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皓邦传播

田云樵
田云樵 (1909-2003),山东省潍坊市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上海从事隐蔽战线斗争,曾担任中共上海地下党策反委员会委员,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与商界传奇人物董竹君并肩战斗
田云樵在上海从事隐蔽战线斗争的历程中,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办人、传奇女子董竹君是值得一书的关键人物。
13岁的董竹君
董竹君是女中豪杰,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盟友,早在1935年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独力在上海滩打拼,1935年3月15日创办了锦江川菜馆,1936年初又创办了锦江茶室。国民党军政要员以及青帮、红帮的头子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都是锦江川菜馆的常客。然而董竹君心向共产党,掩护、帮助了许多中共地下工作者。
董竹君
1945年夏天,田云樵接到新四军敌工部派往上海的特别任务,与党中央要求寻找的一位老同志取得联系,同时拜访早就与我党有秘密联系的董竹君。当时田云樵的职业掩护是商人,对外称呼是“宋老板”,西装革履的他,第一次与董竹君见面是从锦江饭店后门进入的,有过人生苦难经历、倾向中共的董竹君与具有丰富革命斗争经验的田云樵一见如故。
董竹君在自传体《我的一个世纪》书中写道:“约在1945年7月,永业印刷所开门不久,向明(时任新四军苏北区党委书记)、高原(新四军敌工部副部长)、曹荻秋(新四军行政公署主任)三位共商决定,派在新四军敌工部工作的田云樵同志代表新四军来上海后与我联系。他住在永业印刷所,我俩见面是在锦江二楼亭子间圆桌旁,彼此虽是初次碰头,却似久别重逢的老友,我们谈话是那样不拘谨,亲切而坦率。”永业印刷所是根据新四军敌工部要求,由董竹君出资创办的。其主要任务是在新四军进攻上海时出版报纸、印刷领导指示、文件、宣传品之用。
1946年元旦,田云樵正式告别在部队前线的战斗生活,携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方寺,进入到中央军委为解放上海埋下伏笔的上海策反斗争最前沿。
初到上海的田云樵夫妇,因为经费紧张,一时没有合适的落脚点。得知情况的董竹君毫不犹豫地挺身相助,将他们安排在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163弄6号)自己的住房居住。讲述田云樵在上海的策反斗争,他的妻子方寺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方寺真名张朝素,原本是上海滩有名的大户人家的大小姐,无论上学还是逛街购物,都有私家车接送的,家中保姆仆人一大帮。但受革命进步思想影响的方寺,立志投身革命,16岁时与家人不辞而别奔赴苏北革命根据地,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锻炼成长。尽管离家数年的方寺很想回家看看,但考虑到党的隐蔽斗争的复杂性,田云樵夫妇不但不能住到方寺家,而且还不能让家人知道他们在上海。又因董竹君是社会名人,引人注目,住了三个月后,田云樵夫妇又更换住所。
直到1946年夏天,田云樵的二哥田仲济由重庆来到上海,住到虹口窦乐安路(今多伦路)202弄71号一幢三层石库门楼房中,分别多年的兄弟得以团聚,田云樵也住到此处二楼,一直到1948年底才搬出,而这次搬家是因为一次突发的紧急情况。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被敌特通缉的著名进步诗人臧克家敲开田家的门请求避险,田仲济毫不犹豫地掩护臧克家入住;但肩负中共对敌策反和接应解放军进城重任的田云樵,却不能有半点的疏漏和侥幸,他不动声色地寻找了一个合适的借口,夫妇俩立即撤离出多伦路住所。
董竹君(右)和女儿夏国瑛
田云樵是党组织委派与董竹君的直接联系人。董竹君本人并不懂情报的意义,但她广泛的人脉资源为田云樵提供了大量有利于我党斗争的信息;当中共隐蔽战线需要扩建和再建印刷所和进出口贸易公司时,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董竹君仍然积极投资,其深明大义和正直开明的态度令田云樵十分敬重。在革命斗争中,田云樵和董竹君结下深厚的友谊,董竹君原原本本地向田云樵讲述自己的身世。田云樵在晚年时曾经发表《奋斗一生的董竹君》一文,较全面地介绍了董竹君的革命经历。
策反上海帮会势力
在解放上海的地下斗争中,田云樵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上海的帮会及其领导人开展统战工作。党组织对上海的帮会势力作了详尽分析,特别是在1927年,蒋介石借助帮会势力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帮会势力渗透到国民党的党、政、军、警组织及社会其他各个领域中。所以,要确保上海平安稳定地获得解放,除解放军正面战场的强大攻势,深入帮会组织内部开展分化瓦解,团结争取帮会力量,阻止其为国民党反动派利用,对确保上海解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947年夏天,中共上海局决定成立党的帮会工作委员会,田云樵任书记,由了解和熟悉青帮、洪帮组织体系的顾叔平、金龙章任委员,协助田云樵工作。当时上海的帮会组织还有伪工会,田云樵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亮出中共党员的身份,亲自与青、洪帮的帮主交朋友,以其丰富的斗争经验和不畏艰险的胆略,征服帮会上层人员,使得他们控制门徒不为国民党特务效力或利用。
