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作者:天目潮客

#冬日生活打卡季#

本文作者:萧红尘 杨永其 金叔文 徐顺堂 范松林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市府驻地梧桐镇鸟瞰(原载1997年版《桐乡县志》)

1983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嘉兴地区教育为何落后》的报道,其中“茅盾故乡文盲多”一句批评的尖锐,一针见血。

文中说:“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故乡桐乡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31%以上。”“这里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有‘三差’:校舍差、设备差、师资差。”翻开桐乡的历史,史志上记载的人物有数百位之多,近现代依然是俊贤不绝,除了文学巨匠茅盾,还有漫画大师丰子恺、金石篆刻家钱君匋、摄影家徐肖冰、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新佛教运动的巨擘太虚大师、革命伉俪沈泽民和张琴秋、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木心……可谓名士风流,辉耀中华。

素有“文化之邦”美誉的桐乡,今天何以沦落至此?有识之士指出:祸起拆除“丛桂儒宫”——文庙大成殿!

它不仅是桐乡八景之一,而且也是文化名人的渊薮,更是这座古老城市的文明之“根”与“魂”呀!试想:磅礴的文化气脉一旦被斩断,失魂落魄的桐乡也就成了之必然,还谈什么自信与风雅?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原茅盾故居(位于桐乡市乌镇镇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处)。李渭钫摄于1983年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茅盾今日茅盾故居(茅盾纪念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群力摄故居

古为吴越交壤地 今系省辖县级市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历史沿革表。萧红尘摄于桐乡市博物馆“桐乡文化历史陈列展”

据新编《桐乡县志》述称:桐乡境内数十处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碳素测年,石门罗家角遗址距今6905±155年,属马家浜文化早期类型。

从出土的石器、陶器、木器、骨器和稻谷,建筑木构件以及动物遗骸中,可以窥见当时已种植水稻,饲养家畜,营建木构房屋,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吴越古遗址。萧红尘摄于桐乡市博物馆“桐乡文化历史陈列展”

今桐乡市境域春秋时为吴越交壤之地,吴于今石门镇垒石为门,为两国疆界。其后归属屡变。携李、御儿、陉等古地名,或含今市境,或在市境内,皆首见于《春秋》经传及《国语》《史记》等典籍。

秦时,置会稽郡,辖二十六县,今市境在由拳县西南。

三国时,由拳更名嘉兴。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析嘉兴西南崇德、语儿等七乡,置崇德县;时,梧桐等乡仍隶嘉兴县。

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又割嘉兴西南之梧桐、永新等五乡入崇德县。

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析崇德之募化、梧桐等六乡置桐乡县。自元迄清俱隶嘉兴府。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避太宗年号讳,将崇德县改名石门县。

民国3年(公元1914年),复称崇德县。民国时期,两县初隶钱塘道;16年,废道制,直属浙江省政府。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图1为罗家角遗址发现于1956年,是马家浜文化早期类型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图2为东园遗址,经专家判定,是考古发现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南宋时期的私家园林遗址,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图3为新地里遗址发掘现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图4为乌镇谭家湾遗址(小河浜交叉处),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图5为俞家湾桑基鱼塘,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群力/摄

图1为罗家角遗址,发现于1956年,是马家浜文化早期类型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位于石门镇颜井桥村罗家角组,总面积127125平方米,入选第二批浙江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图2为东园遗址,于2002年4月在桐乡市石门镇石门中学基建工地发现并经专家判定,是考古发现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南宋时期的私家园林遗址,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李群力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崇德、桐乡两县属浙江嘉兴专区。

1950年4月,乌镇市河以西部分从吴兴县划归桐乡县,濮院镇,原属嘉兴市部分划归桐乡县;5月,大麻乡从德清县划归崇德县。

1958年11月,崇德、桐乡两县合并称桐乡县,设县治于梧铜镇。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县属嘉兴地区。

1983年撒销地区建置,分没嘉兴、湖州两市,桐乡县隶属于嘉兴市。1993年4月,撤销桐乡,县设立桐乡市。为省辖县级市,由嘉兴市代管。

建县伊始草创孔庙 日臻完备巍娥壮丽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一中就是从久远的孔庙起步 萧红尘/摄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明宣德五年,桐乡从崇德县分立建县,县学同时创立。县学地址在原县治东北东水门内(现桐乡一中校址)。

