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作者:天目潮客

#冬日生活打卡季#

本文作者:蕭紅塵 楊永其 金叔文 徐順堂 範松林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市府駐地梧桐鎮鳥瞰(原載1997年版《桐鄉縣志》)

1983年1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嘉興地區教育為何落後》的報道,其中“茅盾故鄉文盲多”一句批評的尖銳,一針見血。

文中說:“著名文學家茅盾的故鄉桐鄉縣,文盲半文盲占總人口的31%以上。”“這裡的農村學校,特别是國小有‘三差’:校舍差、裝置差、師資差。”翻開桐鄉的曆史,史志上記載的人物有數百位之多,近現代依然是俊賢不絕,除了文學巨匠茅盾,還有漫畫大師豐子恺、金石篆刻家錢君匋、攝影家徐肖冰、國際問題專家金仲華、中華書局創始人陸費逵、新佛教運動的巨擘太虛大師、革命伉俪沈澤民和張琴秋、當代著名作家畫家木心……可謂名士風流,輝耀中華。

素有“文化之邦”美譽的桐鄉,今天何以淪落至此?有識之士指出:禍起拆除“叢桂儒宮”——文廟大成殿!

它不僅是桐鄉八景之一,而且也是文化名人的淵薮,更是這座古老城市的文明之“根”與“魂”呀!試想:磅礴的文化氣脈一旦被斬斷,失魂落魄的桐鄉也就成了之必然,還談什麼自信與風雅?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原茅盾故居(位于桐鄉市烏鎮鎮觀前街與新華路交接處)。李渭钫攝于1983年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茅盾今日茅盾故居(茅盾紀念堂),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李群力攝故居

古為吳越交壤地 今系省轄縣級市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曆史沿革表。蕭紅塵攝于桐鄉市博物館“桐鄉文化曆史陳列展”

據新編《桐鄉縣志》述稱:桐鄉境内數十處古文化遺址,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碳素測年,石門羅家角遺址距今6905±155年,屬馬家浜文化早期類型。

從出土的石器、陶器、木器、骨器和稻谷,建築木構件以及動物遺骸中,可以窺見當時已種植水稻,飼養家畜,營建木構房屋,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吳越古遺址。蕭紅塵攝于桐鄉市博物館“桐鄉文化曆史陳列展”

今桐鄉市境域春秋時為吳越交壤之地,吳于今石門鎮壘石為門,為兩國疆界。其後歸屬屢變。攜李、禦兒、陉等古地名,或含今市境,或在市境内,皆首見于《春秋》經傳及《國語》《史記》等典籍。

秦時,置會稽郡,轄二十六縣,今市境在由拳縣西南。

三國時,由拳更名嘉興。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析嘉興西南崇德、語兒等七鄉,置崇德縣;時,梧桐等鄉仍隸嘉興縣。

北宋熙甯十年(公元1077年),又割嘉興西南之梧桐、永新等五鄉入崇德縣。

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析崇德之募化、梧桐等六鄉置桐鄉縣。自元迄清俱隸嘉興府。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避太宗年号諱,将崇德縣改名石門縣。

民國3年(公元1914年),複稱崇德縣。民國時期,兩縣初隸錢塘道;16年,廢道制,直屬浙江省政府。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圖1為羅家角遺址發現于1956年,是馬家浜文化早期類型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圖2為東園遺址,經專家判定,是考古發現儲存最完整的一處南宋時期的私家園林遺址,現為浙江省文物保護機關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圖3為新地裡遺址發掘現場,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圖4為烏鎮譚家灣遺址(小河浜交叉處),現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圖5為俞家灣桑基魚塘,現為浙江省文物保護機關 李群力/攝

圖1為羅家角遺址,發現于1956年,是馬家浜文化早期類型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位于石門鎮顔井橋村羅家角組,總面積127125平方米,入選第二批浙江省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圖2為東園遺址,于2002年4月在桐鄉市石門鎮石門中學基建工地發現并經專家判定,是考古發現儲存最完整的一處南宋時期的私家園林遺址,現為浙江省文物保護機關。(李群力攝)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崇德、桐鄉兩縣屬浙江嘉興專區。