在开展帮会统战工作中,田云樵了解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中共早期共产党人蔡和森被敌人残酷杀害后,留下才几个月大的儿子蔡林。青帮女帮主李志慎,其丈夫原是青帮帮主,在帮中很有威信。他们讲义气有正义感,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建立了联系。他们开办的一个汽车行是中共中央军委的一个秘密联络点。掩护过一些中共领导人,还为中央特科设立的专用电台作掩护。李志慎的丈夫因病去世,李志慎接过帮会领导权。出于对共产党人的敬佩与信任,她收养了又瘦又病的蔡林。获知这一重要信息,田云樵立即向上级党组织汇报。不久党中央来电证实,蔡和森当年确有一个儿子留在上海,指示上海的地下党员,要全力保护好革命烈士的后代。上海解放前夕,田云樵将李志慎和养子蔡林安排在汾阳路的白公馆重点保护,直至上海解放。
策反国民党上海守军起义
为了解放大上海,田云樵成功地策反了蒋介石的伞兵三团,也策反了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兼51军军长刘昌义。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上海局成立策反委员会,田云樵是委员之一。在从事对敌策反工作的几年中,通过与上海社会各阶层人士、帮派会员、国民党将领等多方面接触了解,田云樵带领他的同志们成功地开展了一系列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
1949年3月,田云樵接到协助策反国民党伞兵三团起义的重要任务。其实这项工作早在1948年就已进行。由于从事策反的张执一、段伯宇和李正文遭到国民党特务的侦查追踪,组织上决定他们三人立即转移去香港。经党组织研究决定,部队起义后,争取海运,在通过敌军的警戒线后,开赴连云港。田云樵根据起义的实际需要,设法为起义部队配备了两名航海技术人员,还通过在招商局工作的同志,购买航海图,帮助起义部队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4月15日凌晨,运载起义部队的国民党102号登陆舰安然抵达连云港。28日,新华社发表了伞兵三团起义的消息报道。毛主席、朱总司令发来电报:“祝贺你们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加入人民解放军的英勇行动,希望你们努力于政治上和技术上的学习,为建设新中国的伞兵而奋斗”,并命令国民党102登陆舰编入人民海军服役。
1948年夏天,田云樵通过李志慎介绍,认识了在国民党上海宪兵团任中校的武卫国。通过深入交往得到武卫国的认可,承诺接受中共安排的具体工作,解放前夕,武卫国收集到宪兵团换防的情报,及时传递给田云樵,从而成功策反宪兵团一个正连建制部队起义,解除了整个宪兵团的武装,并把武器装备全部安全移交给人民解放军。紧接着,田云樵又通过中共地下“职委”系统的党员和已经被策反的国民党国防部人员的参与,成功策反了国民党军机动队、上海海关关警大队起义。1949年5月下旬,苏州河以南已全部解放,国民党守军的其中几万残敌被包围在苏州河以北、锦藻浜以南地区,占据有利地形作最后一搏。中央军委命令,为保护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优秀历史建筑,不能用重火器强攻,一定要把上海市区完整地接管下来。这就是被陈毅形象地比喻为“瓷器店里打老鼠”的解放上海战役。
5月25日清晨,田云樵就火速赶往驻扎在江宁路第二劳工医院的解放军81师师部。81师政委罗维道向他介绍当时的战斗进展情况。田云樵建议,派出人员对驻守在造币厂桥对岸的国民党51军进行策反,他的建议正合前线指挥部的要求。田云樵当即联系已经被策反过来的王中民,因其与51军长官是老朋友可以现身说法。在我军掩护下,王中民顺利到达敌指挥部见到守军高层人员,并联系田云樵,田云樵对形势分析和晓以大义的劝导,消除了国民党51军高层的疑虑,同意过桥来与解放军部谈判。下午4时,田云樵参与了由聂凤智军长与国民党51军高层的谈判,报陈毅司令员批准后,同意国民党51军起义。5月27日,苏州河北岸全部解放,上海这座远东国际大都市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
在上海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的日子里,上海中共地下党按照党中央和上海局的指示,大力开展反对破坏、反对屠杀、反对迁徙、保护工厂、保护机关和学校的斗争,分别组织沪东、沪西人民保安队,以确保把上海整个城市完整地保护下来。党组织任命既有地下斗争经验又懂得军事斗争的田云樵为沪西人民保安队大队长,马纯古任政治委员。在他们的领导下,沪西地区的工人护厂斗争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上海的恢复和新上海的建设保存了力量。
晚年田云樵
正是由于“田云樵们”对敌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分化策反,在解放上海中避免了更多解放军战士的流血牺牲、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优秀历史建筑的完好无损。
【来源:皓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