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棣7岁才起名,做梦都想当“太宗”,嘉靖却把他改为“成祖”

公元1360年5月2日,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应天府出生了。

朱元璋还没来得及抱抱他家老四,就接到了前线传来老对头陈友谅兵陈池州,要进攻太平(安徽当涂县)的紧急文书。

太平是应天府的门户,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那朱元璋的大本营就要告急。没有办法,他赶紧撇下儿女情长,立马奔赴前线去指挥作战了。至于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现在更没有功夫去琢磨了,只能等打完仗再说。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7年,这个老四才拥有自己的名字。

朱棣7岁才起名,做梦都想当“太宗”,嘉靖却把他改为“成祖”

黑化版朱元璋画像

出生时机不太好的这个小家伙就是朱棣,后来的明成祖

,朱元璋在他7岁时才腾出空闲,给朱棣和他6个同样没有名字的弟弟一块起的名字。这也是毫无办法的事儿,再不起名字就行了,因为朱元璋要在下一年登基称帝了。自己都要当皇帝了,

而儿子还整天“小四儿、小四儿”地叫着,连个正儿八经的名字还没有,

这是要让人看笑话的。

朱元璋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可能因为自己年幼时吃过太多的苦,他对自己的后代子孙格外看重,就连子孙起名字,朱元璋都不辞辛劳,给他们划好了杠杠,他给众多儿子的每一支都拟好了20个辈分,念起来就是一句顺口溜,比如朱棣这一支是这样的: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重孙朱祁镇等,都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朱棣7岁才起名,做梦都想当“太宗”,嘉靖却把他改为“成祖”

认可度较高的“朱元璋”画像

很多影视节目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炯。自从这个老朱家“慈”字辈的子孙退出历史舞台后,朱元璋这个家族的后人就鲜有人知了。

朱元璋煞费苦心起出来的“20字”辈分,只用了一半多一点就终结了。

在朱元璋制定的子孙起名规范中,皇室后人名字第二个字是辈分,第三个字里则要有一个五行偏旁的字,按照木、火、土、金、水依次代传。估计朱元璋也没有意识到,他的后世子孙起名字会那么难,明朝前期皇室人员数量还不算太多,按照朱元璋留下的办法起名字还相对容易些,可到后面难度就太大了。以至于出现了很多臆造的字,另外,在可考的朱元璋子孙名字中,有20多个和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一致,占总表的1/5。

朱棣本来与皇位是相距甚远的,如果按照正常情况来的话,他当皇帝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了,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然,

朱棣后来依靠自力更生实现了丰衣足食,终于当上皇帝

。现在,先来理一理朱棣在朱元璋众多儿女中的位置,这也是他当皇帝几率小的主要原因。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排在他前面的分别是老大朱标(后立为太子)、老二朱樉

、老三

朱棡,现在再加上这个老四朱棣,兄弟四个中只有朱标和朱棣两人的名字好认,皇位恰好在这两支中展开争夺。

按照先秦时期传承而来的“家族宗法制”体系和规则,即使是皇帝也不能随便从众多儿子中挑选继承人,一般要遵循“有嫡不立庶,无嫡论长幼”的原则,这也与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有关系。事实上,朱棣前面的三个哥哥包括他自己都不是嫡出,因为朱元璋的原配夫人即正妻是马皇后。

朱棣7岁才起名,做梦都想当“太宗”,嘉靖却把他改为“成祖”

演义版朱元璋画像

根据史料记载,马皇后没有生育过,但包括朱棣在内的几个孩子都是由马皇后拉扯大的。当然,这些禁宫秘事,一般的正史里面并不敢如实记载。

《枣林杂俎》中提到:“孝慈高皇后无子,即懿文太子及秦、晋二王,亦李淑妃产也。”高皇后也就是马皇后,懿文太子是朱家老大朱标,秦王和晋王是朱家老二和老三。

根据这段史料记载,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并没有生育过,朱棣他们兄弟四个都是由朱元璋的妃嫔所生。《南京太常寺志》《国史异考》《三垣笔记》等史料都认可这种说法,本文也暂时认可这种说法。

但《明史》中又记载:明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史学家认为,这里的“母”并非生身之母,而是嫡母。

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朱棣的生母身份,在众多史料中几乎没有记载。

《南京太常寺志》是当年礼部人员记录的典籍,里面曾记载了朱元璋的明孝陵内神位排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