1950年4月,烏鎮市河以西部分從吳興縣劃歸桐鄉縣,濮院鎮,原屬嘉興市部分劃歸桐鄉縣;5月,大麻鄉從德清縣劃歸崇德縣。

1958年11月,崇德、桐鄉兩縣合并稱桐鄉縣,設縣治于梧銅鎮。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縣屬嘉興地區。

1983年撒銷地區建置,分沒嘉興、湖州兩市,桐鄉縣隸屬于嘉興市。1993年4月,撤銷桐鄉,縣設立桐鄉市。為省轄縣級市,由嘉興市代管。

建縣伊始草創孔廟 日臻完備巍娥壯麗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一中就是從久遠的孔廟起步 蕭紅塵/攝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明宣德五年,桐鄉從崇德縣分立建縣,縣學同時創立。縣學位址在原縣治東北東水門内(現桐鄉一中校址)。

其時,巡撫大理卿胡概、嘉興知府齊政選擇桐鄉城東北隅、原宋淮東議幕徐綱後裔徐進文思院遺址為學基,由知縣生用和草創孔廟。

七年(公元1432年),知縣趙中築外牆,建“明倫堂”三楹,并開拓泮池。

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知縣範宣建大成殿五楹,東西二庑各十楹,殿前石台一座,下為石階,并建文昌祠于東庑之後。

六年(公元1441年),知縣田玉梁建正南戟門三間,棂星門三座;号舍二排各十間,在明倫堂東西兩側又建“居仁”“由義”兩齋各三間和倉廨,門前辟射圃一區。

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知縣張泰增建“樂育堂”“退省軒”于明倫堂後,并重修殿庑,棂星門改石建。

縣丞鄧玭建“會馔堂”三楹于鳳翥門左,并在射圃内建“觀德亭”一座。

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知縣孟俊建齋宿房。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知縣梁敬在崇聖祠後建奎光樓上下3間。

弘治年中(公元1488-1499年),知縣王昊置俸廪倉,建尊經閣。十三年(公元1500年),知縣李廷梧建鄉賢祠。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知縣任洛重建明倫堂及儀門。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知縣王宸奉诏建啟聖祠,于大成殿西南建敬一亭3間。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知縣曾土彥募重建尊經閣、文昌祠、文奎閣。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學宮大成殿(老照片) 徐順堂/供圖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文廟大成殿”繪雕 蕭紅塵/攝

入清後,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教谕闵圻申重建明倫堂;

十五年(公元1676年),省、府令縣集資大修殿、庑,建大成門,以勸募,捐資,割俸等形式集資修葺,全部飾新,并新築圍牆54丈,曆時九月;

二十年(公元1681年),知縣何金蔺建名宦祠;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又築池修橋。

經明、清兩朝,曆代知縣及鄉賢、富商陸續營造、擴建、重修,至清康熙年間,其規模宏大,設施齊全,環境優美,達到了鼎盛時期。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奉诏将啟聖祠更名崇聖祠,建立忠義孝悌祠;

五年(公元1727年),縣紳汪繩煐在對河築萬仞宮牆;七年(公元1729年),知縣蔡可遠捐建名宦祠。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縣紳姜之瑷重建縣學頭門三間,八字牆二垛,臨河石埠一座;

十八年(公元1753年),縣紳馮浩、朱明義、程尚贊将文昌閣旁木橋改建石橋,建石坊一座;

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知縣潘安智建昌黎祠于大成殿之東北隅;

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知縣戴廷沐重建崇聖祠、土地祠、忠義孝悌祠;

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縣紳集資改建名宦、鄉賢祠。

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教谕宋鹹熙于學宮東側建楊園祠。如是幾經修葺,孔廟規模日臻完備,巍娥壯麗。

