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王朝的命运 (上) 曾入佛门,为何杀戮?谁决定了明王朝的命运?

作者:浅见刘超平

壹 “南人不服“

刀光血影,吓退不住反抗之心!

为了啃下最难打的南宋,蒙哥汗把命丢在了钓鱼城。饮马长江后,治理国家又是一道坎!

元世祖忽必烈学习汉文化,好的没学,糟粕学了一箩筐。如:见皇帝要跪拜磕头,百姓见了蒙古贵族也要跪地磕头。

跪的时候,屁股要是落在腿上,头就没了。

对父母尊长跪拜磕头,那是孝!给权势跪拜磕头,是赤裸裸剥夺尊严。还将境内所有人分为四个等级,原南宋境内被划为最低等第四级,称“南人”,实际上就是一种奴隶制度。

看来是谁抵抗最狠,元廷统治者们就最恨谁!

忽必烈寿命很长,以至于太子等的都不耐烦了,背地里骂他。老年皇帝的毛病,容易杀人,儿子也杀。

元廷在中原混了不到一百年,忽必烈在位时间就一半,等他一死,元朝就乱了。

元朝末期,政治倾轧严重,先后爆发“南坡之变”,“天历之变”,中央统治力量削弱。

土地兼并,剧烈的民族矛盾,使得“汉人”和“南人”反抗更加激烈。“汉人”包含金朝、契丹下的各族人民。

上层腐化搞内斗,老百姓更遭殃。苛捐杂税徭役搞得百姓没活路,突然间的天灾水患,国家无力赈灾,问题就大了!

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为活命奋起反抗,尤其是“汉人”和“南人“。这个时候,元廷丞相伯颜还出毒计,这个人要是大家找到他坟了,记得一定要挖!

他提出一个杀灭“五姓”的主张,就是杀掉汉人里人数较多的几大姓氏“张、王、刘、李、赵”。这他大爷的还是一个朝廷干得出来的事?

这里的汉人,可不仅仅是指汉族,包括原来契丹、金国、大理、南宋等地所有被元廷划为第三、四等的汉人和南人。

天下汉人本来就被杀了不少,要是这政策实施,还能活几口人?

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黄河民工在官府欺压下,流传一句民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在神秘宗教领袖韩童山、刘福通领导下,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为了统一标识,起义的人头扎红巾,自称“红巾军“。

这韩童山,他家几代都是白莲教徒,中国封建统治者最怕白莲教。这是一个流传于底层百姓的神秘宗教组织,越穷组织越壮大。

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依托宗教进行宣传,然后搞一些装神弄鬼的招式让愤怒的百姓跟着自己起事。

红巾军起义,很快席卷大江南北。韩童山、刘福通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活动,徐寿辉、彭玉莹在长江流域中下游活动,统属红巾军。

黄河红巾军起义一爆发,全国起义遍地开花,元廷很快招架不住,打算北遁大漠。

元廷就要北逃,但他们发现,汉族官僚地主围剿起义军比自己还上心。已经打算跑路的元廷又有了希望,暂时稳定情绪没有跑路。

反元农民起义,慢慢演变成农民军对抗蒙古统治者和汉族大地主的起义斗争。

不论啥时候,都是既得利益者们出来阻扰,跟房价上涨一样,有买不起房的,就要大把囤房的,所以房价要搞下来,最好是把这些囤房的搞垮!

韩童山在蒙汉势力的夹攻下被杀,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大宋,史称“小明王“,中原各地红巾军以大宋为尊。

元军和汉族地主势力反扑,张士诚、方国珍等起义势力接受元廷封赏,转而与起义军为敌。1363年,刘福通战死,大宋政权灭亡。

元末农民起义一大奇景,起义军之间的战争是主角,打元廷是配菜。后果是席卷天下的红巾军起义持续近20年。

北方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跟元廷在搏命,两败俱伤。湖北江西安徽江浙一带的起义军则在抢地盘。

这场抢地盘的游戏中,南方人捡了便宜。北方人,多数跟元廷同归于尽。游戏中,三个人成了最后一局的玩家。

一个出家还俗的和尚,一个长江边上的渔民,还有一个私盐贩子。安徽的和尚朱元璋,湖北的渔民陈友谅,浙江的盐贩张士诚。

这场三人杀游戏中,原本陈友谅占据上风。陈友谅和朱元璋同出徐寿辉一系,但是陈友谅后面把徐寿辉杀了,自己当了汉皇帝,一手好牌给浆糊了。

结果是,鬼精鬼精的渔民陈友谅最早出局,被出家和尚朱元璋带领一帮小弟干死在鄱阳湖,见利忘义的盐贩子张士诚,亲兄弟再多,最后城破被俘自杀。

等打下东南方国珍,朱元璋的天下稳了,元廷那点势力不禁打,很快就逃亡大漠。激烈的元末起义,最终结局以汉人之间的厮杀收场。

贰 逆天改命的出家人

明朝的来历,还得从朱元璋早年的人生开始。

朱元璋早年是一个苦命人,那个时候还叫朱重八,16岁时,经历了爹死娘死哥哥死的悲惨遭遇。

明王朝的命运 (上) 曾入佛门,为何杀戮?谁决定了明王朝的命运?