其时,巡抚大理卿胡概、嘉兴知府齐政选择桐乡城东北隅、原宋淮东议幕徐纲后裔徐进文思院遗址为学基,由知县生用和草创孔庙。

七年(公元1432年),知县赵中筑外墙,建“明伦堂”三楹,并开拓泮池。

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知县范宣建大成殿五楹,东西二庑各十楹,殿前石台一座,下为石阶,并建文昌祠于东庑之后。

六年(公元1441年),知县田玉梁建正南戟门三间,棂星门三座;号舍二排各十间,在明伦堂东西两侧又建“居仁”“由义”两斋各三间和仓廨,门前辟射圃一区。

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知县张泰增建“乐育堂”“退省轩”于明伦堂后,并重修殿庑,棂星门改石建。

县丞邓玭建“会馔堂”三楹于凤翥门左,并在射圃内建“观德亭”一座。

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知县孟俊建斋宿房。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知县梁敬在崇圣祠后建奎光楼上下3间。

弘治年中(公元1488-1499年),知县王昊置俸廪仓,建尊经阁。十三年(公元1500年),知县李廷梧建乡贤祠。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知县任洛重建明伦堂及仪门。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知县王宸奉诏建启圣祠,于大成殿西南建敬一亭3间。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知县曾土彦募重建尊经阁、文昌祠、文奎阁。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学宫大成殿(老照片) 徐顺堂/供图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文庙大成殿”绘雕 萧红尘/摄

入清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教谕闵圻申重建明伦堂;

十五年(公元1676年),省、府令县集资大修殿、庑,建大成门,以劝募,捐资,割俸等形式集资修葺,全部饰新,并新筑围墙54丈,历时九月;

二十年(公元1681年),知县何金蔺建名宦祠;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又筑池修桥。

经明、清两朝,历代知县及乡贤、富商陆续营造、扩建、重修,至清康熙年间,其规模宏大,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达到了鼎盛时期。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奉诏将启圣祠更名崇圣祠,创建忠义孝悌祠;

五年(公元1727年),县绅汪绳煐在对河筑万仞宫墙;七年(公元1729年),知县蔡可远捐建名宦祠。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县绅姜之瑷重建县学头门三间,八字墙二垛,临河石埠一座;

十八年(公元1753年),县绅冯浩、朱明义、程尚赞将文昌阁旁木桥改建石桥,建石坊一座;

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知县潘安智建昌黎祠于大成殿之东北隅;

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知县戴廷沐重建崇圣祠、土地祠、忠义孝悌祠;

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县绅集资改建名宦、乡贤祠。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教谕宋咸熙于学宫东侧建杨园祠。如是几经修葺,孔庙规模日臻完备,巍娥壮丽。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桐乡遭洪杨之乱,原孔庙建筑除大成殿及大成门、四间号房和圣像幸存外,被太平军一炬皆成灰烬。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经县绅严辰请拨青镇房捐充作经费,将大成殿、两庑、大成门、棂星门、明伦堂、崇圣祠、昌黎祠、名宦、乡贤祠、忠义孝悌祠一律修造,得复旧观,修复后孔庙屋宇近百间,此后数十年未加修缮。

唯所有居仁、由义两斋,尊经、奎光两楼,观德、敬一两亭及馔堂、号舍、斋房、神库、神厨、杨园祠等处已久废。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清代桐乡县学宫图(原载1997年《桐乡县教育志》)

因为桐乡是从崇德派生出来的,所以桐乡县学在管理上与前文所述的崇德县学,并毫无二致,均奉行朝廷颁行的学规,严格苛刻,使生员不得越雷池半步。

自然其教学内容亦是以儒家经书为主,教学也以学做八股文为重点。在学额上也是大同小异,小异之处便是: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桐乡奉文永广5名。

至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桐乡严辰请于学使拨入府学2名,自是以为常。

武童定例,各岁试入学15名,但桐乡应试人少,每多缺额。

庙貌气势雄伟 祭礼隆重庄严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清代《重修桐乡县儒学记》碑,现藏桐乡市博物馆 萧红尘/摄