根据这段文字看,李淑妃生了朱标、朱樉和朱棡,所以她能够排在马皇后的牌位后面。而马皇后右侧的牌位是碽妃,她生了明成祖朱棣。

至于碽妃的真实身份,现在已不可考,有说是元朝皇族成员的,有说朝鲜女子的。总之,不论在当时众人看来,还是在朱棣自己看来,他的生母身份并不太光彩,不适合公开。

所以,朱棣在公开场合经常宣称自己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

“吾乃高皇后第四子也”。

朱棣7岁才起名,做梦都想当“太宗”,嘉靖却把他改为“成祖”

朱元璋正妻马皇后

现在来看一下正常情况下,朱棣能当皇帝的几率有多大。

在马皇后“无所出”的情况下,朱标是朱元璋的大儿子,“无嫡论长幼”,理所当然的,他被确立为太子。朱元璋对朱标是很器重的,专门挑选大儒为其讲学。而朱家老四朱棣却在洪武十三年被赶出了南京,他来到北平就蕃。

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情况(比如谋逆和英年早逝等),他都会承继大宝,登上九五之尊。凡事就怕有个“但是”和“特殊情况”。

朱棣7岁才起名,做梦都想当“太宗”,嘉靖却把他改为“成祖”

太子朱标

洪武元年,即1368年,朱标被确立为太子,他当了24年皇太子。公元1392年5月17日,即明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过世,谥“懿文太子”。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还活了6年。

事情即使到这里,朱棣虽有当皇帝的想法,但仍然没有多大的希望。因为即使朱老大朱标不在了,在朱棣前面还有两个哥哥。但谁承想,朱元璋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他没有从次子中选择继承人,而是直接跳过朱棣这一辈,选择了所以朱允炆当皇太孙。

这下子,不光朱老四不干了,朱老二、朱老三更不干了,本来说好的“无嫡论长幼”,朱标在世时,大家也就不争了,可朱标没了,应该轮到朱老二了,咋就被一个小娃娃抢先了呢?

朱棣7岁才起名,做梦都想当“太宗”,嘉靖却把他改为“成祖”

朱允炆

当然,

朱家三兄弟在朱元璋面前是敢怒不敢言

,就这样,朱允炆当上了皇太孙。

可能是受刺激太重,洪武二十八年,朱老二秦王朱樉去世。3年后,朱元璋去世前夕,朱老三晋王朱棡去世。这时,朱元璋还活着,朱允炆还没当皇帝,朱棣忽然间就成了朱元璋诸多儿子中最年长者,好似“光明”就在眼前。

朱棣也是有想法的,如果没有朱允炆,老父亲的皇位不就得传给自己吗?毕竟自己前面三个哥哥都没有了,

按说轮也该轮到自己了呀!

朱棣确实是有本事的人,当年朱元璋曾派他带领诸将连番征战漠北,他与军中将官关系很好,取得不少军功,朱元璋对他的能力是很认可的。明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棡去世后,朱元璋曾对朱棣说过: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达天心,以副朕意。

无疑,这时的朱元璋已经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王朝的重要支柱,对他寄予厚望。

但是,这番话难免也有敲打之嫌,毕竟朱棣的权势过大,

对孙子朱允炆会形成直接威胁。所以,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在去世前留下遗言: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朱元璋连自己驾崩都不让其他儿子回京吊唁,可见他对藩王的忌惮。

朱棣7岁才起名,做梦都想当“太宗”,嘉靖却把他改为“成祖”

朱棣画像

朱棣能顺利当上皇帝,与一名和尚脱不开关系,那就是道衍和尚姚广孝。

因为朱元璋早年当过和尚,他笃信佛教。他在诸子分封后要到地方去就藩时,会给每个儿子安排一名和尚跟随。跟着朱棣的和尚就是道衍姚广孝。刚看到朱棣时,姚广孝就“大言不惭”地告诉他要送一顶“白帽子”给王爷。吓得朱棣赶紧过去捂住道衍的嘴,“你不要命了,你不想活,也还想活呢?”

