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初到莫斯科

作者:炎黄子孙文献社

(俄国留学生)郭天骄

初到莫斯科

得益于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选送,2019年秋天,我们一行5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奔赴俄罗斯下洛夫哥罗德留学。一年预科之后,我考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外交俄语。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我独自一人从Radisson走到CBD。河滨步道上的积雪一踩一个深坑,河面上凝结着厚实的冰层。我一边漫步一边滋生出许多惆怅:这座城市和当下世界主流城市大相径庭的生长模式,似乎被这里的漫天冰雪所冻结。 而这种生长模式,更像一个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秘密。

30年前的世界有道二选一的题目,城市的建设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可供选择。但是苏联的轰然解体,宣告了许多正在进行中的事物半途而废。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以莫斯科为典型的城市生长模式终结。

我们假设当年冷战的结局反转一下,也许现今世界上会有很多城市变得越来越像莫斯科。可惜历史没有假设,莫斯科像是一个时光胶囊,保留了这种被淘汰的城市生长模式的样子。

事实上,今天很多国家还保留着曾经追随老大哥时留下的影子,比如地铁。

莫斯科的地铁有两大特点:深和美。深是因为苏联曾经把地铁定位为公共交通工具的同时,也将其作为战时避难所和防空洞。所以,从地铁站入口到站台,需要乘坐很长很陡的扶梯。

当我站在扶梯的一端时,完全看不见电梯的尽头。

初到莫斯科

而美则是指地铁站台的富丽堂皇。洛可可风格的吊顶和石柱、大理石地板、转角处的雕塑以及巨大的吊灯,将地铁站装饰得像贵族宫殿。从中不难看出俄罗斯民族心底的高雅品味。

莫斯科地铁的影响力曾经很大。苏联境内的盟国包括一些东欧国家以及朝鲜之类的社会主义国家,地铁设计都参照了莫斯科这种深不见底的模式。城市的基建会影响后世几百年,莫斯科在这个方面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初到莫斯科

莫斯科的中心是众所周知的红场,它曾经是斯大林的阅兵广场。英勇的苏联红军就是从这里出发,击败了法国人,击退了德国人,给世界留下了“战斗民族”的印象。而市中心象征国家意志的巨大广场,则成了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标配。比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平壤的金日成广场、越南的巴亭广场等等。

而现今的城市发展格局,多把市中心的黄金地段留给高级写字楼和大型商场,建成玻璃幕墙扎堆的CBD。莫斯科模式已经是过去式。

俄罗斯作为东正教的正统继承国,红场旁有一座著名的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教堂的整体配色十分亮眼,有一丝迪士尼的浪漫。除红场外,莫斯科还有很多雄伟的建筑,如莫斯科大学主楼以及莫斯科河畔的Radisson酒店。

初到莫斯科

在世界各地,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这样庞大雄伟的建筑落成。更多诞生的是在高度上不断突破的瘦型摩天大楼。

莫斯科也没能例外。离Radisson酒店大约两公里的地方,就是莫斯科的CBD。几座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建筑拔地而起,和周围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其中一座造型扭曲的写字楼更是夸张地告诉世人,莫斯科的建筑风格里已经注入了新的血液。

初到莫斯科

俄罗斯仍然是一个酷爱艺术的国度。且不说俄罗斯向世界贡献了多少优秀的歌剧作品和艺术大师,就是在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略显尴尬的今天,每逢周末,城市里的大剧院依然爆满。高傲又高雅的俄罗斯人都会盛装出席。

由于航空业的蓬勃发展,欧洲和东亚之间的航线日益密集。俄航抓住莫斯科位于欧亚大陆中点的地理优势,把莫斯科建成了近年来西欧和东亚之间最热门的转机城市之一。

在俄罗斯留学的第一年,学业压力较轻。我去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俄罗斯城市,发现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愈发相似。大城市都标配了那几家全球经典奢侈品牌店,还有遍布城市的小资咖啡厅。高架桥都会穿过城市的心脏。地铁轻轨的服务逻辑大同小异。

其实这种“城市生长逻辑”,在近30年才成为一种被全世界普遍接受的城市发展路径。原因正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让世界上的所有城市都愈发相似。

总之,感觉上今天的莫斯科,像一艘巨轮在缓缓掉头,却显得有些笨拙。

作者简介:郭天骄,2011年安宁区首届“自强不息”美德好少年;2012年兰州市第二届美德少年;2013年甘肃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017年中国好少年。2019年考入福建农业大学(作物科学学院)农学专业;同年被选送到俄罗斯米宁大学学习基础俄语;202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外交俄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