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王朝的命運 (上) 曾入佛門,為何殺戮?誰決定了明王朝的命運?

作者:淺見劉超平

壹 “南人不服“

刀光血影,吓退不住反抗之心!

為了啃下最難打的南宋,蒙哥汗把命丢在了釣魚城。飲馬長江後,治理國家又是一道坎!

元世祖忽必烈學習漢文化,好的沒學,糟粕學了一籮筐。如:見皇帝要跪拜磕頭,百姓見了蒙古貴族也要跪地磕頭。

跪的時候,屁股要是落在腿上,頭就沒了。

對父母尊長跪拜磕頭,那是孝!給權勢跪拜磕頭,是赤裸裸剝奪尊嚴。還将境内所有人分為四個等級,原南宋境内被劃為最低等第四級,稱“南人”,實際上就是一種奴隸制度。

看來是誰抵抗最狠,元廷統治者們就最恨誰!

忽必烈壽命很長,以至于太子等的都不耐煩了,背地裡罵他。老年皇帝的毛病,容易殺人,兒子也殺。

元廷在中原混了不到一百年,忽必烈在位時間就一半,等他一死,元朝就亂了。

元朝末期,政治傾軋嚴重,先後爆發“南坡之變”,“天曆之變”,中央統治力量削弱。

土地兼并,劇烈的民族沖突,使得“漢人”和“南人”反抗更加激烈。“漢人”包含金朝、契丹下的各族人民。

上層腐化搞内鬥,老百姓更遭殃。苛捐雜稅徭役搞得百姓沒活路,突然間的天災水患,國家無力赈災,問題就大了!

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為活命奮起反抗,尤其是“漢人”和“南人“。這個時候,元廷丞相伯顔還出毒計,這個人要是大家找到他墳了,記得一定要挖!

他提出一個殺滅“五姓”的主張,就是殺掉漢人裡人數較多的幾大姓氏“張、王、劉、李、趙”。這他大爺的還是一個朝廷幹得出來的事?

這裡的漢人,可不僅僅是指漢族,包括原來契丹、金國、大理、南宋等地所有被元廷劃為第三、四等的漢人和南人。

天下漢人本來就被殺了不少,要是這政策實施,還能活幾口人?

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黃河民工在官府欺壓下,流傳一句民謠“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在神秘宗教領袖韓童山、劉福通上司下,元末農民起義爆發。

為了統一辨別,起義的人頭紮紅巾,自稱“紅巾軍“。

這韓童山,他家幾代都是白蓮教徒,中國封建統治者最怕白蓮教。這是一個流傳于底層百姓的神秘宗教組織,越窮組織越壯大。

封建時代,農民起義,依托宗教進行宣傳,然後搞一些裝神弄鬼的招式讓憤怒的百姓跟着自己起事。

紅巾軍起義,很快席卷大江南北。韓童山、劉福通在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活動,徐壽輝、彭玉瑩在長江流域中下遊活動,統屬紅巾軍。

黃河紅巾軍起義一爆發,全國起義遍地開花,元廷很快招架不住,打算北遁大漠。

元廷就要北逃,但他們發現,漢族官僚地主圍剿起義軍比自己還上心。已經打算跑路的元廷又有了希望,暫時穩定情緒沒有跑路。

反元農民起義,慢慢演變成農民軍對抗蒙古統治者和漢族大地主的起義鬥争。

不論啥時候,都是既得利益者們出來阻擾,跟房價上漲一樣,有買不起房的,就要大把囤房的,是以房價要搞下來,最好是把這些囤房的搞垮!