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桐鄉遭洪楊之亂,原孔廟建築除大成殿及大成門、四間号房和聖像幸存外,被太平軍一炬皆成灰燼。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經縣紳嚴辰請撥青鎮房捐充作經費,将大成殿、兩庑、大成門、棂星門、明倫堂、崇聖祠、昌黎祠、名宦、鄉賢祠、忠義孝悌祠一律修造,得複舊觀,修複後孔廟屋宇近百間,此後數十年未加修繕。

唯所有居仁、由義兩齋,尊經、奎光兩樓,觀德、敬一兩亭及馔堂、号舍、齋房、神庫、神廚、楊園祠等處已久廢。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清代桐鄉縣學宮圖(原載1997年《桐鄉縣教育志》)

因為桐鄉是從崇德派生出來的,是以桐鄉縣學在管理上與前文所述的崇德縣學,并毫無二緻,均奉行朝廷頒行的學規,嚴格苛刻,使生員不得越雷池半步。

自然其教學内容亦是以儒家經書為主,教學也以學做八股文為重點。在學額上也是大同小異,小異之處便是: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桐鄉奉文永廣5名。

至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桐鄉嚴辰請于學使撥入府學2名,自是以為常。

武童定例,各歲試入學15名,但桐鄉應試人少,每多缺額。

廟貌氣勢雄偉 祭禮隆重莊嚴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清代《重修桐鄉縣儒學記》碑,現藏桐鄉市博物館 蕭紅塵/攝

孔廟又稱文廟,古時既為“至聖先師”孔子聖廟,又為府縣儒學之宮,故在建築上着重展現莊嚴、肅穆、雄偉的氣勢。

桐鄉孔廟坐北面南,廟區衆水彙合。廟前越河對岸,建有“萬仞宮牆”一座,石基高一公尺左右,上用水磨青色大方磚鑲砌,牆身高三公尺左右,長十多公尺,兩旁有側牆與正牆相連,成“八”字形,正牆粉灰面,繪麒麟瑞獸,面北正對廟門。

孔廟東臨學橋浜,浜上有“登俊橋”(小石拱形橋),連通廟區内外。橋東沿曲徑通學橋達外街,橋西堍有四柱石牌坊一座,所镌文記字迹斑駁難辨,牌坊前樹石碑一方,刻有“軍民臣等到此一律下馬”十字。告誡谒聖者至此下馬下轎,以示尊聖之意。過石牌坊後,沿“聖道”進入“聖域”。

“聖道”北側為“文昌閣”,登閣可俯瞰孔廟全貌,南側有觀德亭一座。“聖道”越棂星門、大成門,直達大成殿丹墀。

棂星門前空曠,辟為射圃(射為孔子六藝之一,射圃原為孔子專用的活動場所),其面積按古制南北15步,東西72步。圃中列有大石獅兩尊,蹲踞嬉球,形态逼真。圃南建有大石河埠,聖區尊嚴,民船不得随便停泊。

孔廟周圍有圍牆54丈,連結瀛洲坊、駕霓坊、雲衢坊三座石牌坊,殿宇房屋均圍建在内。

棂星門東與儒學并列,中為正門,二側有邊門。入棂星門内有“泮池”,池呈半圓形,有石欄,上架“泮橋”(石拱形橋),橋北通大成門。大成門丹色高檻,門框上端有豎匾,上書“文廟”二金字。大成門内兩側各有号舍十間,為司樂,管事之用,旁接東西廊祠,各列神廚供孔子七十二弟子神主。

居中為“聖庭”(天井),庭以石闆平鋪,中置大型銅鼎一座,供祭祀用。“聖庭”東側有桂樹兩棵,乃數百年物,時有白鳥來巢,白鳥形似鹳鶴,有“叢桂儒宮”之稱。

光緒《桐鄉縣志》卷一“疆域篇”列此為桐鄉八景之一。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文廟遺留下來的兩棵梧桐樹 蕭紅塵攝于桐鄉一中