“白”加上“王”字,不就是皇帝的“皇”吗。自此,朱棣和道衍和尚捆绑在了一起。

朱棣有足够的理由反对朱允炆当皇帝。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长子,朱标育有五子,长子是朱雄英,次子朱允炆,三子朱允熥。朱允炆只是次子而已,同样是次子,朱棣自觉还高一辈,凭啥侄子能当皇帝,而他就不行呢。

1399年,朱棣以“靖难”的名义起兵,历经3年多终于夺得皇位。

朱棣自己也明白,自己的皇位来得不那么光彩,所以在当皇帝后,他极尽所能为自己正名。比如他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返回途中病逝,自此,他得到了“明太宗”的庙号。应该说,“太宗”这个庙号是朱棣一直梦寐以求的,不论当皇帝前,还是当皇帝后。

因为朱元璋的庙号是“明太祖”,朱棣是“明太宗”,那就说明他朱棣的皇位是与父亲朱元璋一脉相承的,是父亲亲自传给他的,他确实只是“靖安”和“清君侧”而已,而不是采用非法手段夺得皇位的。

“太宗”这个庙号对于朱棣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他努力大半辈子,一切的功绩都在这个庙号上来体现。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仅仅100年后,自己的“来孙”将他由“太宗”改为“成祖”。如果朱棣知道的话,肯定要跳起来骂一句“不肖子孙”。

“太宗”对于朱棣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每个王朝的开国皇帝的庙号都是“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等,而后世的其他皇帝的庙号只能用“宗”。《宋史·礼志九》:

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太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

“祖”的意思不言而喻,只要是祖,在太庙中都是

百世不祧的,是要受后人敬仰的。

而“宗”属于守成之君,他们的皇位都是从“祖”那里继承而来的。每个朝代可能有十几个“宗”,这里面地位仅次于“祖”的就是“太宗”。

自唐朝以后,一般情况下,“太宗”都是第二个皇帝,这是多年形成的惯例。朱棣的皇位是通过靖难得来的,很明显,即使他不想承认,但事实摆在那里,他的皇位实际上还真不是从父亲朱元璋那里承继而来。也就是说,按照“家族宗法制”和皇位得来的途径来讲,朱棣还是有些那么名不正言不顺的。

朱棣7岁才起名,做梦都想当“太宗”,嘉靖却把他改为“成祖”

明朝历任皇帝

为了使自己的皇位更加合法化,证明自己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朱棣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他吸取建文帝的教训,成功削藩,避免后世有人学他自己一样“靖难”;他5次北征蒙古,自己都在返回途中驾崩;他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此书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派遣郑和下西洋,畅通了与西方的交流,更宣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此外,“太宗”这个庙号也是后人对他莫大的认可,能够得到这个庙号,从事实上说明他是合法继承来的皇位。

朱棣成功了,他去世后,确实得到了“明太宗”这个庙号。本来这是已经敲定好了,他的牌位也已经在太庙中摆放了100多年。估计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千辛万苦得来的“太宗”庙号,竟然让人给改了。改这个庙号的不是别人,正是被易中天老师评价为“聪明的hun dan”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他在位45年,仅次于万历皇帝。

朱厚熜与朱棣的情况有些类似,又有些不同。

朱厚熜的爷爷是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的三儿子是后来的明孝宗朱祐樘,他的四儿子朱祐杬被分封为献王,封地在现今的江西南昌。而朱厚熜是朱祐杬的次子,朱祐杬的长子早夭,他去世后,献王这一脉的王位由朱厚熜继承。

同样的,皇位本来与朱厚熜是无缘的。但是,事情就是这么巧。朱厚熜的三大爷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是个很特别的皇帝,他一生只娶了一个老婆,这位老婆生了3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是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次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女儿只活了19个月。毫无悬念的,朱祐樘的皇位传给了朱厚照,也就是朱厚熜的堂哥。但朱厚照在子嗣传承方面是个不靠谱的人,他31岁时去世,连一个子嗣都没有留下。

朱棣7岁才起名,做梦都想当“太宗”,嘉靖却把他改为“成祖”

面对突如其来的皇位,朱厚熜一开始并不兴奋,因为他知道当皇帝的难处,特别是明朝的皇帝,不光要摆平后宫,还要和大臣、与太监们斗来斗去。由于朱厚熜进京登基时是藩王身份,时年14岁,以老谋深算的大学士杨廷和为首的臣子们想趁机揽权。朱厚熜刚入京就遇到了难题,因为杨廷和不想让他通过皇城正门进城。朱厚熜立马不愿意了,对于朱厚熜来说,这可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们邀请我来是当皇帝的,不是来受气的,我本来就不想干,你们还难为我,我还不干了呢,朱厚熜立马做出转头往回走的架势。

这可不行啊,杨廷和一看朱厚熜不按套路出牌,只得说了句软话。经过商量,双方各退一步,朱厚熜先登基,再以皇帝的身份从皇城正门进入。

朱厚熜怎么也没想到,刚进京屁股还没坐热乎,他又接到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因为有人告诉他,