韓童山在蒙漢勢力的夾攻下被殺,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号大宋,史稱“小明王“,中原各地紅巾軍以大宋為尊。

元軍和漢族地主勢力反撲,張士誠、方國珍等起義勢力接受元廷封賞,轉而與起義軍為敵。1363年,劉福通戰死,大宋政權滅亡。

元末農民起義一大奇景,起義軍之間的戰争是主角,打元廷是配菜。後果是席卷天下的紅巾軍起義持續近20年。

北方劉福通上司的紅巾軍跟元廷在搏命,兩敗俱傷。湖北江西安徽江浙一帶的起義軍則在搶地盤。

這場搶地盤的遊戲中,南方人撿了便宜。北方人,多數跟元廷同歸于盡。遊戲中,三個人成了最後一局的玩家。

一個出家還俗的和尚,一個長江邊上的漁民,還有一個私鹽販子。安徽的和尚朱元璋,湖北的漁民陳友諒,浙江的鹽販張士誠。

這場三人殺遊戲中,原本陳友諒占據上風。陳友諒和朱元璋同出徐壽輝一系,但是陳友諒後面把徐壽輝殺了,自己當了漢皇帝,一手好牌給漿糊了。

結果是,鬼精鬼精的漁民陳友諒最早出局,被出家和尚朱元璋帶領一幫小弟幹死在鄱陽湖,見利忘義的鹽販子張士誠,親兄弟再多,最後城破被俘自殺。

等打下東南方國珍,朱元璋的天下穩了,元廷那點勢力不禁打,很快就逃亡大漠。激烈的元末起義,最終結局以漢人之間的厮殺收場。

貳 逆天改命的出家人

明朝的來曆,還得從朱元璋早年的人生開始。

朱元璋早年是一個苦命人,那個時候還叫朱重八,16歲時,經曆了爹死娘死哥哥死的悲慘遭遇。

明王朝的命運 (上) 曾入佛門,為何殺戮?誰決定了明王朝的命運?

朱元璋影視劇照

老家安徽鳳陽,重八家裡非常窮,父母死的時候,别說棺材了,就是埋人的地都是好心人送的。元廷把老百姓幾十年後的稅都收了,遇到天災,等着餓死。

饑荒往往伴随而來的是瘟疫,他父母大哥接連在瘟疫和饑餓中死亡。為了生存,跑到皇覺寺當和尚,亂世的和尚也不好當,辛苦在寺廟裡幹活,也就求一口吃的來活命。

但是天災人禍的,和尚日子也過不下去,因為都窮,寺廟裡也少了施舍,朱元章被迫離開。以和尚之名,四處讨飯化緣,成了一名流浪兒。

要不是趕上起義形勢,朱元璋大概要過流浪和尚的生活,成為一名職業乞讨人。

在外流浪的幾年,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社會上廣泛流傳“明王降世,普渡衆生“的傳說。

朱元璋肯定也聽了這樣的宣傳,是以明朝國号隻是老朱順應民意的結果。

在外遊曆三年多,開闊了不少眼界。朱元璋回到寺廟後,昔日兄弟湯和來信,拉他入夥紅巾軍。關鍵時刻能富貴,還得靠兄弟拉一把啊,遂跟主持打了報告,還俗去了。

這個出家人,從一名小兵幹起,戰場上勇猛殺敵,又有兄弟照應,很快得到老大郭子興重視。不久之後,套到了郭子興的義女,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後。

這像極了現在不少白手創業的企業家!

當時,亳州城裡除了郭子興,還有其它好幾個大帥,這也是元末農民起義打了20年的原因,大帥多如牛毛,義軍混亂不堪。

有了點家底的朱元璋,跟嶽父打了招呼,帶着媳婦回老家鳳陽去招兵。

他想出門單幹!

鳳陽百姓苦,朱元璋一家就是這樣苦沒的,回去喊上自己小時候的玩伴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

古代招兵起事,最好是回老家招,能成功的大多是依靠這樣的一個小集體。劉邦劉老闆,曹操曹老闆都是這樣成功的。

朱元璋在鳳陽招了一千多人,一個新的創業班子開始起航。

有了自己人,朱元璋很快攻下滁州城。有了立腳之地,便開始尋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外甥李文忠很快來到朱元璋身邊。