朱元璋影视剧照

老家安徽凤阳,重八家里非常穷,父母死的时候,别说棺材了,就是埋人的地都是好心人送的。元廷把老百姓几十年后的税都收了,遇到天灾,等着饿死。

饥荒往往伴随而来的是瘟疫,他父母大哥接连在瘟疫和饥饿中死亡。为了生存,跑到皇觉寺当和尚,乱世的和尚也不好当,辛苦在寺庙里干活,也就求一口吃的来活命。

但是天灾人祸的,和尚日子也过不下去,因为都穷,寺庙里也少了施舍,朱元章被迫离开。以和尚之名,四处讨饭化缘,成了一名流浪儿。

要不是赶上起义形势,朱元璋大概要过流浪和尚的生活,成为一名职业乞讨人。

在外流浪的几年,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社会上广泛流传“明王降世,普渡众生“的传说。

朱元璋肯定也听了这样的宣传,所以明朝国号只是老朱顺应民意的结果。

在外游历三年多,开阔了不少眼界。朱元璋回到寺庙后,昔日兄弟汤和来信,拉他入伙红巾军。关键时刻能富贵,还得靠兄弟拉一把啊,遂跟主持打了报告,还俗去了。

这个出家人,从一名小兵干起,战场上勇猛杀敌,又有兄弟照应,很快得到老大郭子兴重视。不久之后,套到了郭子兴的义女,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这像极了现在不少白手创业的企业家!

当时,亳州城里除了郭子兴,还有其它好几个大帅,这也是元末农民起义打了20年的原因,大帅多如牛毛,义军混乱不堪。

有了点家底的朱元璋,跟岳父打了招呼,带着媳妇回老家凤阳去招兵。

他想出门单干!

凤阳百姓苦,朱元璋一家就是这样苦没的,回去喊上自己小时候的玩伴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

古代招兵起事,最好是回老家招,能成功的大多是依靠这样的一个小集体。刘邦刘老板,曹操曹老板都是这样成功的。

朱元璋在凤阳招了一千多人,一个新的创业班子开始起航。

有了自己人,朱元璋很快攻下滁州城。有了立脚之地,便开始寻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很快来到朱元璋身边。

农民起义,有几个自家人非常重要,关键时候只有自己人才能顶的上,何况一下来了三个可用之人。姐夫李贞品性上层,朱元璋小的时候,姐夫家经常过来救济,一个馒头都会掰一半救济岳父家。朱文正李文忠是朱元璋手底下独挡一面的军事将领。事关决定性的洪都血战就是朱文正坐镇。

有了家乡子弟卖命,朱元璋事业发展很快。朱元璋少小家贫,亲人们一个个在饥饿中去世,他的军队,军纪严明,得到大家支持。

朱元璋起步晚,家底薄,听取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元末各起义势力中慢慢占据一席之地。

北有刘福通,南有徐寿辉,论实力威望,皇帝轮不到老朱。

他一步一步打牢自己根基, 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

两湖一带有陈友谅,江浙有张士诚,东南沿海有方国珍。张士诚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按资历来讲,朱元璋最后也不是皇帝第一顺位,虽然打败了各路势力,但是在他头上还有一个小明王韩林儿。

老朱明人不做暗事,派人去接小明王,在渡江的时候,提前把船凿沉,小明王在惊慌中,不知所踪。干这事的,后代是要还的。

朱元璋一颗佛心下,妥妥的狠人一个,明朝的命运即将从一个狠人开端。

叁 迁都计

南京,西安,还是凤阳?

三十年的迁都准备,不过是朱元璋一次完美的演出!

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元朝统治的一百年,整个中土被霍霍的不行,城市要重建,民生要恢复,各地势力还要征讨。

老朱要忙的事情很多,但最要紧的事,便是稳固朱家的江山!