孔庙又称文庙,古时既为“至圣先师”孔子圣庙,又为府县儒学之宫,故在建筑上着重体现庄严、肃穆、雄伟的气势。

桐乡孔庙坐北面南,庙区众水汇合。庙前越河对岸,建有“万仞宫墙”一座,石基高一公尺左右,上用水磨青色大方砖镶砌,墙身高三公尺左右,长十多公尺,两旁有侧墙与正墙相连,成“八”字形,正墙粉灰面,绘麒麟瑞兽,面北正对庙门。

孔庙东临学桥浜,浜上有“登俊桥”(小石拱形桥),连通庙区内外。桥东沿曲径通学桥达外街,桥西堍有四柱石牌坊一座,所镌文记字迹斑驳难辨,牌坊前树石碑一方,刻有“军民臣等到此一律下马”十字。告诫谒圣者至此下马下轿,以示尊圣之意。过石牌坊后,沿“圣道”进入“圣域”。

“圣道”北侧为“文昌阁”,登阁可俯瞰孔庙全貌,南侧有观德亭一座。“圣道”越棂星门、大成门,直达大成殿丹墀。

棂星门前空旷,辟为射圃(射为孔子六艺之一,射圃原为孔子专用的活动场所),其面积按古制南北15步,东西72步。圃中列有大石狮两尊,蹲踞嬉球,形态逼真。圃南建有大石河埠,圣区尊严,民船不得随便停泊。

孔庙周围有围墙54丈,连结瀛洲坊、驾霓坊、云衢坊三座石牌坊,殿宇房屋均围建在内。

棂星门东与儒学并列,中为正门,二侧有边门。入棂星门内有“泮池”,池呈半圆形,有石栏,上架“泮桥”(石拱形桥),桥北通大成门。大成门丹色高槛,门框上端有竖匾,上书“文庙”二金字。大成门内两侧各有号舍十间,为司乐,管事之用,旁接东西廊祠,各列神厨供孔子七十二弟子神主。

居中为“圣庭”(天井),庭以石板平铺,中置大型铜鼎一座,供祭祀用。“圣庭”东侧有桂树两棵,乃数百年物,时有白鸟来巢,白鸟形似鹳鹤,有“丛桂儒宫”之称。

光绪《桐乡县志》卷一“疆域篇”列此为桐乡八景之一。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文庙遗留下来的两棵梧桐树 萧红尘摄于桐乡一中

“圣庭”步登丹墀即入大成殿。大成殿为孔庙中心,其造型为歇山顶宫殿式,飞角重檐,红墙筒瓦,殿门、户牖均髹丹漆,廊沿宽敞,殿内金碧丹黛,朱柱彩绘,殿正位设神龛,明角窗棂,龛前置石台,以陈祭品。

神龛内供孔子泥塑彩色立像,像身高大,顶戴旒冕,身穿朝服,手捧牙圭,仪容端庄。

古代对圣像塑泥,律规甚严,必须取自曲阜。而桐乡孔庙之塑像,据载确系用从山东曲阜孔林取来的“圣士”塑造。

殿之两庑列四配十哲泥塑立像:东芜供颜子、思子;西庑供曾子、孟子,皆手捧朝圭。

十哲次第分列两庑:东庑供闵子、冉子、端木子、仲子和卜子;西庑供宰子、言子、颛孙子、有子和朱子(有子和朱子无塑像,列神主位)。

大成殿上居中悬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御书“万世师表”红底金字巨型横匾,字体端正,笔力浑厚。

大成殿东侧建有文昌阁、名宦乡贤祠、忠义孝悌祠、昌黎祠,供经历代皇帝钦准的良相名将、名儒乡贤神主,当地名儒张履祥也列位在内。

略后有明伦堂(三间)、荣圣祠,丹漆金粉,富丽堂皇。大成殿西有训导署、澹宁堂、教谕署。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杨园先生”张履祥画像及简介,萧红尘摄于桐乡市博物馆“桐乡文化历史陈列展”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清时浙江学使雷鋐为张履祥立碑而写的“理学真儒”四个大字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由左宗棠亲自题写的“大儒杨园张子之墓”墓碑 图自桐乡广电新媒体中心