“聖庭”步登丹墀即入大成殿。大成殿為孔廟中心,其造型為歇山頂宮殿式,飛角重檐,紅牆筒瓦,殿門、戶牖均髹丹漆,廊沿寬敞,殿内金碧丹黛,朱柱彩繪,殿正位設神龛,明角窗棂,龛前置石台,以陳祭品。

神龛内供孔子泥塑彩色立像,像身高大,頂戴旒冕,身穿朝服,手捧牙圭,儀容端莊。

古代對聖像塑泥,律規甚嚴,必須取自曲阜。而桐鄉孔廟之塑像,據載确系用從山東曲阜孔林取來的“聖士”塑造。

殿之兩庑列四配十哲泥塑立像:東蕪供顔子、思子;西庑供曾子、孟子,皆手捧朝圭。

十哲次第分列兩庑:東庑供闵子、冉子、端木子、仲子和蔔子;西庑供宰子、言子、颛孫子、有子和朱子(有子和朱子無塑像,列神主位)。

大成殿上居中懸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禦書“萬世師表”紅底金字巨型橫匾,字型端正,筆力渾厚。

大成殿東側建有文昌閣、名宦鄉賢祠、忠義孝悌祠、昌黎祠,供經曆代皇帝欽準的良相名将、名儒鄉賢神主,當地名儒張履祥也列位在内。

略後有明倫堂(三間)、榮聖祠,丹漆金粉,富麗堂皇。大成殿西有訓導署、澹甯堂、教谕署。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楊園先生”張履祥畫像及簡介,蕭紅塵攝于桐鄉市博物館“桐鄉文化曆史陳列展”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清時浙江學使雷鋐為張履祥立碑而寫的“理學真儒”四個大字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由左宗棠親自題寫的“大儒楊園張子之墓”墓碑 圖自桐鄉廣電新媒體中心

古時尊崇孔廟為先師聖廟,劃周圍為聖域,平時殿門深鎖,黎民百姓不可涉足遊覽,逢歲祀或黉門瑞事,歲春元宵,才許開門,奉祀舉禮。

曆朝對孔子的祭祀,均極隆重,稱為:“式奠禮”,每年春秋仲月(即農曆二、八月)的上下丁日舉行,如有事則改次丁或下丁,儀式莊嚴肅穆。

祭祀者須穿禮服(古穿朝服,民國時穿長泡黑褂),入谒時,在登俊橋前下馬下轎,身貫而入,不容喧嘩。

祭時以地方主管為正獻(主祭),所屬二序為分獻(陪祭),行三上飨大禮(大禮古為三跪九叩,民國時改為鞠躬禮),行禮時古樂奏鳴,由讀贊執掌。與祭者均須儒生,民國時為社會上層人土。

祭品等級森嚴,先師供制為帛(白綢)一、牛一、羊一、豕一,登(禮器名)一等;四配位供制為帛、羊、豕各一等;十哲位供制各為帛,無牲。

清雍正五年泰诏每年八月二十七日(農曆)為孔子誕辰。禮部則律,在這一天奉齋一日,不理刑名,禁止屠宰。

民國初年,仍沿舊制,唯改奉祀官一人專司其事,每年春秋祭祀不廢。

碩彥大儒燦若星辰 接力“尊朱”群起“辟王”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曆史上名賢輩出之軍政賢能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文藝翹楚、學術精英

縣學作為地方官府辦的學校,為朝延培養後備官員,與科舉緊密相關。而崇德、桐鄉縣學可謂不辱使命。

據《重修浙江通志·考選》,清代自順治朝至光緒朝,桐鄉共有進士68人,石門(崇德)37人。而正是在縣學孔廟的催生之下,桐鄉出現了英才輩出、名士雲集、群英荟萃的喜人局面。

僅史志上記載的人物就有數百位之多,如《宋史》裡的陳垲,《元史》裡的張伯淳,《明史》裡的鮑恂、貝瓊、程本立、潘蕃、吳爾埙,《清史稿》裡的勞之辨、方薰,這些人既是桐鄉的名人,也是中國曆史上公認的名人。

