正月辛酉,东京成,赐监督者各有差。

大业二年(606)春正月初六,东京建成,按等级赏赐监督营建的官员。没有提到迁都事宜。

五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五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癸未,诏天下均田。戊子,上自东都还京师。

大业五年(609)正月初八,改东京为东都。二十日,皇上从东都回京城。这里用了还字。说白了就是皇帝回家了。说明在大业五年的时候,京城还是大兴城。

十一月丙子,车驾幸东都……乙亥,上自江都 御龙舟入通济渠,遂幸于涿郡。

十一月十五日,皇上车驾莅临东都。这里用了幸字。后续涿郡也是一个幸字。而不是还。从侧面也反映了此时的东都只是东都。

冬十月丁卯,上至东都。己丑,还京师。

冬十月初三,皇上到了东都。二十五日,返回京城。大业十年时候京师还是大兴城。

十一月丙辰,唐公入京师。辛酉,遥尊帝为太上 皇,立代王侑为帝,改元义宁

大业十三年,李渊到了京师大兴城。遥尊皇上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改年号为“义宁”。此时的京师还是大兴城。

而《明史》关于迁都北京有详细的记载。

《明史·本纪·卷七》十九年春正月甲子朔,奉安五庙神主于太庙。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甲戌,大祀天地于南郊。 《明史·地理志》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顺天府,称为“行在”。二月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罢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

明史中明确记载明成祖永乐十九年在北京奉安太庙祭祀天地。改北京为京师。这是明确记载了明成祖是迁都北京,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陵墓也都修建在北京。北京为成祖之后大明王朝的都城。

两者相对比一下,明确看出明成祖迁都北京。隋炀帝只是修建东都,整个隋朝的都城一直是大兴城,并没有迁都。

那么隋炀帝是不是虽然没有迁都洛阳,但是在洛阳处理政事,也就是说洛阳是不是陪都存在。我们看一下隋炀帝的轨迹。

大业元年八月壬寅,上御龙舟,幸江都。 大业二年三月庚午,车驾发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阙陈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于东京。 大业三年三月辛 亥,车驾还京师。丙申,车驾北巡狩。六月辛巳,猎于连谷。戊子,次榆林郡。八月壬午,车驾 发榆林。 壬寅,次太原。诏营晋 阳宫。九月己未,次济源。幸御史大夫张衡宅,宴享极欢。己巳,至于东都。 大业四年二月乙丑车驾幸五原,夏四月丙午,以离石之汾源、临泉、雁门之秀容为楼烦郡。起汾阳宫。八月辛酉,亲祠恆岳,河北道郡守毕集。 大业五年戊子,上自东都还京师。戊申,车驾至京师。三月己巳, 车驾西巡河右。乙亥,幸扶风旧宅。夏四月己亥,大猎于陇西。五月乙亥,上大猎于拔延山,长围周亘二千里。 庚辰,入长宁谷。壬午,度星岭。甲申,宴群臣于金山之上丙午,次张掖。丙辰,上御观风行殿,。九月癸未,车驾入长安。十一月丙子,车驾幸东都。 大业六年三月癸亥,幸江都宫。 大业七年乙亥,上自江都 御龙舟入通济渠,遂幸于涿郡。夏四月庚午,至涿 郡之临朔宫。 大业八年三月甲午,车驾渡辽。六月己未, 幸辽东。九月庚辰, 上至东都。 大业九年三月,戊寅, 幸辽东。夏四月庚午,车驾渡辽。庚午,上班师。九月甲午,车驾次上谷。丁酉,东阳人李三兒、向但子举兵作乱,众至万余。闰月己巳,幸博陵。 大业十年夏四月辛未, 甲午,车驾 次北平。秋七月癸丑,车驾次怀远镇。八月己巳,班师。庚午,右 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郑荣卒。冬十月丁卯,上至东都。己丑,还京师。十一月丙 申,支解斛斯政于金光门外。乙巳,有事于南郊。十二月壬申,上 如东都。其日,大赦天下。戊子,入东都。 大业十一年春二月己酉,幸太原,避暑汾阳宫。八月乙丑,巡北塞。壬申,车驾驰幸雁门。冬十月壬戌,上至于东都。 大业十二年五月壬午,上 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秋七月甲子,幸江都宫 义宁二年三月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

从《隋书》记载来看隋炀帝在位期间四处巡游,直至死于江都。并没有在东都常驻,只是在洛阳停留过。不能说皇帝在洛阳停留洛阳就是隋朝的京师。古代皇帝迁都,都是要发文昭告天下,签署行政命令,而不是皇帝在这个地方住着,这个地方就成首都了,《明史》中就记载很详细。真是荒缪至极。那洛阳的地位怎么样呢?

大业十二年七月:江都新作龙舟成,送东都;守文述劝幸江都,帝从之。右候卫大将军酒泉赵才谏曰:“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安兆庶。”帝大怒,以才属吏,旬日,意解,乃出之。朝臣皆不欲行,帝意甚坚,无敢谏者。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即日于朝堂杖杀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江都新制造的龙舟完工,送到东都。宇文述劝炀帝巡游江都,右候卫大将军酒泉人赵才劝阻说:“如今百姓疲惫劳苦,国库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希望陛下返回京师,安抚天下百姓。”炀帝勃然大怒,把赵才交司吏处治,过了十天,炀帝才平息了怒气,将赵才放出。朝中的大臣都不想让炀帝出行,但炀帝去江都之意非常坚决,没有敢于进谏的人。建节尉任宗上书极力劝谏,当天就在朝堂上被用杖打死。可见当时已经大乱,朝臣希望隋炀帝回到京师。可是隋炀帝不听劝阻执意巡幸江都。

帝以留别宫人曰:“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于建国门上表谏;帝大怒,先解其颐,然后斩之。

炀帝以诗向宫人留别:“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奉信郎崔民象上表劝阻江都之行,炀帝勃然大怒,先摘掉崔民象的下巴,然后将他处死。可见在隋炀帝的心里,江都的地位要高于东都。

所以洛阳既不是隋朝的京师,也不是陪都。洛阳的地位和江都,晋阳宫,汾阳宫等都是一样的。甚至在隋炀帝心里不如江都。不要拿一首唐诗,或者一本书上的一句话,就可以随便改历史,断章取义,随意改古代王朝的都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