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作者:思迪爱逛博物馆

祝允明(1460—1526),明代著名书法家,生于明朝天顺四年,卒于嘉靖五年,明苏州府长洲县人。字希哲、晞喆,因长相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自号支指生、枝指生、枝指山人、枝山、枝山居士、枝山樵人等。又因其曾官至南京应天府通判一职,故世人亦称其为“祝京兆”。

明代文学“后七子”代表人物王世贞曾说“天下书法归吾吴,而祝京兆允明为最”,这段话可谓是对祝允明的历史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祝允明可以说是自元代赵孟頫之后,晚明松江董其昌等人出现之前,在书坛上引领吴门书家崛起的关键核心人物,在整个明代书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之地位。

01

文人世家

祝家的故事,要从祝允明的七世祖祝碧山开始讲起。根据吴宽所撰《明故太中大夫资治少尹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致仕祝公神道碑铭》中记载,祝碧山是在元朝时,从松江迁职于吴门,后代遂居于此,祝碧山在元时所任之“万户府经历”、“平江路总管”等职务,都是地方要职。然而祝碧山之后的好几代人,都没能入朝做官。直到祝允明的祖父祝颢这一代,才中了进士,进入仕途,祝家这才逐渐成为吴门的众多显赫家族之一。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祝允明的祖父祝颢年少时为人笃实,一直不以追求仕途为目标,反而以善于“易学”名于吴中郡学,常有人劝他出世为官,他也不当回事,甚至领了“乡荐”的名额之后,也一度不去参加省试。正统四年(1439),祝颢中了进士,时列二甲第五名。朝廷给了他一个教授小太监读书识字的职位,祝颢不愿接受,拂袖而去。之后他又做过刑科给事中、都御史、山西参议。因为在山西督办钱粮有功,升任山西布政司右参政,所以也有后人称他“祝大参”。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林酒仙诗》。©2013嘉德春拍

天顺八年(1464),六十岁的祝颢退休回到吴中,时常与徐有贞、沈周、刘珏、吴宽、史鉴、李应祯等吴中士林宿学诗酒唱和,寄兴于山林间诗酒唱酬,笔墨风流。李应祯曾提到:“吴中士林宿学与夫宦游而休者累十数辈,暇则寻山问水,择胜而游,其文章以缛丽自喜,诗亦典赡有思致,字爱作行草,远近求者,一皆应之无倦容,尽其风流文雅,最为人所爱慕。”

祝颢的思想中有浓厚的儒家“仁者”之心,常平反冤狱,兴学重教。正是因为祝颢官为人有厚德之美,颇得民心,所以在他七十九岁离世后,祝颢的父母与夫人钱氏都获得朝廷的推恩赠封。如今还能看到的,是在沈周四十三岁所作《魏园雅集图》上,有一段祝颢亲笔的诗文题和。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明 沈周《魏园雅集图》(局部)。©辽宁博物馆

祝颢的夫人钱氏,是吴中名儒之后,其父曾为靖安州同知。钱氏为祝颢生有子女四人,一男三女。儿子叫祝瓛,即祝允明的父亲,三个女儿之后都嫁入了官宦之家。而祝瓛娶了大学士武功伯徐有贞的长女为妻,生下了祝允明。祝允明外祖父徐有贞是明代中叶正统、景泰年间政坛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祝允明、文徵明等吴门书家群体在书坛崛起的先导。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三体《杂书诗》卷(局部)。©故宫博物院

祝允明出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初六(1460年1月17日),此时他的祖父祝颢正在山西布政使右参政任上。祝允明是在幼时六岁,即成化元年(1465)随祖父及家人从山西回到苏州,在归途中,南方的温柔绮丽、北地的豪情胜景,所见所感实足令祝允明震撼不已,非常难忘。而这对于祝允明一生介乎书生与侠客之间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祝允明随祖父祝颢回到苏州时,其外祖父徐有贞也已得诏返乡。祖父精于诗文、酷爱行草。外祖父是明宣德八年(1433)的进士,才华绝世,天文、地理、道释、方技都很精通,后来又因迎英宗复辟有功,委任为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内外二祖都曾身居高位,在书画文艺方面又多有造诣,在吴中的声望极高,与杜琼、刘珏、沈周、吴宽等名士也频繁地往来。

祝允明曾回忆童年的情形时曾言:“外祖武功公为此游此词时,允明以垂髫在侧,于斯仅五十年矣。当时缙绅之盛,合并之契,谈论之雅,游衍之适,五十年中,予所接遇皆不复见有相似者,真可浩叹。”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幼年时期的祝允明是幸福且幸运的,他有幸得到内外祖父以及众多前辈的呵护,在非常优渥的环境下成长。他聪颖早慧,先天禀赋极好,又有两位大儒的亲力教导,五岁时的祝允明就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读书一目数行,九岁时已能作诗,被称为“神童”。十岁时的祝允明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深得吴门很多前辈的赏识器重。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刘君文威听泉记》卷。©故宫博物院

成化十四年(1478),十八岁的祝允明娶吴门前辈南京太仆少卿李应祯的长女为妻,次年入学为生员,后因才学出众,深受学官赏识,得补廪生,自此步上了坎坷曲折的求取功名之路。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明 李应祯 《与棕园札》。©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02