農民起義,有幾個自家人非常重要,關鍵時候隻有自己人才能頂的上,何況一下來了三個可用之人。姐夫李貞品性上層,朱元璋小的時候,姐夫家經常過來救濟,一個饅頭都會掰一半救濟嶽父家。朱文正李文忠是朱元璋手底下獨擋一面的軍事将領。事關決定性的洪都血戰就是朱文正坐鎮。

有了家鄉子弟賣命,朱元璋事業發展很快。朱元璋少小家貧,親人們一個個在饑餓中去世,他的軍隊,軍紀嚴明,得到大家支援。

朱元璋起步晚,家底薄,聽取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在元末各起義勢力中慢慢占據一席之地。

北有劉福通,南有徐壽輝,論實力威望,皇帝輪不到老朱。

他一步一步打牢自己根基, 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

兩湖一帶有陳友諒,江浙有張士誠,東南沿海有方國珍。張士誠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後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按資曆來講,朱元璋最後也不是皇帝第一順位,雖然打敗了各路勢力,但是在他頭上還有一個小明王韓林兒。

老朱明人不做暗事,派人去接小明王,在渡江的時候,提前把船鑿沉,小明王在驚慌中,不知所蹤。幹這事的,後代是要還的。

朱元璋一顆佛心下,妥妥的狠人一個,明朝的命運即将從一個狠人開端。

叁 遷都計

南京,西安,還是鳳陽?

三十年的遷都準備,不過是朱元璋一次完美的演出!

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元朝統治的一百年,整個中土被霍霍的不行,城市要重建,民生要恢複,各地勢力還要征讨。

老朱要忙的事情很多,但最要緊的事,便是穩固朱家的江山!

老朱對定都南京是不滿意的,他是一個道地農民出身,最惦記的就是他的家鄉。這裡沒有貶低任何人的意思,朱元璋最理想的都城就是他的老家鳳陽。

南京雖然是曆史古都,不過所建王朝時間都很短,要麼就是偏安一隅,這不符合老朱的氣質。

平定南方後,老朱就想着遷都。

打下河南,就跑去開封視察,黃河水患對都城來說太危險,開封被否了。

其實,這是朱元璋的幌子,他有兩個建都的理想之地,家鄉鳳陽和陝西西安。

建都鳳陽,可以實作他光宗耀祖的夢想。

鳳陽建都,跟着自己的那班兄弟們都開心的不得了。弟兄們開心了,老朱可開心不起來。

建着建着,發現形勢不對,幹事業的時候,兄弟們齊心協力,現在江山打下來了,情況卻複雜了。

鳳陽是自己老家,也是跟着自己搞事業的這些人的老家,除了劉基這些外來戶反對外,逐漸抱成一團的淮西勳貴們巴不得遷都鳳陽。

部下們開心,老朱就緊張,要是定都鳳陽,那這幫人我就就管不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搞不好要當傀儡,老朱想想都吓後退了幾步。

是以,他來了一個明修鳳陽,暗地考察的計策,鳳陽的城牆照樣修建。

除了淮西因素,鳳陽也不适合建都。鳳陽沒有大城的條件,而且周邊都比較貧困,缺乏建都基礎。

反正先建着,穩定手下這幫人再說。意思就是兄弟們,過幾年我們就一起回老家,一起享福去。給很多人畫個美好的大餅,是企業家最拿手的活。

明朝以長江中下遊地區發展起來,南方平定後,就是北伐。但是因為首都在南京,北伐事業進行艱難。

老朱在世的時候,一共進行了13次北伐,比諸葛亮姜維都要執着!

驅除北元,隻能趕跑,治标不治本,畢竟首都太遠,出兵一趟都太難!

何處為都,是朱元璋當皇帝後一直思考的問題。

鳳陽?南京?還是西安?

