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朗读者”不仅“上天”,还揭开南京板鸭的谍战机密

作者:紫牛新闻

“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这是一段空间站为《朗读者》发来的朗读!11月14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朗读者》第三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三期。“太空出差”近一个月的神舟十三号乘组王亚平、叶光富、翟志刚,漂浮于空间站之中,凝望着蓝色家园,深情地朗读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总序。这份来自浩瀚星空的诗意,来自中国空间站的“朗读者”点燃了网友的热情。

“朗读者”不仅“上天”,还揭开南京板鸭的谍战机密

王亚平透露女航天员遭遇挑战

“出差三人组”化身“太空朗读者”

这一期《朗读者》在以“女性到底有多美”为话题,中国人民解放军飞行员、神舟十号、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作为朗读嘉宾惊喜现身。作为中国航天员中第一个女航天员进入太空,同时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她还接受了主持人董卿的采访,深度分享了大量工作、生活的细节,让观众真切了解了其在背后的努力和付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目前还在北京大学心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王亚平在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之前,经历了什么?王亚平说,自己曾问过前辈杨利伟,成为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对方答是“学习”。2010年,王亚平通过层层选拔,终于成为了一名航天员。“确实,我们成为航天员的第一天,就开启了30多门课程,在此之后,每天学习到零点以后,我3年基本没有出过航天城大门。”董卿说,“不夸张地说,这是过上了高三生活”。

“朗读者”不仅“上天”,还揭开南京板鸭的谍战机密

说到最大的挑战,王亚平说,太空不会因为女性而改变它的环境,也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而降低它的门槛。“刚刚成为航天员,训练成绩一般是二级,并不理想。必须缩小差距,没有办法,只有通过练习。”

为了适应太空环境,王亚平需要穿着120多公斤的舱外服,潜入水槽中,克服水的阻力和装备自身40千帕的压力,在水下模拟作业长达7小时。由于体型较为清瘦,在操作时,她需要比其他人付出2倍的力量才能完成,“每次练完了之后,吃饭的时候拿筷子的手都是抖的。”通过努力,从2010年5月,到2011年底,成绩终于达到一级,才带来突破自我的幸福感。“因为对我们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王亚平说,考入飞行学院,因为管理严格,训练艰苦,自己一度也很迷茫。“第一次超低空,翱翔蓝天的感觉很奇妙,我意识到,可能失去同龄人该有的东西,但付出是值得的。”她自评,“自己是合格的航天员,但不是合格的妻子、母亲,平时对女儿的陪伴少之又少。比如第一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在水下训练。”

“朗读者”不仅“上天”,还揭开南京板鸭的谍战机密

三位航天员翟志刚、叶光富和王亚平在2021年10月16日进驻中国空间站,完成出舱任务后的第三天,他们在太空为节目组发回了朗读。三人分别朗诵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片段。铿锵的声音落定,失重中的翟志刚又向后仰身,以一个灵活的“后空翻”向观众致意,网友表示,被翟志刚的太空后空翻帅到了!

“朗读者”不仅“上天”,还揭开南京板鸭的谍战机密

丈夫把沈安娜传递的

情报藏在南京板鸭里

在这期节目中,除了航天员王亚平,董卿还对话了密码学家王小云、中国传奇女情报员沈安娜之女华克放,生动展现了“女性的美从来不只一种,这世界有多美,女性就有多美”。

1935年,出生于江苏泰兴、年仅20岁的沈安娜肩负绝密使命,以速记员的身份打入国民党腹地。在随后的日子里,她获取了大量国民党反共的情报。大到军事方针部署,小到会议上每一个高层的言语神态,她都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下来。距离最近的时候,她离蒋介石连五米都不到。整整14年,沈安娜都过着犹如行走在刀尖上的生活。她也被誉为“红色速记员”和“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

据女儿介绍说,凭借出色的速记工作,沈安娜很快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站稳了脚跟。纵使危机四伏,她在情报工作上却越来越得心应手。她自创了速记符号,谁也看不懂,可以称得上是“天书”。这类情报都由沈安娜的丈夫华明之先译成汉字,再进行浓缩或简编,再在极薄的纸上,用极细的毛笔写极小的字。

华明之是秘藏情报的高手。他会藏在香烟盒子里,缝在衣服里面,也会把竹子中间打通,再把卷得小小的情报藏在里面。有时候担心被老鼠咬了,他就把情报放在铁皮箱子里,然后在上面放一些米作掩饰。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有一次在南京,因为当地人爱吃板鸭,华明之就把情报用油纸包上,卷得极细,藏在板鸭里。后来,接收情报的同志觉得奇怪,怎么当中断了一截,连不上。他突然想到,会不会藏在板鸭的脖子里?幸好当时板鸭还没有下锅,在板鸭细长的脖子里,那位同志果然抽出来一条华明之小心藏在里面的情报。

上海解放之后,沈安娜再次成为了一名速记员,这次组织给她发了一套军装。华克放清楚地记得,当时母亲换下身上的旗袍,穿上了军装,在家里一面很小的镜子前左看看,右瞧瞧。在旗袍与军装的交替之中,沈安娜隐秘而伟大的14年情报生涯,就这样郑重地翻过去了。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当中,有许许多多像沈安娜这样的革命女性,心中有赤诚,眼中有光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来源:紫牛新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