老朱对定都南京是不满意的,他是一个地道农民出身,最惦记的就是他的家乡。这里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朱元璋最理想的都城就是他的老家凤阳。

南京虽然是历史古都,不过所建王朝时间都很短,要么就是偏安一隅,这不符合老朱的气质。

平定南方后,老朱就想着迁都。

打下河南,就跑去开封视察,黄河水患对都城来说太危险,开封被否了。

其实,这是朱元璋的幌子,他有两个建都的理想之地,家乡凤阳和陕西西安。

建都凤阳,可以实现他光宗耀祖的梦想。

凤阳建都,跟着自己的那班兄弟们都开心的不得了。弟兄们开心了,老朱可开心不起来。

建着建着,发现形势不对,干事业的时候,兄弟们齐心协力,现在江山打下来了,情况却复杂了。

凤阳是自己老家,也是跟着自己搞事业的这些人的老家,除了刘基这些外来户反对外,逐渐抱成一团的淮西勋贵们巴不得迁都凤阳。

部下们开心,老朱就紧张,要是定都凤阳,那这帮人我就就管不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搞不好要当傀儡,老朱想想都吓后退了几步。

所以,他来了一个明修凤阳,暗地考察的计策,凤阳的城墙照样修建。

除了淮西因素,凤阳也不适合建都。凤阳没有大城的条件,而且周边都比较贫困,缺乏建都基础。

反正先建着,稳定手下这帮人再说。意思就是兄弟们,过几年我们就一起回老家,一起享福去。给很多人画个美好的大饼,是企业家最拿手的活。

明朝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起来,南方平定后,就是北伐。但是因为首都在南京,北伐事业进行艰难。

老朱在世的时候,一共进行了13次北伐,比诸葛亮姜维都要执着!

驱除北元,只能赶跑,治标不治本,毕竟首都太远,出兵一趟都太难!

何处为都,是朱元璋当皇帝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凤阳?南京?还是西安?

该读书的年纪,朱元璋还在为活命而挣扎,后面靠自己努力,读了一点书。

他是一个有雄才但缺少经验的皇帝,没什么管理经验,所以发展自己的事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起创业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但是,等到分蛋糕了,人心就变了 ,君臣之间不可避免出现矛盾。

为了对抗皇帝,一些功臣宿将们,慢慢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一个勋贵集团,就是淮西勋贵集团,这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

不让别人分蛋糕的第一步,就是干掉那个跟自己抢蛋糕最凶的人,这个人就是宰相。

罢免一个,还会有另一个来,老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取消了宰相这个职位。

自古相权和皇权之间就存在激烈的斗争,这下好了,宰相没了,没有跟皇帝抢蛋糕的人了。

勋贵集团抱团,嗅到危险的李善长早就开溜。胡惟庸这个喜欢贪权弄权的就成了靶子。

杀一个胡惟庸可不满足,毕竟分蛋糕的人越少越好,这个曾与佛有缘的人,举起了他的屠刀。

胡惟庸案,成为朱元璋第一次的大清洗。此案并不是一次了结,而是陆陆续续,这下就严重打击骄狂的勋贵们。

皇帝也不能随意杀人,但是定一条谋反罪,皇帝就能想杀谁就杀,皇权嘛,自然是可以变通的!

分蛋糕的老实了,朱元璋还不放心,为了看好这帮人,设立锦衣卫,专门监视百官。

朱元璋早年没少被贪官污吏欺负,设立锦衣卫,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朱家的皇权,监视百官。另一方面也起到对官员的监督作用。

朱元璋最恨的是贪官,老朱对百姓还是不错的,锦衣卫可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他们不管老百姓的事。

选了几处位置建都,一方面是对南京不满意,另一方面就是迷惑手下人。迁都凤阳,能稳住跟着自己的老弟兄。迁都西安,才是老朱真实意图。但是迁都西安,淮西那帮人可不愿意,在南京呆久的人也不愿意。去西安也有一个问题,就是离元廷残部太近,老朱在西北可没啥根基。

所以,西安也是一边建一边准备,现在西安的城墙贼高,主城墙高12米左右,现在去西安看到的古城墙,八成要感谢老朱。他可是一个修城墙的高手,南京的城墙修得也很高。看来朱升的话,老朱是扎扎实实在实践。

老朱中意西安,西安是汉唐的都城,这对老朱吸引力很大。

迁都能彻底清除潜在的皇权威胁。去了西安,淮西的这帮人,各个就只能当土财主。

但是,迁都西安的计划出了意外,派去西安视察的皇太子朱标先是打报告。“爸,西安现在建都不行啊,关中粮食不够,运输成本太高”。

对老朱更不幸的是,自己属意的接班人朱标因病早逝。

正打算传位的老朱,真的太喜欢这个儿子了,就直接越过其它儿子,将皇位传给孙子。

经过胡惟庸案,敢抢蛋糕的已经被搞掉一批,剩下的老实多了。但是当时北元势力还是一个威胁,所以他提拔了一个青年将领蓝玉。

如果蓝玉老老实实,朱元璋可能不会管他,毕竟跟自己起家的兄弟们,不少已经被自己搞死了,孙子上位也是需要用人的。

但蓝玉作死,年迈的朱元璋看到自己没死,就有人敢跳出来。蓝玉这事嘛,在任何朝代都是死罪,私吞战争财物、凌辱战败国王妃,归国时带兵闯关,每一条都是大罪。

估计听到蓝玉带兵闯关,老朱都直接吓得从床上跳起,那可是国家精锐,带着闯皇城怎么办?