从登基那刻起,“你妈就不是你妈了,你爸也不是你爸了”,京里的人给他找了个新爸、新妈,

那就是明孝宗朱祐樘和他的张皇后,简单来说,朱厚熜要过继给三大爷朱祐樘才能当皇帝。

其实这也不算为难朱厚熜,按照“家族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这也是常规做法。就拿“母亲”一词来说吧,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开始区分“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母后”是“嫡母”的意思,不一定是自己的生身母亲,而“圣母皇太后”指的是自己的生身母亲,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但对于14岁的朱厚熜来说这太不寻常了,怎么来京当回皇帝,还能弄丢了自己的爹妈呢?这不就要了命了吗,朱厚熜说什么也不同意。自此,明朝嘉靖年间的“大礼议”事件拉开序幕。

长话短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朱厚熜成功了,他可以认回自己的生身父母了。但朱厚熜通过“大礼议”事件看清了皇帝的权威,他有些爱不释手。朱厚熜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很会举一反三,经过几次试探,他又出手了,因为他要追认自己的生父,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帝,他的生母为太后。

这次,朱厚熜又成功了,他终于尝到甜头,在与大臣们一次次的斗法中,他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朱棣7岁才起名,做梦都想当“太宗”,嘉靖却把他改为“成祖”

昭穆制度——天子七庙

兴献王被追认为兴献皇帝后,朱厚熜更加“得寸进尺”,因为他要把自己生父朱祐杬的牌位抬进“太庙”。这可不得了,因为《周礼》规定天子适用七庙,虽然朱元璋改为天子九庙,但太庙中还是很拥挤的,因为“九”这个数固定的,每当有新皇帝驾崩时,后任皇帝就要把离自己最远的那位先祖牌位搬出太庙。当然,按照“祖为百世不祧”的原则,朱元璋的位子很固定。到嘉靖时期,老朱家太庙中的九个牌子分别是:德祖朱百六、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

其中,当过皇帝而没有进入太庙的有: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钰,朱百六是朱元璋的高祖,是老朱家可以追溯的最远的先祖。朱百六生了朱四九、朱四九生了朱初一,朱初一生了朱五四,朱五四生了朱元璋。

在太庙中,德祖朱百六一直没动,朱元璋的牌位随着时间往前移了,到嘉靖朱厚熜时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

朱厚熜想把自己生父兴献王的牌位塞进太庙,那他势必要搬出去一个。按照既定规则,朱厚熜只能把离自己最远的太宗朱棣的牌位给搬出去。但是朱厚熜思前想后没敢这样做,因为如果没有朱棣当皇帝,他们后来这些人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

动了朱棣的牌位就相当于动了他们的根本。

为此,朱厚熜搞了个“独尊太祖”的想法,因为德祖朱百六离他们太远了,而且他们的皇位根本上来说是从朱元璋那里继承来的。所以,朱厚熜将德祖朱百六的牌位给搬出了太庙。太祖朱元璋的牌位往前挪,成了太庙中的一把手。

这样一来,太庙就空出了一个位子,不用再将朱棣给祧出去了,朱厚熜父亲兴献皇帝在太庙中也就有了一席之地。同时,朱厚熜脑洞大开,为了证明自己皇位来的很正,他匪夷所思的将“太宗”朱棣的庙号给该成了“成祖”。由于“祖百世不祧”的原则,在老朱家太庙中,朱元璋和朱棣的牌位就永久不动了。

不过,让嘉靖朱厚熜没想到的,他驾崩后,父亲朱祐杬的牌位还是给搬出了太庙。

这时,太庙的格局是这样的: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兴献皇帝朱祐杬(追封)、武宗朱厚照。

很明显,嘉靖皇帝已经想好了,他去世后,太庙中要把明仁宗朱高炽(也就是《大明风华》中那个大胖子)的牌位给祧出去。

嘉靖真是打得好算盘,这一番操作下来,不光能够认自己的生父、生母为父母,还给他们追封成了皇帝、皇后,同时还把父亲的牌位给搬进了太庙。只不过,这样一来,就苦了朱棣。他本来心心念念的是“太宗”这个庙号,可没想到,仅仅过去100年,他的“不肖子孙”朱厚熜将他提了级,由“太宗”改为“成祖”。因为“祖”一般都是开天辟地的人物,不是顺势而为、承继大统的人物,这从侧面也佐证了朱棣皇帝来的不光彩。

你认为,如果朱棣知道朱厚熜将他改为“成祖”,会是什么反应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