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代人杰诸葛亮为何褒贬不一,论北伐功过得失

作者:豁达文化传播者
一代人杰诸葛亮为何褒贬不一,论北伐功过得失

自古以来人们对诸葛亮北伐和军事能力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军事奇才,有人说他不懂军事北伐使得蜀地民不聊生师老兵疲。作为一个文武两庙都供奉祭祀的传奇人物为什么褒贬不一呢,下面啊详细为大家分析解读一下。

一代人杰诸葛亮为何褒贬不一,论北伐功过得失

为什么北伐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北伐前的形势:章武元年,昭烈皇帝刘备不顾群臣反对执意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在夷陵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致使军中精锐尽失。蜀汉在失去荆州和夷陵之败后,仅有益州一地,加上内部矛盾丛生,益州本地势力蠢蠢欲动,益州人民怨声载道。蜀汉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是魏蜀吴三国中最为弱小的政权。

一代人杰诸葛亮为何褒贬不一,论北伐功过得失
一代人杰诸葛亮为何褒贬不一,论北伐功过得失

魏国占有青冀幽兖徐荆等6州之地,人力物力及军事实力都比蜀汉强大得多。所以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可见当时的蜀汉的所遇到的危机,诸葛亮正是在蜀汉政权危亡之际的情况下接手的烂摊子。

一代人杰诸葛亮为何褒贬不一,论北伐功过得失

曹操

一代人杰诸葛亮为何褒贬不一,论北伐功过得失

刘备

一代人杰诸葛亮为何褒贬不一,论北伐功过得失

孙权

而且当时蜀汉内部矛盾十分严重,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主张积极北伐复兴汉室。以焦周为代表的益州派则主张保境安民休养生息。于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来表明必须北伐的立场和蜀汉政权存在的原因和意义就是为了复兴汉室。

一代人杰诸葛亮为何褒贬不一,论北伐功过得失

因为从长远来看,强大的曹魏必然要进兵攻蜀。蜀汉与其坐待敌国来攻,不如主动进攻,寻机削弱对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这是一个应该肯定的战略,是蜀汉有可能生存并有希望创造出较好局面的可行途径。 诸葛亮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他在几次北伐中始终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在与对手的争斗中也基本处于上风,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为他 审时度势,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的结果。

北伐的进军方向与策略

在战略主攻方向上,诸葛亮选择了对方防守力量较为薄弱的陇右地区。陇右地处西北高原,蜀军一旦控制陇右,就可以利用当地较为丰富的人力物力,进则虎视关中平原,退则掩护蜀汉门户汉中。而且陇右地势高险,交通不便,蜀军占领后,曹魏反攻困难。有利于诸葛亮以攻为守,这是一个符合实际的战略目标,蜀汉宿将魏延曾几次请求自秦岭直接北进,进攻长安,都未获诸葛亮批准,魏延为此怨恨,诸葛亮也因此被认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但揆之当时形势,且不论北出秦岭道路艰险,大军逶迤于数百里山谷中极易遭敌截击而进退失据,即使如愿攻占长安,也未必能出现对蜀汉有利的局面。长安是曹魏西方的战略要地,为京师洛阳之屏障。由于洛阳是四战之地,历来以洛阳为都者,必须控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以为依托。曹魏丢掉长安,必定要以倾国之力来攻,长安地处平原,交通发达,东方的人力物力可从黄河、渭水源源不断地运来支援。而以蜀汉的弱小实力和曲折艰难的后方补给线,根本无力对抗魏国的反攻。这显然不符合诸葛亮以攻为守的用兵方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力不足,西南的经济人力远不如中原)。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北伐是以战为守循序渐进的,在国力较弱情况下的保卫政权收拢汉室人心的最佳手段。而且诸葛亮经过多年的"治戎讲武",训练出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他带兵"戎陈整肃,赏罚肃而号令明。"行军安营中规中矩,皆合法度。作为老对手的司马懿在诸葛亮病卒后曾"案件其营垒处所",不得不叹服说:"天下奇才也。"

一代人杰诸葛亮为何褒贬不一,论北伐功过得失

诸葛亮北伐,其中亦有两次从秦岭直接北进,进攻关中平原。这看似与其一贯战略相悖,而实际正好表现了诸葛亮灵活的战略战术。一攻陈仓,是在孙吴攻魏并大破魏军之时;再攻渭南,则是在孙吴许诺与蜀东西夹击曹魏的情况之下。这说明,诸葛亮在客观形势可以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及强弱形势的情况下,还是善于用奇的。诸葛亮在几次北伐中屡屡处于主动地位,皆进退自如,处于"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地位,甚至在撤退途中设计杀死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

一代人杰诸葛亮为何褒贬不一,论北伐功过得失

由此看来,诸葛亮深通将略,善于手兵,所谓"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评价,并不符合实际。 诸葛亮北伐最终没能成功,除蜀魏双方力量相差悬殊外,还有其他客观上的原因。从曹魏方面来说,魏国结合当时吴蜀结盟图己的形势,严格遵循曹操曹丕制定的"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 固祁山"的成规,对蜀汉采取坚守要隘,不与其主力决战的方针。诸葛亮北伐后期的对手司马懿老谋深算,实行"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虚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的拒蜀方略,直至拖死诸葛亮,迫使蜀汉退军。

一代人杰诸葛亮为何褒贬不一,论北伐功过得失

无疑,曹魏君臣的正确对策,将诸葛亮北伐原本就很小的成功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点。从诸葛亮的盟友来说,吴蜀虽为同盟,但却各有打算,互存戒心,并不能真正配合攻魏。因而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并未得到孙吴多少配合和帮助。这也是他北伐难以成功的一个原因。

一代名相人中豪杰诸葛亮在这种无力回天抱有遗憾中去世。作为悲情英雄,壮志难酬!!为报刘备三顾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为一代国士。

他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风让一代又一代人所学习敬仰。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