本来朱家也有人能镇场子的,可惜自己的侄儿外甥朱文正李文忠都早逝了。老朱心想,我还没死就有人敢这样,死了那还得了?

看来还得杀人,杀人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那就干脆都杀了,让孙子安心当皇帝,边关有咱几十个儿子镇守,也不用担心边防。

蓝玉被下狱,之后就传出一个参与造反的名单,首犯蓝玉被剥皮充草。

然后就是名单上的这些人。

老朱也不是一起杀,而是名单上有的,一个一个慢慢杀。已经退休多年,老的快走不动的李善长也被灭族。

其它的,陆陆续续杀了几年,整个蓝玉谋反案,前前后后株连几万人,南京的人口被消耗了一小半。

放下屠刀的那一刻,这个曾与佛有缘的帝王,给他的孙子留下了一个无人可用的朝廷。

迁都,更像是朱元璋与功臣之间权力博弈使用的一种手段。

肆 靖难之役

朱标的英年早逝,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明王朝的命运。

爷爷杀功臣,孙子专整自家人。

朱元璋后,明王朝的掌舵人成了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有也是个苦命孩子,要是爸爸在,自己先在太子的位置上干一些年,应该是一位不错的帝王。

但是现在什么都得靠自己,外地的叔叔们虎视眈眈,他也紧张!

年轻的朱允炆,虽然在祖父的身边学习了几年,工作经验还是太欠缺。然后就听身边一帮文人劝导,继续搞清洗,清洗的对象是朱家的那些藩王们。

老朱把功臣宿将杀光,留给孙子的都是些被他吓大听话的文人。工资给的低,业绩不好要被杀,搞不好还被株连,搞得这帮人啥主意也没有,什么都从书里翻。

老朱可能还看过元朝的一些戏文,把忽必烈那套整人的活拿过来用,就是朝臣百姓,见到皇帝要下跪。以前是跪礼,放个毯子大家都跪着说话,现在是见了老朱,头要压低,双膝跪直,屁股可是不能压在腿上的。

在一帮文臣的鼓捣下,建文帝刚上任就实施削藩政策。开始找一些软柿子捏,削藩就削藩吧,建文帝派出的人,还喜欢过过嘴隐,言语侮辱一番这些藩王。派去监视的人也是些拉跨的主,很快,他的四叔坐不住了。

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本来对老爹把位子传给建文不满,这下我还没发飙,你倒是找上门来,然后就去找兄弟们,毕竟兄弟比侄儿亲,宁王等派兵协助。

一场叔叔和侄子的战争在中原拉开阵势,以中央军的实力,打几个藩王还是绰绰有余,很快朱棣就要走投无路了。

建文帝眼看要胜利,也得意起来。直接放话,打仗归打仗,你们不要伤了我叔,那是我亲叔。

手下的谋臣也不知道干什么吃的!关乎身价性命的事也不劝劝。

在外征战的将士听了,气打不一出来。老子们在卖命,皇帝倒好,要是真把朱棣弄个残废,以后他们叔侄还不找我们算账。何况这是他们自己家的事,谁当皇帝跟咱们无关,打的太狠,赢了输了背锅的都是咱流血的人。

皇帝一句话,军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就没劲了。朱棣倒是笑开了花,干脆啥都不管,来了个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南京城下。

结果硬是把一场藩王叛乱演绎成家庭悲剧,抵抗最激烈的居然是朱棣的表外甥李景隆,可惜,要是他爹这个朱棣老表还在,也没朱棣啥事,没办法,朱家能打的两个死得早,其他能打的就剩下一个朱棣了。

靖难之役,朱家老四当上皇帝,因为非正统即位,明王朝的命运发生改变。

结语:

明朝立国,开国之君朱元璋,目标是建立一个皇权至上的专政帝国。治下,没有贪官污吏,老百姓丰衣足食。他以铁腕手段,清除皇权威胁,严惩贪官。订立律法《大明律》,严格律法制度。这位草民出身的皇帝,在登上皇帝之位后,勤政三十余年。

恶念起,权贵贪官污吏,血流成河,十数万人头落地。善缘立,百姓安居乐业,恢复生机!

谁,决定了明王朝的命运,这人非朱标莫属!因为他的死,朱元璋杀了更多的人,以至明王朝的传承发生改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