該讀書的年紀,朱元璋還在為活命而掙紮,後面靠自己努力,讀了一點書。

他是一個有雄才但缺少經驗的皇帝,沒什麼管理經驗,是以發展自己的事業,都是摸着石頭過河。

一起創業的時候,大家齊心協力。但是,等到分蛋糕了,人心就變了 ,君臣之間不可避免出現沖突。

為了對抗皇帝,一些功臣宿将們,慢慢聚集在一起,逐漸形成一個勳貴集團,就是淮西勳貴集團,這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

不讓别人分蛋糕的第一步,就是幹掉那個跟自己搶蛋糕最兇的人,這個人就是宰相。

罷免一個,還會有另一個來,老朱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取消了宰相這個職位。

自古相權和皇權之間就存在激烈的鬥争,這下好了,宰相沒了,沒有跟皇帝搶蛋糕的人了。

勳貴集團抱團,嗅到危險的李善長早就開溜。胡惟庸這個喜歡貪權弄權的就成了靶子。

殺一個胡惟庸可不滿足,畢竟分蛋糕的人越少越好,這個曾與佛有緣的人,舉起了他的屠刀。

胡惟庸案,成為朱元璋第一次的大清洗。此案并不是一次了結,而是陸陸續續,這下就嚴重打擊驕狂的勳貴們。

皇帝也不能随意殺人,但是定一條謀反罪,皇帝就能想殺誰就殺,皇權嘛,自然是可以變通的!

分蛋糕的老實了,朱元璋還不放心,為了看好這幫人,設立錦衣衛,專門監視百官。

朱元璋早年沒少被貪官污吏欺負,設立錦衣衛,一方面是為了加強朱家的皇權,監視百官。另一方面也起到對官員的監督作用。

朱元璋最恨的是貪官,老朱對百姓還是不錯的,錦衣衛可不像電視裡演的那樣,他們不管老百姓的事。

選了幾處位置建都,一方面是對南京不滿意,另一方面就是迷惑手下人。遷都鳳陽,能穩住跟着自己的老弟兄。遷都西安,才是老朱真實意圖。但是遷都西安,淮西那幫人可不願意,在南京呆久的人也不願意。去西安也有一個問題,就是離元廷殘部太近,老朱在西北可沒啥根基。

是以,西安也是一邊建一邊準備,現在西安的城牆賊高,主城牆高12米左右,現在去西安看到的古城牆,八成要感謝老朱。他可是一個修城牆的高手,南京的城牆修得也很高。看來朱升的話,老朱是紮紮實實在實踐。

老朱中意西安,西安是漢唐的都城,這對老朱吸引力很大。

遷都能徹底清除潛在的皇權威脅。去了西安,淮西的這幫人,各個就隻能當土财主。

但是,遷都西安的計劃出了意外,派去西安視察的皇太子朱标先是打報告。“爸,西安現在建都不行啊,關中糧食不夠,運輸成本太高”。

對老朱更不幸的是,自己屬意的接班人朱标因病早逝。

正打算傳位的老朱,真的太喜歡這個兒子了,就直接越過其它兒子,将皇位傳給孫子。

經過胡惟庸案,敢搶蛋糕的已經被搞掉一批,剩下的老實多了。但是當時北元勢力還是一個威脅,是以他提拔了一個青年将領藍玉。

如果藍玉老老實實,朱元璋可能不會管他,畢竟跟自己起家的兄弟們,不少已經被自己搞死了,孫子上位也是需要用人的。

但藍玉作死,年邁的朱元璋看到自己沒死,就有人敢跳出來。藍玉這事嘛,在任何朝代都是死罪,私吞戰争财物、淩辱戰敗國王妃,歸國時帶兵闖關,每一條都是大罪。

估計聽到藍玉帶兵闖關,老朱都直接吓得從床上跳起,那可是國家精銳,帶着闖皇城怎麼辦?

本來朱家也有人能鎮場子的,可惜自己的侄兒外甥朱文正李文忠都早逝了。老朱心想,我還沒死就有人敢這樣,死了那還得了?