古时尊崇孔庙为先师圣庙,划周围为圣域,平时殿门深锁,黎民百姓不可涉足游览,逢岁祀或黉门瑞事,岁春元宵,才许开门,奉祀举礼。

历朝对孔子的祭祀,均极隆重,称为:“式奠礼”,每年春秋仲月(即农历二、八月)的上下丁日举行,如有事则改次丁或下丁,仪式庄严肃穆。

祭祀者须穿礼服(古穿朝服,民国时穿长泡黑褂),入谒时,在登俊桥前下马下轿,身贯而入,不容喧哗。

祭时以地方主管为正献(主祭),所属二序为分献(陪祭),行三上飨大礼(大礼古为三跪九叩,民国时改为鞠躬礼),行礼时古乐奏鸣,由读赞执掌。与祭者均须儒生,民国时为社会上层人土。

祭品等级森严,先师供制为帛(白绸)一、牛一、羊一、豕一,登(礼器名)一等;四配位供制为帛、羊、豕各一等;十哲位供制各为帛,无牲。

清雍正五年泰诏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农历)为孔子诞辰。礼部则律,在这一天奉斋一日,不理刑名,禁止屠宰。

民国初年,仍沿旧制,唯改奉祀官一人专司其事,每年春秋祭祀不废。

硕彦大儒灿若星辰 接力“尊朱”群起“辟王”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历史上名贤辈出之军政贤能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文艺翘楚、学术精英

县学作为地方官府办的学校,为朝延培养后备官员,与科举紧密相关。而崇德、桐乡县学可谓不辱使命。

据《重修浙江通志·考选》,清代自顺治朝至光绪朝,桐乡共有进士68人,石门(崇德)37人。而正是在县学孔庙的催生之下,桐乡出现了英才辈出、名士云集、群英荟萃的喜人局面。

仅史志上记载的人物就有数百位之多,如《宋史》里的陈垲,《元史》里的张伯淳,《明史》里的鲍恂、贝琼、程本立、潘蕃、吴尔埙,《清史稿》里的劳之辨、方薰,这些人既是桐乡的名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名人。

在桐乡古代文化名人的星空里,理学家更是灿若星辰。宋代辅广、清代张履祥入祀孔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个县有两人入祀孔庙,杭嘉湖地区,也只有桐乡,浙江全省又有几个呢?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图为宋代辅广

宋代辅广,作为朱熹的重要弟子,朱子学重要学者,他少年倜傥有大志。然而,四试不第,专攻周敦颐和二程学说,先后师事吕祖谦和朱熹,深为朱熹所重。

宋宁宗庆元(公元1195~1200年)初,朱熹理学被斥为“伪学”,学者多避去,只有他不为所动,甚至卖产业入京师,居太学之南以侍奉朱熹。他以卫道者自任,仍与同志士子质疑问难,志不少屈。

朱熹当“年来无朋友共讲,有话无分付处”时,得此独立不惧之弟子,极为嘉叹,说:“当此时立得脚定者甚难。惟汉卿风力稍劲。”

时以书信往还,有七封信收入朱子文集中。他与魏了翁友善,每相遇,必出朱子文章相诵读研讨。

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年)回归故里,在崇德县筑传贻堂(咸淳五年,即公元1269年,改为传贻书院),教授学生,取传之先儒以贻后学之义,以躬行实践挽回颓风为办学宗旨。学者称传贻先生。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晚村先生”吕留良画像及简介。萧红尘摄于桐乡市博物馆“桐乡文化历史陈列展”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市崇福镇吕晚村纪念亭今昔。范树立/摄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原吕晚村纪念亭遗存牡丹石系明代隆庆帝御赐。范树立/摄

据主要从事浙学、明清思想文化研究的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政治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张天杰撰文称:清代中前叶的浙西有一批传承有序的朱子学者,以张履祥为发端,吕留良为助手,经过吕葆中、柯崇朴、严鸿逵、车鼎丰等吕氏门人的接续,直到张氏之私淑祝洤,为拯救风俗人心起而“尊朱辟王”,将朱子学作为道德践履的思想资源。

他们将朱子后学与朱子本人的著述并重而分别加以刊刻或选编,在选编之时喜好使用朱子《近思录》的学术诠释范式,这些努力,对于朱子学的重新诠释与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盛行已逾百年、弊端丛生的阳明心学逐渐淡出士人的视野,朱子理学得以复兴。

