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新音乐艺术的先行者——铭记人民音乐艺术家王尊三

作者:保定日报
中国新音乐艺术的先行者——铭记人民音乐艺术家王尊三

□钟形梁

他,一位饱受旧社会苦难的民间说唱艺术家,在民族危机中激起了他的爱国救国意识,用说唱当刀枪对敌的斗争和群众的号角动员,义正中投身于中国公民解放事业的革命洪流中, 自觉锻炼成为我们党坚强的文艺战士,为中国音乐产业贡献了终身的传承和发展力量,素有中国新音乐先锋的美誉,他出生于唐县,人民音乐艺术家王尊三。

王尊山(1892-1968),中国音乐研究会原会长,中国音乐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文化联合会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王尊三出生于唐县东岳口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小姓九姓,在家中化名,艺名金才。小时候,王尊三在7年的民办学校,因为天赋、记忆力好、学习成绩优异,赢得了老师和家人的一致好评。1910年,热爱说唱艺术的王尊三以崇拜当时著名的方英奎为老师,理论化西河鼓,还参加了村里的音乐俱乐部,广泛学习民间音乐。他能读,嗓音好,说唱演奏尽善尽美,能熟练地唱出《杨嘉会》《说唐泉传记》《西区故事》等长鼓词,深受人们好评。

1919年,王尊三第一次离开家乡,谈起"口外"(长城以北)卖书。为了省下几美元的路费,他代替了火车护送的差事,坐在没有车顶的敞篷车里,披着破破烂的皮毛,面着刺骨的寒风,忍饥挨饿,来到了远方(今呼和浩特市)。当他下车时,双腿都冻僵了,难以站立,这要归功于一个在车站卖茶的老人给了他一碗热茶以恢复意识。他说,在内蒙古读书,受了不少苦,一年后,老母亲多次寄信催他回家。

这时,农村经济枯萎,服务重,瘟疫泛滥,他家唯一的财产在战争中被毁,母亲病逝,全家生活没有垮台。王尊三安排妻子和孩子谋生,1927年第二次离开江湖。到1937年,他已经穿越了长城和黄河两岸,经历了艰辛,许多考验,思想和艺术的飞跃。他亲眼目睹了老虎狼在人们不谈论生活的时候,激起了黑暗势力的仇恨和对勤劳群众的同情,深深感受到了民族危机,皮夫肩负着责任。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济南郊区的庙会上,王尊三冒险将书展借给年轻学生,以促进抗日救赎,并深受教育。在此期间,王尊三在艺术上不仅深入学习了西河鼓的各个流派的技巧,还学习了北京韵大鼓、梨花鼓、河南秋、复习、相声和民间音色。他在说唱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尊三听到八路军开到路中间的消息,兴奋地流下了眼泪,扛着行李,走了500多英里回家,走上了抗日救赎之路。不久,他在村里组织了"抗日救世自卫协会",并担任副主任,每天早上带队出去。一个多月后,抗日民主政权成立,王尊三当选为东岳口村副村长。上级交办的任务,他带头成功完成了任务。在收集公共食品,公平工作,准时到小区到仓库。今年春节前夕,他背着粪篮在村外走了一圈,回想起这一段抗日工作,感受着千千的感情,随便整理了一段美食。元旦那天,他把鼓拿出来,开始敲打。人们都出去听书,觉得他自己唱歌,很亲切。该书受到县、区领导好评,并发表在《唐县作战日报》上。每次去区会议,他都拿着大鼓,会前或会后,唱了几首现在编纂的新鼓话,配合抗日斗争的形势和中心的工作,同志们被他热情洋溢的歌声鼓舞。