在桐鄉古代文化名人的星空裡,理學家更是燦若星辰。宋代輔廣、清代張履祥入祀孔廟,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個縣有兩人入祀孔廟,杭嘉湖地區,也隻有桐鄉,浙江全省又有幾個呢?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圖為宋代輔廣

宋代輔廣,作為朱熹的重要弟子,朱子學重要學者,他少年倜傥有大志。然而,四試不第,專攻周敦頤和二程學說,先後師事呂祖謙和朱熹,深為朱熹所重。

宋甯宗慶元(公元1195~1200年)初,朱熹理學被斥為“僞學”,學者多避去,隻有他不為所動,甚至賣産業入京師,居太學之南以侍奉朱熹。他以衛道者自任,仍與同志士子質疑問難,志不少屈。

朱熹當“年來無朋友共講,有話無分付處”時,得此獨立不懼之弟子,極為嘉歎,說:“當此時立得腳定者甚難。惟漢卿風力稍勁。”

時以書信往還,有七封信收入朱子文集中。他與魏了翁友善,每相遇,必出朱子文章相誦讀研讨。

嘉泰年間(公元1201~1204年)回歸故裡,在崇德縣築傳贻堂(鹹淳五年,即公元1269年,改為傳贻書院),教授學生,取傳之先儒以贻後學之義,以躬行實踐挽回頹風為辦學宗旨。學者稱傳贻先生。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晚村先生”呂留良畫像及簡介。蕭紅塵攝于桐鄉市博物館“桐鄉文化曆史陳列展”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市崇福鎮呂晚村紀念亭今昔。範樹立/攝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原呂晚村紀念亭遺存牡丹石系明代隆慶帝禦賜。範樹立/攝

據主要從事浙學、明清思想文化研究的杭州師範大學國學院、政治與社會學院副教授張天傑撰文稱:清代中前葉的浙西有一批傳承有序的朱子學者,以張履祥為發端,呂留良為助手,經過呂葆中、柯崇樸、嚴鴻逵、車鼎豐等呂氏門人的接續,直到張氏之私淑祝洤,為拯救風俗人心起而“尊朱辟王”,将朱子學作為道德踐履的思想資源。

他們将朱子後學與朱子本人的著述并重而分别加以刊刻或選編,在選編之時喜好使用朱子《近思錄》的學術诠釋範式,這些努力,對于朱子學的重新诠釋與廣泛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使得盛行已逾百年、弊端叢生的陽明心學逐漸淡出士人的視野,朱子理學得以複興。

除了上述輔、張、呂之外,桐鄉曆史上的理學家還有宋朝末年的衛富益、元朝的俞天民、明初的鮑恂、程本立,明代中期的胡其久等碩彥名儒。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圖為程本立

程本立,字原道,号巽隐。宋儒程頤後裔,浙江桐鄉人,生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前後,卒于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遺有詩文《巽隐集》四卷。

他少年時求學江南,得學術之正統;青年時遊曆南北,建志向之遠大;壯年時為官一方,成政績之卓然。

但因為痛惜骨肉相殘、内戰不息,最後,他以一種決然的方式離去,死時囊無餘資。讓人肅然起敬的同時,也被人贊為“清禦史”。

學子難忘“叢桂儒宮”拆廟取材換鋼建堂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被改為“大禮堂”的桐鄉文廟大成殿老照片(原載1997年《桐鄉縣教育志》)

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頒行新政,“廢科舉,興學堂”。桐鄉縣學文廟也不可避免的開始走下坡路,加之缺乏修葺,使原來“規制壯觀,氣勢宏偉”的孔廟日趨傾圮,至1947年9月,在儒學舊址創辦了桐鄉縣立初級中學。

