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渊到底导演了一出怎样的权力制衡大戏,上演兄弟相残的戏码

鱼羊史记

.

看新鲜的历史

李渊到底导演了一出怎样的权力制衡大戏,上演兄弟相残的戏码

撰文:王家大海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权力平衡也被称为“均势原则”,是使相互竞争的各方势力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彼此牵制的状态,不使任何一方过于强大而打破均势,破坏稳定,这一原则是竞争环境中的制衡政策。这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策略,不一定需要学理的阐述,而作为常识普遍存在。

统治阶级都喜欢这种权力游戏,制衡各方势力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一旦构建好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实施制衡政策的人也会遭到反噬

,以至于历史上父子反目,骨肉相残的事时有发生。唐高祖李渊就是这样一位自食其果的人。

#01:

雨露均沾,心宽慰;一文一武,略张狂

当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几个儿子各有所长,都是自己最得力的助手,二儿子李世民更是出类拔萃,只有他能逐鹿中原与天下群雄一争高下;大儿子李建成守成有余进取不足,适合参政理国,运筹帷幄;三儿子李元吉年龄尚小且才智平庸,便跟随在大哥身边学习参谋。

当初李渊曾许诺李世民,天下大定之后就封他为太子。李世民也不负所望,凭借着自己超强的军事能力和突出的人格魅力笼络了很多英雄豪杰,扫平寰宇。

但等到唐朝建立之后,李渊却根据“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原则,立李建成为太子。而此时李建成在政务理国上也颇有建树,作为名义上的未来皇位继承人,自然得到了关陇老贵族的拥戴和支持。

为了弥补李世民,并平衡李建成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势力,李渊开始扶持李世民,并开创性的封赏他为“天策上将”,可以自行招募属官。

于是李世民招降纳叛,广纳贤良,天策府很快便聚集了诸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秦琼、尉迟恭等一批忠臣良将,可谓是人才济济,风光无二,并发展成为足以对抗以李建成为代表的关陇贵族的集团势力。

至此,朝廷上形成了两个互相对立和制衡的大集团:以太子李建成为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和以李世民为代表的新贵族利益集团。关陇贵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控制着大量的资源,是最富有和最强盛的集团之一,隋文帝杨坚便是得到关陇贵族支持而开创了大隋江山。

隋朝覆灭后李唐兴起,李渊和太子李建成成为关陇贵族集团新代理人,代表着旧贵族利益。反观李世民,在战争中收纳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大多草莽出身,天策府就是一个新贵族的利益集团。

太子和秦王之争,其实就是旧贵族和新贵族之间利益分配之争。李渊作为当时的实际掌权者,他不希望任何一个势力集团过于强大而影响他的地位和统治,因此实行此消彼长的牵制制衡政策。

李渊到底导演了一出怎样的权力制衡大戏,上演兄弟相残的戏码

#02:

此起彼伏,显恐慌;一杯毒酒,两茫茫

随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不世功勋,“功高震主”成了李渊的心头大患,曾表示“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李渊对李世民表现出来的强势极为不安,他的真正目的是想利用李世民来牵制太子及其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想要看到的结果是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相互制约,自己居中制衡,毕竟稳定压倒一切。

但现在李世民势力已经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力了,那种“均势”即将被打破。

李渊自己的如意算盘是:借助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嫉妒心理打压李世民。此时李世民为避嫌,主动申请经略洛阳,太子李建成却污蔑李世民手握兵权有叛逆之心,不可纵虎归山,李渊将信将疑拒绝了李世民的请求。他一直非常自信,认为从中调解他们兄弟必能重归于好,却没料到这样做反而使两个人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

于是李渊授意太子李建成安排了一个饭局,让兄弟三人一起吃饭聊天,将误会化解,谁知李建成和李元吉暗中毒杀李世民。然而这场刺杀以失败告终,李世民将事情的经过全部告诉来看望自己的父亲李渊,希望他秉公处理,但李渊的处理令李世民非常失望,“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只是斥责了李建成。

这个做法显然极大伤害了李世民,兄弟之间已从以前的明争暗斗到了今天你死我活的地步了,父子之情也算是到头了,李世民心底里萌生了发动政变的念头。

李渊到底导演了一出怎样的权力制衡大戏,上演兄弟相残的戏码

#03:

釜底抽薪、事做绝;兄弟反目、动杀机

李建成早就按捺不住要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就从除去他身边的人开始:一是借故驱逐天策府重要的谋臣杜如晦、房玄龄等人,而且规定他们不经允许不得私自会面,以此卸掉李世民的左右手;二是想法挖墙脚,游说秦琼、尉迟恭、程知节等武将,许之以高官厚禄,让其背叛李世民,但未能如愿。

机会终于来了,武德九年,北方突厥肆虐,该由谁统兵出征呢?李世民确实是不二人选,但李渊出于制衡政策考虑,竟同意由李元吉为元帅统兵出征,李建成和李元吉心生毒计,欲“借”秦王府秦琼、尉迟恭、程知节等将领去前线统兵拒敌。

这招釜底抽薪不可谓不毒,他们是要那些借过来的天策府文臣武将,要么为他所用,要么除掉永绝后患,目的就是剪掉李世民的羽翼,细思极恐。

然李渊竟认同李建成这个建议,并且还规定所用兵马皆从秦王府征调。足以证明他也觉得秦王李世民军事力量过于强大,削弱一点对于巩固皇权有好处。

李建成还让心腹太史令傅奕诬告李世民谋反:己未,太白复经天。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对这件事的处理是把李世民召入宫中将此事告知,还问他有何感想,这无异于逼着李世民造反。而这次李世民也告了太子淫乱后宫的状并建议第二天早上到宫中对峙。淫乱后宫这事直接戳到李渊的痛处,便同意了李世民的建议,这就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04:

自食其果,终酿祸;悲忍交加,最快活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没有掌控好局势的李渊体验到了骨肉相残的悲剧。

但至少他的应变能力还是很强的,心中构建的平衡已被打破,李渊明白木已成舟、大势已去,便说是太子一党蛊惑自己,才导致和李世民关系不和睦,并写下手谕让李世民代替自己处理善后事宜。

一切处理妥当之后,李世民去见李渊,两人抱头痛哭,上演了一出父子情深之后就重归于好了,李渊是演给李世民看的,是为了自保,而李世民是演给大臣们和天下人看的。就在这种表面和谐内藏凶险的情况下,两父子完成了权力交接,李渊貌似功成身退,其实内心深处还有些不甘,但无可奈何。一场政变引起的涟漪,就这样被平息,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李世民即位以后,先是将李渊的心腹重臣裴寂贬黜外地,其他支持李渊的臣子也都遭到罢免,他将李渊参与朝政的可能性全部杜绝了。还限制了父亲的人身自由,将其从太极宫搬迁到弘义宫,晚年只能在弘义宫自娱自乐。

纵观李渊波澜壮阔的一生,曾有大权在握,美人在侧的高光时刻,也有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悲凉,最后被控制和架空,但好在富贵依旧,子孙绵长,也算是善终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