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时隔6年,傅雷翻译奖重返傅雷家乡!浦东周浦擦亮傅雷名片

作者:文汇网
时隔6年,傅雷翻译奖重返傅雷家乡!浦东周浦擦亮傅雷名片

在全国唯一一家傅雷主题图书馆,“第十三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昨天举行了颁奖典礼,最终“社科类”与“文学类”两大获奖作品分别为章文的译作《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及黄雅琴的译作《男孩》,而“新人奖”则被90后译者王献收入囊中。

为促进法语文学及学术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傅雷翻译出版奖在2009年设立。之后每年,傅雷奖都会评选出两部译自法语作品的最佳中文译作,文学类和社科类各一部;2013年起还设立了“新人奖”,以鼓励年轻译者。

傅雷奖组委会主席董强表示,傅雷奖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晶,如今不仅成为了国内译界标杆,在国际上也有了知名度。十多年来,傅雷奖收到600多部参赛作品,涌现出了二三十名优秀译者,都成为了译界优秀骨干。

时隔6年,傅雷翻译奖重返傅雷家乡!浦东周浦擦亮傅雷名片

本届傅雷奖共收到参评作品47部,其中社科类35部,文学类12部。终评会由本届傅雷奖评委会主席、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吴佳霖主持,除了8位常任评委及两名上届傅雷奖获奖者宁春艳和汪炜,还有作家孙甘露和政治学专家刘擎作为特邀评委。

颁奖仪式上,评委对两部获奖作品进行了点评。评委表示,安托瓦纳·贝尔曼的《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深入发掘了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翻译文化,也探讨了译者们遇到的难题。作品邀请读者进行思考,也试图就人与故乡和异域的关系等问题给出答案。章文非常精准地呈现了复杂的思考,给出了精彩的译本。

而《男孩》以一种独特的叙述,即个人小故事与人类大历史的并行叙述,讲述了一个无名的小男孩在二十世纪的成长历史,以及他对世界的认识与批评。黄雅琴的译文忠实地体现了《男孩》的风格:强烈而鲜明的人物情感,简洁的文字,鲜明的节奏,诗的意蕴,散文的随意,另外还有音乐的旋律与节奏。

获奖者章文表示,此次获得傅雷奖,不仅是属于自己,更属于所有译者,“翻译是一切知识的桥梁。”

此外,“新人奖”获奖作品为《回归故里》,译者王献。作为一名90后,王献表示,自己作为翻译界的后辈,希望未来还能有机会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董强表示,傅雷奖创立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翻译事业中,让翻译事业后继有人。“今年,近50部作品中有11名90后译者,对此我们很高兴。希望这代年轻人能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时隔6年,傅雷翻译奖重返傅雷家乡!浦东周浦擦亮傅雷名片

自2015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在上海举办,时隔6年,傅雷奖重返傅雷家乡——上海。而本次颁奖典礼所在的周浦镇傅雷图书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傅雷主题图书馆。

近年来,浦东新区高度重视傅雷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作为傅雷旧居所在地,周浦镇修缮了傅雷旧居,建成了傅雷图书馆,成立了傅雷专项基金,打造了傅雷幼儿园、傅雷小学、傅雷中学,举办了“傅雷杯”全国少儿绘画大赛、“傅雷杯”上海最美家书征集等系列品牌活动,将傅雷文化品牌打造成为了浦东文化亮丽的风景线。

浦东新区副区长晏波表示,“傅雷先生是广大中国读者进入法国文学世界的引路人,他早年生活在周浦,这里不仅有着傅雷先生的历史记忆,更有傅雷文化的现代传承。浦东正在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将继续把傅雷文化打造成为浦东文化的重要品牌,传承傅雷文化、留住傅雷记忆、擦亮傅雷名片。希望社会各界人士继续支持傅雷文化的延续传承。”

11月21日,傅雷奖相关活动也将在朵云书院举办,包括入围译者见面会,以及两场文学讲座“上海:中法文学在这座大都市交汇”和“创作与翻译的共生与共融”。

作者:唐玮婕

编辑:祝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