看來還得殺人,殺人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那就幹脆都殺了,讓孫子安心當皇帝,邊關有咱幾十個兒子鎮守,也不用擔心邊防。

藍玉被下獄,之後就傳出一個參與造反的名單,首犯藍玉被剝皮充草。

然後就是名單上的這些人。

老朱也不是一起殺,而是名單上有的,一個一個慢慢殺。已經退休多年,老的快走不動的李善長也被滅族。

其它的,陸陸續續殺了幾年,整個藍玉謀反案,前前後後株連幾萬人,南京的人口被消耗了一小半。

放下屠刀的那一刻,這個曾與佛有緣的帝王,給他的孫子留下了一個無人可用的朝廷。

遷都,更像是朱元璋與功臣之間權力博弈使用的一種手段。

肆 靖難之役

朱标的英年早逝,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也改變了明王朝的命運。

爺爺殺功臣,孫子專整自家人。

朱元璋後,明王朝的掌舵人成了年輕的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有也是個苦命孩子,要是爸爸在,自己先在太子的位置上幹一些年,應該是一位不錯的帝王。

但是現在什麼都得靠自己,外地的叔叔們虎視眈眈,他也緊張!

年輕的朱允炆,雖然在祖父的身邊學習了幾年,工作經驗還是太欠缺。然後就聽身邊一幫文人勸導,繼續搞清洗,清洗的對象是朱家的那些藩王們。

老朱把功臣宿将殺光,留給孫子的都是些被他吓大聽話的文人。工資給的低,業績不好要被殺,搞不好還被株連,搞得這幫人啥主意也沒有,什麼都從書裡翻。

老朱可能還看過元朝的一些戲文,把忽必烈那套整人的活拿過來用,就是朝臣百姓,見到皇帝要下跪。以前是跪禮,放個毯子大家都跪着說話,現在是見了老朱,頭要壓低,雙膝跪直,屁股可是不能壓在腿上的。

在一幫文臣的鼓搗下,建文帝剛上任就實施削藩政策。開始找一些軟柿子捏,削藩就削藩吧,建文帝派出的人,還喜歡過過嘴隐,言語侮辱一番這些藩王。派去監視的人也是些拉跨的主,很快,他的四叔坐不住了。

坐鎮北平的燕王朱棣本來對老爹把位子傳給建文不滿,這下我還沒發飙,你倒是找上門來,然後就去找兄弟們,畢竟兄弟比侄兒親,甯王等派兵協助。

一場叔叔和侄子的戰争在中原拉開陣勢,以中央軍的實力,打幾個藩王還是綽綽有餘,很快朱棣就要走投無路了。

建文帝眼看要勝利,也得意起來。直接放話,打仗歸打仗,你們不要傷了我叔,那是我親叔。

手下的謀臣也不知道幹什麼吃的!關乎身價性命的事也不勸勸。

在外征戰的将士聽了,氣打不一出來。老子們在賣命,皇帝倒好,要是真把朱棣弄個殘廢,以後他們叔侄還不找我們算賬。何況這是他們自己家的事,誰當皇帝跟咱們無關,打的太狠,赢了輸了背鍋的都是咱流血的人。

皇帝一句話,軍隊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一下就沒勁了。朱棣倒是笑開了花,幹脆啥都不管,來了個長驅直入,一舉攻到南京城下。

結果硬是把一場藩王叛亂演繹成家庭悲劇,抵抗最激烈的居然是朱棣的表外甥李景隆,可惜,要是他爹這個朱棣老表還在,也沒朱棣啥事,沒辦法,朱家能打的兩個死得早,其他能打的就剩下一個朱棣了。

靖難之役,朱家老四當上皇帝,因為非正統即位,明王朝的命運發生改變。

結語:

明朝立國,開國之君朱元璋,目标是建立一個皇權至上的專政帝國。治下,沒有貪官污吏,老百姓豐衣足食。他以鐵腕手段,清除皇權威脅,嚴懲貪官。訂立律法《大明律》,嚴格律法制度。這位草民出身的皇帝,在登上皇帝之位後,勤政三十餘年。

惡念起,權貴貪官污吏,血流成河,十數萬人頭落地。善緣立,百姓安居樂業,恢複生機!

誰,決定了明王朝的命運,這人非朱标莫屬!因為他的死,朱元璋殺了更多的人,以至明王朝的傳承發生改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