家族担当

随着祝允明年龄的成长和声望的提升,他在吴门文化圈中也开始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这种角色转变首先来自他的家族内部。

祝允明十三岁时即成化八年(1472)的外祖父徐有贞去世,而祖父祝颢与父亲祝瓛同于成化十九年(1483)去世,这时祝允明仅二十四岁。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千字文》( 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祝颢到祝瓛再到祝允明,祝家已经两代单传,随着祖父与父亲的离世,年轻的祝允明作为其家族中唯一的传宗接代的男性,无形中成为家族与社会联络的最重要的角色。少了内外二祖的庇护,青年时期的祝允明从少时被动陪同内外二祖与吴中众多前辈相互交往,转变为自发主动地代表祝氏家族与吴中名门往来。

家族遭遇接连失去关键人物的情况,迫使青年时期的祝允明必须尽快地转变角色,从而维护与保持与家族相关的复杂社会网络,传承诗礼儒学家风。成化二十一年(1485),祝允明的祖姑祝妙靖逝世,祝允明为撰墓志铭。弘治四年(1491),祝允明的另一个外祖父陈绅去世,也是祝允明为撰墓志铭。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兰亭序》(文徵明补图)。©辽宁省博物馆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如果说这两篇墓志铭的撰写是祝允明分内之事,那么当他的外祖母蔡妙真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去世时,他代母舅徐铸为撰墓志铭,似乎更能说明祝允明在整个大家族中地位与角色的变化。或许是母舅不善诗文,又或是徐氏族人中擅诗文者已甚少,总之,为远亲撰写墓志铭,可以说明祝允明在当时已经为整个大家族在吴门文化圈中最有社会影响的人物了。

03

吴门领袖

青年时期的祝允明博学众长,由于书法家司马垔和工部尚书徐贯二人的赏识,使得祝允明的名声一时享誉南北二京,成为天下名士。然而,他在学业上却并未因此而一举取得功名,甚至连乡试连续四次不中。

弘治五年(1492)八月,已经第五次参加乡试的祝允明,终于得举应天府,而允明此时已三十三岁。参加此次乡试的考生共二千三百余人,合格者一百三十五人,祝允明以《易经》应考,榜列第一百一十五名。此次乡试的主考官是同为吴门出身的,曾“连中两元”的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鏊。他对祝允明的答卷深加赞赏,认为祝允明是可造之材。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临《黄庭经册》(部分)。©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祝允明在求取功名之路上可谓尝尽辛酸冷暖,虽然取得了“举人”身份,其名声也在文人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从通过科举考试名列前茅而走向仕途的漫漫长路来说,才刚成功了一半。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若想真的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实现自己的经世之梦,科举实在是一条无法绕过的必由之路。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东坡游记》卷(局部)。©辽宁省博物馆

中举之后的祝允明文名更盛,沈周曾赋诗称其“君今文名将盖代,踪迹所至人争迎”。在这段短暂而美好的时间里,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等常常相聚谈文论艺,虽然在年龄上,祝允明要稍长于唐、文、徐等人,然与他们相互砥砺、相互提高,时人号为“吴中四才子”。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自此之后,祝允明赴京的会试却屡次不中,科举之途频频受挫。成化十五年(1479),祝允明十九岁,长子祝续出生。28年后的正德二年(1507)秋天,祝续在应天府的乡试中了举人,4年后的正德六年(1511),祝续与父亲祝允明同赴京城参加会试。儿子祝续中了进士,而其父祝允明,再次名落孙山。

会试连连受挫,祝允明曾自嘲“迂迟失马中”,但儿子祝续能得以高中,顺利步入仕途,他又喜出望外、万分欣慰,写诗感叹到“幸有丹衷世世存”。祝续后来累升至广西左布政使,这个职位属于从二品,从品阶上看已经高过其曾祖父祝颢,就这个层面来说,祝续也算是青出于蓝、光宗耀祖了,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 《和陶饮酒诗》(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老天爷虽然没有在功名仕途上给祝允明开一扇门,但在诗文书法上,还是给他留了扇窗。除了在少年时期书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天赋以外,祝允明通过家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到了青年时期,这一特长在吴门开放的人文环境中又得到充分发挥。

以手写心祝枝山(上)

明 祝允明《致约斋札》。©故宫博物院

从祝允明现在传世的作品,占大多数的是中青年时期所作,而这些作品许多都是与吴中诸多前辈雅集交流时,应请而完成的。明代中期吴中文士之雅集交往,除了游历山水、诗酒唱酬之外,书画乃为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与媒介。在当时的文艺环境中,即席挥毫以书画相赠,或共品前贤书画,咏题颂赞,是培植或维系友情的重要方式。在沈周、吴宽、王鏊等前辈及唐寅、文徵明等同辈友人的提携推重之下,祝允明进而成长为了吴门书家群体中的新一代领袖。

(未完待续)

延伸阅读:

“吴中四才子”之唐寅:至死是少年(上) 至死是少年(中) 至死是少年(下)

“吴中四才子”之文徵明:吴中山水间最自在的人(上) 吴中山水间最自在的人(下)

参考资料:

《吴中海岳:祝允明人生与书学考论》 朱圭铭

《那个一生都在“我手写我心”的祝枝山》 倩倩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