不久,唐县人民教育博物馆组织了一支小型音乐队,进行反日宣传,王尊三也被吸收成音乐队。当时,新鼓词很少,人民教育博物馆又推出了几首新的鼓声。王尊的三个部分已经多次获得奖励。这个小小的音乐团队跑了一段时间,艺人讨厌赚的钱少,不做,只有王尊三始终如一地坚持工作。他后来留在大众教育之家,成为一名专业的抗日宣传工作者。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台尔庄大杰》《减租减息》《反封建》等鼓话。

1939年7月,王尊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用鼓声宣传党的思想,动员群众积极抗战。他创作并演绎了《大战仙山》、《闽南事件》、《反内战》等新鼓词,反映了抗日基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面对艰苦的恶劣条件和血祭的现实,他从不畏惧,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夜到日本伪枪大厦附近的村子,山沟说唱新书。为了减少鼓的声音,请用毛巾覆盖鼓表面。震惊了日本伪军,楼上的枪声响起了枪声,他依然脸色不变色,平静地读完了书。在我的8路军和当地军队围攻西洋日军伪阵地的过程中,王尊三为了收集爆炸英雄的故事素材,伪装成算命先生,从上东洋村到西洋小镇叫瞎子。他穿着燕尾服,用竹棍拉着盲人胳膊下,吹奏着十字笛,看着民兵爆炸的现场,很快就编成了书的一部分。1944年10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出席了晋潮边境集团英国代表大会。

胜利后,党组织指派王尊三到张家口人民教育馆工作。他的第一步是组织民间艺术家并教育他们革命。他写了一些新的鼓声词,包括《金超的小女孩》《女英雄王贵香》《新娃娃》等,并去剧院和会议唱歌。

后来,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张家口暂时败诉,王尊三回到唐县人民教育会堂。1946年农历二月八日是唐县的传统庙会。就在四面八方的人群涌入城市的同时,国民党军机向无辜人民发射机枪,致残了100多人。针对这场悲剧,王尊三写了一首鼓点,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并在被杀害群众的追悼会上唱歌。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分子破坏停战协议、内战的面貌,他还写了《反假和》(Anti-fake Peace)《清店歼灭战》《风雪中国除夕夜'进京城'》等鼓话。

1947年,定县解放,王尊三被调任定县人民教育博物馆馆长。在较为稳定的工作环境下,他尝试将李季的长句《王贵与李香香》和赵淑丽的小说《小两黑婚》改编成鼓,深受群众好评。为了配合土地改革,他还写了很多书,比如《三白寿》等等。汪尊三在漫长的革命过程中,创作内容越来越广泛,与现实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写作技巧也逐渐成熟。

1949年夏天,王尊三赴北京出席全国文艺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代时期,中国音乐改进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他当选为委员会主席,不久后当选为中国音乐研究协会主席。从那时起,在他的新工作中,他积极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新音乐的创作,同时做着团结和教育老艺术家,培养新音乐人才的日常工作。他戴着旧花杯,拿着一个小羊圈,不停地写字,经常忘记吃饭。他把创作反映现代主题的作品作为社会主义新音乐发展的关键,抽出时间创作了近百部新音乐作品。反美援助朝鲜期间,鼓上写着"志愿英雄马玉祥"、"战争平壤"、"人民功勋蔡神国"等字样,高度赞扬和生动地描述了反美援助朝鲜的伟大精神和志愿军英勇顽强的英雄形象。有鼓话"两个愿望""大制作"等,被广泛歌唱,很受群众欢迎。

为了拓展新音乐的地位,传递优秀的传统作品,王尊三也非常重视改编和完成的工作。他系统地改编了《白发女人》、《新孩子的英雄》、《活人的池塘》、《说唱红灯》等近十部长篇作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还病甚至躺在床上组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作品,如《牧贵英指南》《杨嘉会》《孙悟空》《慰问亲戚》《西湖游记》等。从1949年到1968年,他改编和组织了200多万字的音乐作品,成为中国新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8年1月,唐县人民政府在县城以北的中明山上纪念王尊三纪念碑。同年,中国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王尊三部曲艺术精选》,收录了他的40部作品和文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