除了上述辅、张、吕之外,桐乡历史上的理学家还有宋朝末年的卫富益、元朝的俞天民、明初的鲍恂、程本立,明代中期的胡其久等硕彦名儒。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图为程本立

程本立,字原道,号巽隐。宋儒程颐后裔,浙江桐乡人,生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前后,卒于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遗有诗文《巽隐集》四卷。

他少年时求学江南,得学术之正统;青年时游历南北,建志向之远大;壮年时为官一方,成政绩之卓然。

但因为痛惜骨肉相残、内战不息,最后,他以一种决然的方式离去,死时囊无余资。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被人赞为“清御史”。

学子难忘“丛桂儒宫”拆庙取材换钢建堂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被改为“大礼堂”的桐乡文庙大成殿老照片(原载1997年《桐乡县教育志》)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颁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桐乡县学文庙也不可避免的开始走下坡路,加之缺乏修葺,使原来“规制壮观,气势宏伟”的孔庙日趋倾圮,至1947年9月,在儒学旧址创办了桐乡县立初级中学。

此后,校园向孔庙大殿的后院延伸扩展。及至1950年大年初一游城,徐顺堂经过学宫时,神壇上只有被挖掉双眼孤单一偶的孔圣人,两边孔子弟子的立像早被清除干净。

大成殿的琉璃瓦缺损严重,朱漆剥落,方砖破碎,坑洼无数……一片败相。

大成殿周边杂草丛生,野兔蛇虫出没,学浜里野鸭成群……其荒凉程度可见一斑。

1953年,桐乡县中从东面耶蘇教堂旁搬迁至大成殿遗址,大成殿便改为“大礼堂”,在大成殿的东、西各造两间教师办公室和两间教室,南边四间号房改建为教室,大成殿的石台、石陞(即刻有龙凤喜珠的石雕)、石道两边栽花种草、种树设石,辟为两个季季有花、花香袭人的小花园。

大成殿东与学浜之间,经师生们艰辛劳动,建起了篮球场、排球场等。

1956年夏,桐乡县中在大成殿的东北端建造了四间教室和一幢宿舍楼,并于当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学校易名为浙江省桐乡中学。

1958年,桐乡县中改设为完全中学,改名为桐乡县第一中学。

1960年,桐乡一中又在新教室和新宿舍楼的西边,扩建四间教室和一幢宿舍楼。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为桐乡一中题写的校名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上海市原市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为家乡桐乡一中题词“培育英才” 萧红尘/摄

范松林,是徐顺堂的学弟,1967年高中毕业的他当年就读桐乡一中时,已是另一番光景:我们求学的桐乡一中就建在文庙的原址上,时存的老建筑只有大成殿和殿前的附属设施了。

文庙大成殿就在校的西南角,我们高一时的教室和图书室就在南面离大殿二十来米的地方。西南角沿河兜有一小花园,有几块太湖石,也是当年文庙里遗物,是我们课余话动的场所。

作为县城的桐乡,是必须有文庙的,当时尚存的建筑主要就是大成殿了,作为主体建筑,大成殿伟岸高大,典型的重檐结构,雕樑画栋,斗拱精美。

那红漆经长年风吹雨打,已经斑驳脱落,那四根大柱坚硬粗大,方方正正的青磚地皮油亮光滑,门前的汉白玉栏杆和一条两边种上高大梧桐树的甬道显得那样古扑。

大成殿里早已没有了“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像了。紧贴后墙的是一只司令台,是校长、书记作报告和师生文艺演出的舞台,我和班里的几个文艺骨干也在此台上演过几回节目,还有那当年在校园内轰动一时的高三班演出的气势磅礴的“长征组歌”。

大殿里还摆放着双扛、单扛、木马等体育用具,下雨天就在此上体育课......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文庙已不存,当地在桐乡一中前的北港河畔树立起“丛桂儒宫”标志牌匾,供人凭吊、怀念。萧红尘/摄

有关桐乡文庙,仅存之大成殿的消失,曾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有点黑色幽默。原来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因栋梁为白蚁蛀蚀,有倾倒之危遂予拆除的。

可实际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据范松林回忆:不知是1972年还是1973年,这一在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仲宏道所撰的《桐溪八景》的第七景“丛桂儒宫”的文庙大成殿被拆除,据说拆了两个多月,拆下的大柱、横樑等大件就不必说了,单精美的木雕斗拱就堆成一个小山,后来被劈了当柴烧,真是可惜、可叹!

