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乐毅伐齐,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文史馆天地

战国七雄,在周王室式微之后,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分布于中国中原大地之上七个大国互相牵掣的格局,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是也。

乐毅伐齐,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战国七雄公元前260年地图

战国七雄虽然强大,但是这些国家却因为并没有占据绝对力量上的优势,时而联合,时而攻伐,彼此牵掣,艰难的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而其中,秦国、齐国最为强大,号称“万乘之国”。公元前288年,更是并称东西帝。

这一时期,土地这种生产资料在郡县制度之下,焕发出的生机,更是让占据了水源,地理优势,土地优势的东西方两个大国隐隐有吞并天下之势。

但正当这一切的大势滚滚前行之时,历史却让位于东方的大国齐国遭遇灭顶之灾。

乐毅伐齐,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战国形势图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赵、韩、秦、魏攻齐,攻入齐国都城临淄,连下七十二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闵王逃入莒,被杀死。

而这一次的战争,仅仅距离五国合纵攻秦,不过三年;距齐灭宋也不过二载。

也正是这次灭宋,为其他几位诸侯王,攻伐齐国,营造了良好的口实。而也正是这种自大自满,目空一切让齐闵王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决策。

乐毅伐齐,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齐闵王

在其继位伊始,便干预了韩国太子立废。更是在前296年,苏秦合纵,逼迫秦昭襄王"割河东而讲和",齐国空前强盛。这也一步步为齐国的衰败,埋下了隐忧。何止是骄兵必败,骄王亦然。

尝到了当老大的甜头之后,齐闵王自然是不甘心局处一隅,便打起了邻国“五千乘之劲宋”的注意。

但这一切自然也是要“顺臣”的游说。苏秦便是这个角色。

乐毅伐齐,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苏秦

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苏秦可谓天下尽知。但也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战国纵横家书》的帛书,才使人们得知苏秦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位战略间谍。

也正是这位间谍,为齐国与燕国的世仇更添新恨。公元前314年,齐国乘燕国内乱,出兵伐燕,两国结下世仇。前311,燕昭王即位。苏秦便受其委托,出使齐国。

“我堂堂大国,自当睥睨天下”。“大王所言甚是”。一拍即合,齐闵王的文治武功,到底没有摆脱人的范畴,耳根与心之想法,到底是战胜了理智。

前286年,经过三次伐宋,齐闵王终于在苏秦的建议下灭掉宋国。领地扩大千里,齐国俨然就是一派老大的征兆。他却忽视了一点,他有能力打破这种国际平衡,却无力收拾这种国际残局。在成为出头鸟之后,却还是与另一个大国秦国交恶。

乐毅伐齐,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一切的开始,像极了剧本。

也正是有了这些背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

关于乐毅伐齐的过程,可以讲是对齐闵王的当头一棒,而齐闵王更是死在淖齿手里。淖齿,一位无心救齐,却有心与燕国瓜分齐国的相国。

乐毅伐齐,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乐毅

但当乐毅这位战神,用近乎闪击战方式,连克72城池之后,却无力固守,大肆劫掠,而且摆在燕国面前同样的问题就是一旦迅速灭齐,燕国又会是下一个齐国。

乐毅自然是明白这其中的厉害,打算用义化兵,意图想要从根基上完成对齐国的吞并,既想要齐地,又不能让其他国家反对燕国,五年时间,乐毅本已胜券在握,但一个噩耗从燕都传来,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燕昭王逝世。

乐毅伐齐,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乐毅伐齐

燕昭王的儿子即位,是为燕惠王。

将遇良才,田单在了解到新的燕王与乐毅有矛盾后,便施展了反间计。燕惠王果然信以为真,便派遣骑劫代替乐毅,而乐毅见如此境况,料定自己若回国自然会被杀,便投靠了赵国。骑劫与田单交战,成就了田单的威名。火牛阵冲叱之下,燕军大败,骑劫也被杀。

乐毅伐齐,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田单

而后,燕国所攻克的72座城池,接连丢失。五年经营,毁于一旦。乐毅痛心疾首,写下了千古名篇《报燕惠王书》,但却早已于事无补。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又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人数之以罪,……而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故敢以书报,唯君王之留意焉。

乐毅伐齐,带来的本是齐国衰微,燕国添地千里,国力增强;却因为燕惠王的疑心功亏一篑。齐国更是因为乐毅伐齐,国力渐衰,不复当年盛景。

与之相反的是,秦国却在这些年里,农业发展,兵员稳定,当七雄牵掣的局面被打破后,天下归秦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可能有些朋友会在这里,提出反驳。齐国衰弱了,但赵国却强大了。凭什么说只有秦国有实力一统中国呢?

在乐毅归降赵国后,赵国的实力确实崛起了,但我们在思考古代史的时候,不可不考虑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而冷兵器时代,谁占有了粮食,占有了粮食下的人员便占据了决定性优势。

从战国七雄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齐国与秦国占据了当时华夏最好的农耕区域,从水源到土壤,人口,都能够保证粮食的持续产出,但赵国却并不具备这种条件。

更兼之其各种制度,接班人的继承上的问题禁锢之下,胡服骑射的军事实力并不能长久保持。而燕国作为搅局者,在丧失了肥沃的齐地之后进行的疲赵战略,可以说战国的天平也就越来越倾斜于秦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