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翔听相声」连载之二《老老年》

作者:开耳听相声

《老老年》这段传统相声产生于清末民初时期,相传为阿彦涛所创。很多前辈比如张寿臣与侯一尘、戴少甫与于俊波、陈子贞与广阔泉等都擅长使这块活,可惜都没有留下录音。留下录音的主要版本有高德明与王长友(196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郭荣起与马志存、王世臣与赵世忠(1997年天津录制的《中国传统相声集锦》)、吴兆南与魏龙豪、李伯祥与孙少臣等,当前在京津两地的茶馆里也有人使过这块活,但由于这块活与当代时代的隔阂,再加上段子不好使,比较温。所以表演的人并不多,简单梳理,主要有陈鸣志与邓继增、张永久先生;刘文步与郑福山;王玥波与王文林、陈鸣志;郭德纲与于谦;曹云金与刘云天;高峰与郭德纲、栾云平等。

「高翔听相声」连载之二《老老年》

这段作品创作的背景一说是落魄的八旗子弟阿彦涛用荒诞的手法来怀念曾经的辉煌、歌颂康乾盛世。另说是当时,相声艺人作为城市底层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特别希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这段相声便表达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凋敝。建国后,一些学者认为这段相声不适合在新时代演出,因为它有颂古卑今之嫌,其实大可不必较真儿。

该段子被多人搬演,虽然大同小异,但也能够依稀看出其流传的脉络。从郭启儒先生整理的文本中我们还能看到其原始的状态,即还保留了“乾隆年”一节。具体内容如下:乾隆年乾隆年,遍地都是银子钱。乾隆年,笑呵呵,一个制钱儿俩饽饽。三日一风,五日一雨,风不折折林木,雨不打伤禾苗,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太平景象。这段是由逗哏说的,并表示: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黎民有祸。而乾隆年间可是该冷的时候特别冷,该热的时候特别热。并在下面的文本中介绍如何如何冷、如何如何热。这个版本看似为了歌颂乾隆盛世,有人甚至因此说出这是一段歌颂型相声。而田立禾先生认为,“乾隆年”一节,其实只是个附加段落,完全可以删掉,与段子的中心无关。况且张寿臣先生在传授这段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提到这节。田先生还进一步说明既然是“老老年”,那就没有时间规定。这一点在以后演员搬演时得到了印证,几乎所有的版本都已经采用“秦始皇”一节入活了(王玥波王文林版本更是采用了“猪八戒元年”),并直接说明是为了讲“新奇事儿”。可见,即使艺人们创作之初是为了怀念乾隆盛世,追求美好生活。可是到了现在,段子已经纯粹为了娱乐,并不存在“歌古”的问题了。

「高翔听相声」连载之二《老老年》

在所保留的版本中,该段子的主要内容是说到老老年间的天气是如何冷,冷到醋冻成冰、吐痰成球、拉屎用棍等程度;热呢,到了酒幌子融化(这个在很多演出中已经听不到了几乎)、烧鸡烤羊、烧发变秃等程度。这么极端的天气自然让捧哏的联想到庄稼怎么办的问题。谁知到逗哏的越说越高兴,竟不假思索说出都是天上下,比如下雪是下白面,并说出下到什么地方变成什么面的话(这个地方有一个很有趣味的点,就是天津和北京的演员在使的时候提到的地名都经过自己的加工,让段子更贴近当地人的生活)。另外下雨是下香油、下霜是下盐、下雹子是下疙瘩汤、下露水是下醋、打雷是磨面等等,妙趣横生。然后提到了老老年的物价极低,也举了一串的例子,比如一个制钱两头牛、三只羊、一头猪、九十四个猪秧子、青菜吃一年(具体的数量不同版本而各异)等等。制钱就是明清两代官炉铸的钱币(这也说明了段子里“秦始皇”一节是后来改的),一个制钱是一文,而一千文为一串,合银一两。在物价不断抬高的今天,老老年真是一个理想社会啊!用捧哏的话说,逗哏“这孙子”越说话越没边儿,后来竟秃噜出一句豆腐白给人吃,而且豆腐坊掌柜的还得冒着挨打挨骂的风险央求着主顾吃。这就真该捧哏去拦了,并“绝地反击”,紧追不舍。导致对方先是信口开河:先说豆腐是白的,所以就白给人吃。然后又把问题扯到砂锅上(这段不常见,郭荣起与马志存先生版本里有)、掌柜身上,甚至从猪身上找问题,说什么猪没牙之类的话。最后在捧哏的连续反诘下破绽百出,难以自圆其说。可谓语言紧凑、妙语连珠。

对于这个段子,上面也提到了,之所以演出的频率比较低,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原因吧,也许是段子本身比较温,一般在茶馆里产生不了很火爆的效果。于是有人提议可不可以将该段子做一下改动。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还是比较赞赏的,因为毕竟要继承下来这类的段子,不能不做适合时代的改动。某位爱好者提议将该段子与当前的物价问题联系起来表演,这样可能会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但可能会出现前面的天气一段的丢失,而且失去了传统的味道。我个人觉得不能大动,仅仅在前面铺垫上下点功夫。因为流传下来的这些段落,垫话都很少,一般都是直接入活。方式各不相同:比如从对方年龄上入活的(王世臣与赵世忠先生的版本)、从询问捧哏相声的演出内容入活的(高德明与王长友先生的版本)、从看书谈到老老年新鲜事儿的(郭荣起与马志存先生的版本)等等,我个人认为在这一点上,李伯祥与孙少臣先生的铺垫比较不错,即李先说自己是个历史学家,然后用戏谑的口吻提到古代的事情,这样很自然,也给人以轻松自如的感觉。

「高翔听相声」连载之二《老老年》

推荐版本:

高德明、王长友:★★★★★ 高德明先生留下的录音并不多,可这段称得上上乘。王长友先生嗓子本来沙哑,但和高先生的高而亮的嗓音形成戏剧性的对比。两位都是大家,本段时间较短,节奏紧凑。

郭荣起、马志存:★★★★☆ 这段本来扎实沉稳,并无特别之处,但一来郭先生在某些细微之处做了调整,更觉得真实可信;另一个就是其中出现的一个小小的失误:马先生在说到自己认识的秃子时连续说了两遍“后边有头发,前边没头发”,郭先生丝毫没有磕拌,给人造成了一种原文既是如此的误会,真谓大家。

李伯祥、孙少臣:★★★★☆ 这段作品非常适合这位“李大白话蛋”来演绎,有很多笑点其实并不是段子本身带来的,四十分钟的段子并不觉得漫长。

继续阅读