此後,校園向孔廟大殿的後院延伸擴充。及至1950年大年初一遊城,徐順堂經過學宮時,神壇上隻有被挖掉雙眼孤單一偶的孔聖人,兩邊孔子弟子的立像早被清除幹淨。

大成殿的琉璃瓦缺損嚴重,朱漆剝落,方磚破碎,坑窪無數……一片敗相。

大成殿周邊雜草叢生,野兔蛇蟲出沒,學浜裡野鴨成群……其荒涼程度可見一斑。

1953年,桐鄉縣中從東面耶蘇教堂旁搬遷至大成殿遺址,大成殿便改為“大禮堂”,在大成殿的東、西各造兩間教師辦公室和兩間教室,南邊四間号房改建為教室,大成殿的石台、石陞(即刻有龍鳳喜珠的石雕)、石道兩邊栽花種草、種樹設石,辟為兩個季季有花、花香襲人的小花園。

大成殿東與學浜之間,經師生們艱辛勞動,建起了籃球場、排球場等。

1956年夏,桐鄉縣中在大成殿的東北端建造了四間教室和一幢宿舍樓,并于當年開始招收高中學生,學校易名為浙江省桐鄉中學。

1958年,桐鄉縣中改設為完全中學,改名為桐鄉縣第一中學。

1960年,桐鄉一中又在新教室和新宿舍樓的西邊,擴建四間教室和一幢宿舍樓。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潘雲鶴為桐鄉一中題寫的校名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上海市原市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為家鄉桐鄉一中題詞“培育英才” 蕭紅塵/攝

範松林,是徐順堂的學弟,1967年高中畢業的他當年就讀桐鄉一中時,已是另一番光景:我們求學的桐鄉一中就建在文廟的原址上,時存的老建築隻有大成殿和殿前的附屬設施了。

文廟大成殿就在校的西南角,我們高一時的教室和圖書室就在南面離大殿二十來米的地方。西南角沿河兜有一小花園,有幾塊太湖石,也是當年文廟裡遺物,是我們課餘話動的場所。

作為縣城的桐鄉,是必須有文廟的,當時尚存的建築主要就是大成殿了,作為主體建築,大成殿偉岸高大,典型的重檐結構,雕樑畫棟,鬥拱精美。

那紅漆經長年風吹雨打,已經斑駁脫落,那四根大柱堅硬粗大,方方正正的青磚地皮油亮光滑,門前的漢白玉欄杆和一條兩邊種上高大梧桐樹的甬道顯得那樣古撲。

大成殿裡早已沒有了“萬世師表”的孔聖人像了。緊貼後牆的是一隻司令台,是校長、書記作報告和師生文藝演出的舞台,我和班裡的幾個文藝骨幹也在此台上演過幾回節目,還有那當年在校園内轟動一時的高三班演出的氣勢磅礴的“長征組歌”。

大殿裡還擺放着雙扛、單扛、木馬等體育用具,下雨天就在此上體育課......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文廟已不存,當地在桐鄉一中前的北港河畔樹立起“叢桂儒宮”标志牌匾,供人憑吊、懷念。蕭紅塵/攝

有關桐鄉文廟,僅存之大成殿的消失,曾經衆說紛纭,莫衷一是,甚至有點黑色幽默。原來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因棟梁為白蟻蛀蝕,有傾倒之危遂予拆除的。

可實際情況,究竟是怎麼樣的呢?據範松林回憶:不知是1972年還是1973年,這一在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仲宏道所撰的《桐溪八景》的第七景“叢桂儒宮”的文廟大成殿被拆除,據說拆了兩個多月,拆下的大柱、橫樑等大件就不必說了,單精美的木雕鬥拱就堆成一個小山,後來被劈了當柴燒,真是可惜、可歎!

而徐順堂了解到的情況,應該才是事實:1976年桐鄉一中上司決定在大操場北面建造一座大會堂,但缺少鋼材,于是決定拆除大成殿,用大成殿的木材去上海調換建築鋼材,此事由當時校總務主任姚老師具體經辦,拆大成殿請梧桐建築社李師傅等協辦。

據說大成殿的棟柱、樑條……均為花梨木、香樟木等優質木材,是制作翻砂木模的最佳材料,雙方各得其所,互換交易事宜進行得相當順利。

就這樣桐鄉一中以幾百年的珍貴文物——大成殿,換來一座鋼筋混凝土的大會堂,也許這個代價太大了吧!