而徐顺堂了解到的情况,应该才是事实:1976年桐乡一中领导决定在大操场北面建造一座大会堂,但缺少钢材,于是决定拆除大成殿,用大成殿的木材去上海调换建筑钢材,此事由当时校总务主任姚老师具体经办,拆大成殿请梧桐建筑社李师傅等协办。

据说大成殿的栋柱、樑条……均为花梨木、香樟木等优质木材,是制作翻砂木模的最佳材料,双方各得其所,互换交易事宜进行得相当顺利。

就这样桐乡一中以几百年的珍贵文物——大成殿,换来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大会堂,也许这个代价太大了吧!

现今高大、宏伟的大成殿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可喜的是在桐乡第一中学的校门口,留下了当年大成殿石台上两棵两人合抱的梧桐树,看到它俩就勾起人们对大成殿的无限思念!

桐人犹忆“三大胜境”“精神家园”胡不归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城的古梧桐树 金汉祥/供图

曾几何时,文庙大成殿、古梧桐树和老县衙前的那爿“软桥”,作为桐乡县城梧桐镇上的三大胜境而让人津津乐道。

范松林忘不了进桐乡城独树时的的情形:1964年夏天,我和同学们背着被包,坐着老式公交车,颠簸在濮院至桐乡的石子公路上,到站后穿过南门已经成为土墩的城墙缺口(早已见不到城门了),沿着一条窄窄的直街,来到我们求学的北港河畔的桐乡一中。这也是我们这群毛头小伙子第一次体验到“碗大桐乡城”这句俗语的意思。

几十年过去了,抚今追昔,范松林禁不住感叹:当年县城里的“三大胜境”连同老县衙、城中的武庙、四周的城墙遗址和护城河、河上的众多石桥,随着北港河的加宽,康泾塘的开掘,城区的改造,加上人祸的因素,都一一湮灭,让如今的梧桐镇除一条和庆丰路平行的老街外,已没有什么能让人称道的古迹胜境了。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为明建六朝遗胜牌坊。李渭钫分别摄于1974年、1994年、2007年。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桐乡文物保护事业捷道频传: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乌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崇福、石门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乌镇民合村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石门镇罗家角遗址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截至目前,桐乡市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共有830余处,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99处。

媒体欢呼雀跃:“一处处‘宝地’构成了桐乡丰厚的文化积淀,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保护中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利用。”

当地记者亦情不自禁道:一座城市因历史积淀而更厚重,一方水土因文化而充满温情。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保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记忆,便是记得住的乡愁,看得见的发展。

我们相信,只有始终对历史文化保持一种敬畏,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历史文脉走近百姓、走进当代,才可能让桐乡文化走向未来。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市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桐乡段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清代、民国濮院古桥群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清代夏氏府第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清代大有桥街章宅

话说回来,文接开头,一句“茅盾故乡文盲多”,曾经深深地刺痛了桐乡人民的心,也激发桐乡人奋起直追,并让桐乡教育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1983年开始,桐乡狠下决心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作出了《关于开创我县教育事业新局面的决定》,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的奋斗目标,即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在对教育的空前重视下,1994年,桐乡在全国首批通过了“两基”验收。

2007年,《人民教育》杂志题为《桐乡:教育走向城市化》的专稿写道:“今天的桐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透过当地媒体人的视角“还看今朝”——古老的桐乡大地灵气依旧、璀璨胜昔。

而生动再现桐乡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代代相传的智慧与创造的历史遗迹,已经成为凝聚桐乡人美丽乡愁的“精神家园”。

笔者有感而发,这“精神家园”里是不是该给文庙留有一席之地呢?桐乡文庙,归去来兮!

浙江孔庙调查 | "茅盾故里"钩沉:桐乡拆儒宫取良材换钢材造大会堂

桐乡市濮院镇观前街的清乾隆翔云观山门系市级文保单位 李群力/摄

编辑 夙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