現今高大、宏偉的大成殿早已湮沒在曆史長河之中,但可喜的是在桐鄉第一中學的校門口,留下了當年大成殿石台上兩棵兩人合抱的梧桐樹,看到它倆就勾起人們對大成殿的無限思念!

桐人猶憶“三大勝境”“精神家園”胡不歸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城的古梧桐樹 金漢祥/供圖

曾幾何時,文廟大成殿、古梧桐樹和老縣衙前的那爿“軟橋”,作為桐鄉縣城梧桐鎮上的三大勝境而讓人津津樂道。

範松林忘不了進桐鄉城獨樹時的的情形:1964年夏天,我和同學們背着被包,坐着老式公共汽車,颠簸在濮院至桐鄉的石子公路上,到站後穿過南門已經成為土墩的城牆缺口(早已見不到城門了),沿着一條窄窄的直街,來到我們求學的北港河畔的桐鄉一中。這也是我們這群毛頭小夥子第一次體驗到“碗大桐鄉城”這句俗語的意思。

幾十年過去了,撫今追昔,範松林禁不住感歎:當年縣城裡的“三大勝境”連同老縣衙、城中的武廟、四周的城牆遺址和護城河、河上的衆多石橋,随着北港河的加寬,康泾塘的開掘,城區的改造,加上人禍的因素,都一一湮滅,讓如今的梧桐鎮除一條和慶豐路平行的老街外,已沒有什麼能讓人稱道的古迹勝境了。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市文物保護機關,為明建六朝遺勝牌坊。李渭钫分别攝于1974年、1994年、2007年。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桐鄉文物保護事業捷道頻傳:京杭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烏鎮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崇福、石門為浙江省曆史文化名鎮,烏鎮民合村為浙江省曆史文化名村,石門鎮羅家角遺址成功入選第二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截至目前,桐鄉市野外不可移動文物共有830餘處,已公布為文物保護機關的有11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5處,浙江省文物保護機關10處,桐鄉市文物保護機關99處。

媒體歡呼雀躍:“一處處‘寶地’構成了桐鄉豐厚的文化積澱,在推進高品質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市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正在保護中得到更好地傳承與利用。”

當地記者亦情不自禁道:一座城市因曆史積澱而更厚重,一方水土因文化而充滿溫情。随着社會的發展,那些儲存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軌迹和記憶,便是記得住的鄉愁,看得見的發展。

我們相信,隻有始終對曆史文化保持一種敬畏,讓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珍存、曆史文脈走近百姓、走進當代,才可能讓桐鄉文化走向未來。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市的省級文物保護機關——京杭大運河桐鄉段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清代、民國濮院古橋群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清代夏氏府第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清代大有橋街章宅

話說回來,文接開頭,一句“茅盾故鄉文盲多”,曾經深深地刺痛了桐鄉人民的心,也激發桐鄉人奮起直追,并讓桐鄉教育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折。

1983年開始,桐鄉狠下決心改變教育落後的面貌,作出了《關于開創我縣教育事業新局面的決定》,提出了在全國率先實作“兩基”的奮鬥目标,即率先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在對教育的空前重視下,1994年,桐鄉在全國首批通過了“兩基”驗收。

2007年,《人民教育》雜志題為《桐鄉:教育走向城市化》的專稿寫道:“今天的桐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國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

透過當地媒體人的視角“還看今朝”——古老的桐鄉大地靈氣依舊、璀璨勝昔。

而生動再現桐鄉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代代相傳的智慧與創造的曆史遺迹,已經成為凝聚桐鄉人美麗鄉愁的“精神家園”。

筆者有感而發,這“精神家園”裡是不是該給文廟留有一席之地呢?桐鄉文廟,歸去來兮!

浙江孔廟調查 | "茅盾故裡"鈎沉:桐鄉拆儒宮取良材換鋼材造大會堂

桐鄉市濮院鎮觀前街的清乾隆翔雲觀山門系市級文保機關 李群力/攝

編輯 夙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